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002:梵蒂冈博物馆
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内,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所在。
早在1506年,教宗儒略二世( Julius II)在这里创建了梵蒂冈博物馆(The Vatican Museum)。作为全球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梵蒂冈博物馆的藏品由罗马天主教会历经数世纪收集而来,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佳作。1984年,梵蒂冈博物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01
场馆概况
梵蒂冈博物馆位于位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北面,紧邻着古老的台伯河(Tiber River)。博物馆的建筑于5世纪末建成,原是教皇宫廷。16世纪时,博物馆与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同时扩建,目前总面积5.5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博物院的 1/13,博物馆的展出面积与故宫相仿。
古罗马人将位于台伯河边的山丘,称为“梵蒂冈山丘”(Mons Vanticanus),意指曾居住在此的诗人和预言家,他们留下的文字被称为“vanticinia”,是被人字斟句酌、想要从中预测未来的谶语。
根据古罗马学者瓦罗的研究,“vates”源于“vi mentis”,意为“心灵力量”,如今我们则称为“创造性想象力”(Creative Imagination)。梵蒂冈也因此成为孕育艺术的沃土。
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一座大理石雕像。这座雕像于1506年1月14日,在圣母玛利亚主教堂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被发掘出来。雕像大约创作于公元前42年至20年,它被命名为“拉奥孔与儿子们(The Laocoon and his Sons)”的雕像。
教皇儒略二世派佛罗伦萨的建筑师朱利亚若·圣加罗(Giuliano da Sangallo)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去查看发掘成果。之后,在两位艺术家的推荐下,教皇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了雕像,一个月后,这座雕像在梵蒂冈面向公众展示。
梵蒂冈博物馆包括12个收藏馆和5条艺术长廊,大大小小的展览室1400多间,珍藏着数十万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还有大量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精华之作。
松果庭院(Cortile della Pigna)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个内部露天庭院,这里保留了16世纪欧洲观景庭院的风格。这里曾是观景中庭(Cortile del Belvedere)的一部分,由多纳托·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设计,连接英诺森八世的宫殿与西斯廷礼拜堂。布拉曼特去世后,建筑师 Pirro Ligorio 完成了这个工程,并增加了墙壁和壁龛。梵蒂冈图书馆的兴建将观景中庭分为两个区域。
松果庭院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庭院北面尽头有棵高约4米的巨型青铜松果树,这曾是一个喷泉,松果的雕塑原来是在罗马的万神庙旁。中世纪时期,它被安置在古圣伯多禄大殿(即旧的圣彼得教堂)的前庭,直至1608年被移到了这里。树的两侧有两个青铜孔雀,这是公元二世纪的复制品,原为皇帝哈德良陵墓(现在的圣天使城堡)装饰,原件保存在新翼博物馆内。
在松果庭院中陈列着一座著名的雕塑作品《破碎的地球》(Sphere within a Sphere)。它是意大利雕塑家阿纳尔多·波莫多罗(Arnaldo Pomodoro)1990年的作品,雕塑采用大球套小球、小球不断转动的结构,寓意地球的残缺。包括梵蒂冈博物馆在内,共有8座《破碎的地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大学展出,其中一座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
除了博物馆中的展品,就其建筑本身而言,也很值得称道。博物馆出口附近的布拉曼特楼梯(Bramante Staircase)是来博物馆参观必打卡的一出景观。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建筑家,同时也是拉斐尔的朋友、米开朗基罗的对手多纳托·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设计了梵蒂冈城内的楼梯。后来受此启发,朱塞佩·莫莫(Giuseppe Momo)于1932年设计了新的标志性双螺旋楼梯。
楼梯上方装有玻璃天花板,照亮了楼梯装饰着教皇纹章的青铜扶手。由于台阶高低差距比较小,整个楼梯缓慢向下倾斜。两个螺旋一个向上延伸,一个向下延伸,上楼的人和下楼的人不会相遇,但在视觉效果却好像只有一条楼梯。
