莫言:保定是我文学起步的地方
1981年的秋天,一位在满城石门当兵的年轻人在保定市文学期刊《莲池》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中国文坛第一次记住了莫言这个名字。40年后,当年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已是著作、荣誉等身的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今年秋天,借河北大学百年校庆之机,莫言重回保定,以一场精彩的演讲分享自己文学起步路上与保定有关的点点滴滴,讲述变化中的乡土与文学
莫言:保定是我文学起步的地方
现场图。刘霞 摄
“我非常高兴也很兴奋,保定对我来讲是意义非凡的一个地方,毫不夸张地说,保定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文学起步的地方。”10月15日上午,河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河北大学特聘教授莫言,真诚评价与保定的渊源,并以此开始自己的演讲《变化中的乡土与文学》,也开启河北大学10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百年讲坛第一讲。
演讲中,莫言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在保定工作、生活和创作的岁月,生动讲述了自己一步步走上文学之路的历程,并对影响和帮助自己文学创作的前辈作家和编辑表示了感谢。
“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阅读红色经典,保定籍作家的作品都读过,所以当知道要来保定时非常兴奋,我感觉自己在向文学热土进军。”据莫言讲述,1979年9月,他离开山东来到保定易县和满城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当兵。当时,莫言经常给由保定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双月刊《莲池》投稿。他的《春夜雨霏霏》因颇有“荷花淀派”味道而引起时任《莲池》编辑毛兆晃的关注,并经修改在1981年第5期的《莲池》上发表。这篇小说正是莫言的处女作,它让中国文坛第一次记住了莫言这个名字。“当时拿了72块钱稿费,战友们让请客,我又回保定买了一只最大的马家老鸡,一瓶最贵的刘伶醉酒。”虽然已过去四十年,但从莫言的讲述中仍能感受到那份兴奋与激动。此后两三年,莫言又接连发表了《丑兵》《为了孩子》《售棉大路》《民间音乐》等小说,全部是在《莲池》上刊发。毛兆晃、钟恪民等《莲池》的编辑也给了莫言更多的帮助。莫言更是因为深受钟恪民赏识的小说《民间音乐》而踏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门。多年后,成名的莫言曾多次表示:“我是从《莲池》里扑腾出来的,没有《莲池》就没有我的今天。”
保定的经历给莫言的文学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保定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乡土变化的一个缩影。演讲中,莫言回顾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了作家眼界、文学观念、创作视角变革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他指出,求新求变是文学创作一直以来的主旋律,变化的文学植根于变化的乡土。中国作家与时俱进,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地沿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学探索的创作之路继续前进,植根于当下的生活,用变化的眼光、变化的观点和自己独特的方式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作家风格的作品,以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大变局、大时代,歌颂劳动者和创造者。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