1771年,教皇克雷芒十四世(Clement XIV)宣布将梵蒂冈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随后的二百年里,在历任教皇的主持下,博物馆新建了数十个场馆,馆藏文物也大量增加。2000年,为庆祝千禧年,梵蒂冈博物馆建造了新的入口。2006年,在建馆500周年之际,梵蒂冈博物馆决定将梵蒂冈山丘上公墓的发掘现场永久开放予公众参观。
02
重要场馆
梵蒂冈博物馆中分为多个小博物馆、展览馆、教堂和画廊等,主要展厅有: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拉斐尔画室(Raphael Rooms)、梵蒂冈图书馆(Vatican Apostolic Library)、绘画展览馆(Picture Gallery)、比奥-克莱孟博物馆(Pio-Clementine Museum)、埃特鲁斯坎博物馆(Gregorian Etruscan Museum)、哥里高利埃及博物馆(Museo Gregoriano Egizio)等。
--- 埃及馆 ---
格列高利埃及博物馆(Gregory Egyptian Museum / Museo Gregoriano Egizio)也被称作埃及馆。教皇格列高利十六世(Gregory XVI)对埃及文化充满热情。在当上教皇之前,他曾任枢机主教和万民福音传播部总长,这期间他积极参与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和文化的学术讨论。
1839年2月2日,格列高利埃及博物馆正式开幕,这一天也是格列高利十六世升任教皇宝座的周年纪念。曾有批评家担心,在天主教教会的圣座周围,不适宜出现过多异教文化。而格列高利十六世的回应则是,研究埃及和其他近东文化,可以更深入理解圣经相关事件和基督教早期历史。后续几任教皇也同意这个观点,鼓励博物馆扩张,埃及馆丰富的馆藏占据了九个展厅。
馆内按照主题组织展品,前两个展厅展示丧葬用品和死者纪念品。展厅中不仅有石棺、装饰丰富的墓板、典型的葬礼设施,还有两具木乃伊。之后的两个展厅根据哈德良别墅和其他挖掘地点的范例,重点展示古罗马时期流行的埃及器物。古埃及雕塑的杰作中,有很多大型神祗雕像,展示在相邻的半圆形展厅中。
最后几个展厅中有小型青铜和黏土雕像和浮雕,其中很多青铜雕像来自卡洛和内达·格拉西夫妇1952年的捐赠,以纪念他们在阿拉曼港口溺水身亡的儿子。
除了以上展厅,埃及馆还有两个小型展厅用于展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浮雕和其他文物。
--- 埃特鲁斯坎博物馆 ----
埃特鲁斯坎博物馆(Gregorian Etruscan Museum / Museo Gregoriano Etrusco)以公元前四世纪前的藏品为主,馆内收藏的重要作品有公元前五世纪赤土制的“飞马”、公元前七世纪伊突利亚的青铜“特迪的战神像”、以及公元前四世纪的“黑像式双耳壶”(Black-Figure Amphora)等。
--- 比奥-克莱孟博物馆 ---
比奥-克莱孟博物馆(Pio-Clementine Museum / Museo Pio-Clementino)是梵蒂冈博物馆中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仅这个馆中就囊括了梵蒂冈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Laocoon)、阿波罗雕塑(Appool Belvedere)以及残躯(Torso del Belve)。此馆中还设有好几个小馆,例如最出名的缪斯馆(Sala delle Muse)、八角庭院(Cortile Ottagono)等。
比奥-克莱孟博物馆的第一展厅叫希腊十字厅(Greek Cross Room),其中的重要藏品是镶嵌画《米涅瓦》(Minerva)和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女儿君士坦莎的石棺。
圆形展厅(Round Room)是比奥-克莱孟博物馆的第二展厅。厅中央的整石大浴盆由紫班云石雕成,直径4.76米,周长13米,是罗马皇帝尼录用过的浴盆;壁龛里有10尊全身8尊半身雕像。
八角庭院(Cortile Ottagono)其实是一个露天的小庭院,因其形状呈八角形而得名。别看这个庭院不大,好东西却不少,每个角落里都有几个著名的雕塑,其中有两件镇馆之宝:拉奥孔(Laocoon)和望楼上的阿波罗(Appool Belvedere)。
镇馆之宝《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又名拉奥孔,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是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名作。由阿格桑德罗斯等创作于约公元前一世纪,1506年在罗马出土,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另一座镇馆之宝《望楼上的阿波罗》是雕塑家列奥卡列斯公元前4世纪的代表作,原作由青铜铸成,高224厘米。由于原作遗失,该作品是罗马时期大理石的摹制品,因在罗马一个望楼上被发现而得名。在当时,阿波罗是男性美的象征,也是艺术家们最热衷的创作题材之一,而《望楼上的阿波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件。
缪斯馆(Sala delle Muse)中的缪斯女神像神态安祥,举止优雅,是古罗马美的典范。在这个馆中,有另外一件镇馆之宝《残躯》(Torso del Belve)。
《残躯》是古希腊雕像,雕像的生命充满身体各个部分,即使只剩下断臂残躯,仍然能给人以特有的生命力和美感。据说教皇当时有意让米开朗基罗补齐这个残躯,但是,米开朗基罗拒绝了,因为在他看来,这具残躯本身的线条肌理已经十分完美。
--- 绘画展览馆 ---
梵蒂冈博物馆的绘画展览馆(Picture Gallery / Pinacoteca)是根据教皇庇护九世的意愿于1932年成立的,其宗旨是增进和促进教皇的历史和艺术遗产的知识。
馆中从所谓的基元(十二至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按照年代和学校的标准排列的十八间房间,收藏着许多乔凡尼、卡拉瓦乔、拉斐尔和达文西的作品,观众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约460幅画作。此馆中最著名的有拉斐尔的“基督变容图”、达文西的“圣杰洛姆”和卡拉瓦乔的“基督下十字架”等经典作品。
--- 地图陈列馆 ---
地图陈列馆(Gallerie delle Carte Geografiche),是梵蒂冈博物馆美景宫庭院西侧的一处走廊,两侧墙上挂有意大利各地的巨幅地图壁画40幅,描绘了十六世纪时意大利各地区的地形地貌。这些地图是由当时意大利的地理学家埃尼亚齐奥·当蒂(Ignazio Danti)设计。
公元1580年,天主教教皇额我略十三世亲自下令对使徒宫进行装饰。作为工程的一部分,额我略十三世指定将该处走廊制作为挂满地图的地图廊。
这个想法可能来自于佛罗伦萨公爵和第一代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的收藏之中,韦奇奥宫地图室中57扇门上分别画有当时已知世界各地的地图。额我略十三世希望将这个走廊装饰成真正的地图学杰作,成为如科西莫一世的世界地图般独一无二的存在。
--- 挂毯馆 ---
挂毯馆(Galleria degli Arazzi)和地图馆,与其说是个展览馆,不如说就是个长廊,馆方极好利用了空间,在长廊的两面墙壁上挂满了挂毯和地图。
墙壁上挂着绣有耶稣生平事迹的19幅华丽的壁毯,每张约有四到五百年的历史。精致的挂毯,远看犹如油画的质感一般,立体感很强,从人物表情到动作,都栩栩如生。根据当时的技术,因为没有机器来编织挂毯,所以这些全都是工人按着草图一针一线编出来的。
--- 拉斐尔画室 ---
大名鼎鼎的画圣拉斐尔在梵蒂冈博物馆内独占一间画室。这间被称作拉斐尔画室(RaphaelRooms / Stanze di Raphaello)的房间,原来是教皇朱利斯二世的私人寓所,当年仅25岁的拉斐尔被其老师推荐至此,开始为教廷设计、绘制装饰和壁画。
现在提起这个地方,人们早已忘却了它原来教皇主人的名字,而将“拉斐尔”的名字予以代替,房间的四周墙壁和天花板都覆盖了他的画作。
天花板上的壁画《雅典学院》( The School of Athens )驰誉于世。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形象生动,丝毫不显得杂乱。
画作采用了拱形圆屋顶作为背景,以很高的透视法水平,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立体感和深远感。整幅画气势恢宏、场面宏大。画中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另一幅经典画作《圣礼的争辩》(Disputation of the Holy Sacrament),画面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天上和人间。在天上,上帝位于最顶端,两侧有诸天使。耶稣位于上帝下方,两边分别是圣母和施洗约翰,后面坐着诸使徒和圣人。耶稣下方的圆中是象征着圣灵的鸽子。在人间,则刻画了正在争论弥撒圣礼的圣徒们。
--- 西斯廷教堂 ---
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 / Cappella Sistina)是1473年由教皇西库斯托斯四世作为教皇圣庙修建的,教堂的名字“西斯廷”便是来源于当时的教皇之名“西斯都”。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当时由妩媚之神-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的老师-基尔兰代奥、拉斐尔的老师-佩尔吉诺等绘制两侧的墙壁。后来,根据尤利乌斯二世的命令,由米开朗基罗绘制天花板和剩下的壁画。
长方形的礼拜堂两侧共有十二幅壁画,左侧六面描写以色列救星摩西的生平;右侧六面描绘耶稣的生平;顶棚的“创世纪”画出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最后的审判”则位于正面壁上,充满绝望阴沉的气息。
于是他花了 4 年半的时间,在教皇频频拖欠工资的情况下,画完了西斯廷教堂中最广为人知的天顶画《创世纪》,整个画作面积达14x38.5平方米,由9幅中心画面组成,共绘有343个人物。
天顶画的故事都是采自于圣经的开头部分,从开天辟地到诺亚方舟,分别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园》、《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而整个天顶画中,最引人瞩目和被世人所熟知的,就要数《创造亚当》这部分。
--- 梵蒂冈图书馆 ---
梵蒂冈图书馆(Vatican Apostolic Library / 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位于西斯廷教堂的上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图书馆之一。早期教皇图书馆兼具档案馆职能,遗憾的是13世纪时其收藏散失了。
图书馆目前的建筑形式是在15世纪时建立的。在16世纪,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委托建筑师多梅尼科·丰塔纳(Domenico Fontana)建造新建筑,以容纳梵蒂冈的藏品,而这些建筑至今仍在使用。
梵蒂冈图书馆中有珍贵藏书100多万册,有6万卷古代手抄本、10万卷原稿、10万张地图和印画以及大量的书信和法典等文献,堪称世界上最珍贵的图书馆。
--- 吉亚拉蒙蒂博物馆 ---
吉亚拉蒙蒂博物馆(Museo Chiaramonti)的名字来自建立者教皇庇护七世,他本来的身份是路易吉·巴尔纳巴·尼科洛·吉亚拉蒙蒂伯爵。庇护六世去世后三个月,庇护七世坐上教皇王座。当时,很多梵蒂冈的艺术瑰宝是拿破仑的战利品,存于法国,其中包括庇护-克雷芒博物馆的重要收藏,比如观景台的阿波罗。庇护七世决定追随前任的足迹,包括克雷芒十六世和庇护六世在内,计划建立一座古代艺术博物馆。
新博物馆的地址位于教皇宫的一层长廊上,连接观景台宫殿和波吉亚寓所。近千件古罗马雕塑中,主要是肖像胸像、神祗塑像和浮雕,大部分都沿墙摆放、展示。1822年,庇护七世去世前不久还主持了新翼博物馆的开幕式。
这个侧翼建筑位于松果庭院南侧,罗马建筑师拉法埃莱·斯特恩 使用了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该侧翼连接了庭院东西两侧的长廊,西侧长廊中坐落着梵蒂冈教宗图书馆。博物馆中的展品主要是体量更大的雕塑,包括尼罗河河神的巨像。
在这个馆中,有一个所谓的“宝石展厅”,位于长廊南侧,存有超过三千件异教和早期基督教刻有铭文的石头、墓碑、各种以石板为主的纪念碑、古希腊石碑、花瓶、饰瓮、祭坛和石棺。藏品大部分来自十九世纪初的考古学和铭文专家路易吉·加埃塔诺·马里尼,他将藏品盘点、摆放在这里,使之成为这个门类中,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收藏。
--- 梵蒂冈花园 ---
公元1279年,教皇尼古拉斯三世将教皇宅邸搬迁至梵蒂冈城内,并在周围筑起围墙用于防御保护。在围墙内,他添加了肥沃的土壤,种植上兰花,创造了一个规模不大的花园。梵蒂冈花园(Giardini Vaticani)的最初地点就位于圣艾吉蒂尔山丘边上,是观赏梵蒂冈博物馆庭院和贝尔维德勒宫殿的最佳地点之一。
十六世纪时,梵蒂冈内的花园在艺术大师布拉蒙特和利高里尔的装饰下,变得更加丰富多采,更有多位伟大画家,例如坦帕斯塔、玛吉和法尔达等,将他们的绘画加入到花园中。
如今的梵蒂冈花园占据了城内2/3的面积,花园内依然遗留有部分建造于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城墙以及两座钟塔的圆形底座。在花园内还有许多喷泉、小礼拜堂、庇护圣所和石窟。
03
传心之美
2019年5月28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梵蒂冈博物馆合作举办“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展览首次将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带回中国展出,策展团队从梵蒂冈博物馆的藏品中精选出78件展品,涵盖了天主教艺术、佛教艺术和世俗艺术三个方面。为了使展览内容更为丰满生动,故宫博物院提供了与梵蒂冈博物馆展品相关的文物12件共同展出,其中包括两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1925年,教皇庇护十一世在梵蒂冈组织了一场大型展览,汇集了十多万件世界各地的精美艺术品,意在展示天主教会对世界各国人民文化和艺术的尊重。这次梵蒂冈展奠定了梵蒂冈博物馆中国文物收藏的基础。此后,梵蒂冈博物馆还接收了一些来自早期传教士的收藏,最终形成了5000余件中国文物的可观规模。
“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首次将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带回中国展出。策展团队从梵蒂冈博物馆的藏品中精选出78件展品,涵盖了天主教艺术、佛教艺术和世俗艺术三个方面。天主教艺术在中国不断与本土艺术相融合,展品中充满中国审美情趣的天主教艺术品是展览的一大亮点。
展出的作品分为三个单元:天主教艺术、佛教艺术和世俗艺术。故宫博物院以友好的姿态提供了与梵蒂冈博物馆展品相关的作品共同展出,包括明末清初画家吴历(1632~1718年)及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1688~1766年)的作品。
吴历作为天主教徒,在当时的文人画传统中有所突破,作品关注民生疾苦;郎世宁身为传教士,却将东西方绘画艺术完美融合,对清代宫廷艺术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的作品是天主教艺术在中国迸发出的独特魅力。
此次展出的天主教艺术品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天主教与中国艺术传统融合产生的,如《园林申的圣母、圣子与天神图》;第二种形式是传统的西方古典艺术,如《逃往埃及图》和《亚当和厄娃在人间天堂》。
延伸阅读: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Musei Vaticani、微故宫、文博圈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