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用60年光阴熬一碗糖,只为化出一碗最甜的水

2016-05-27 用美物温润生活▷ 拾遗
拾遗物语云南巧家小碗红糖,甘醇香甜,乃红糖中至品。解放之初,西藏自治区向周恩来总理请求,希望能保证巧家红糖对西藏的供应。可见,市井民间有多喜欢这一碗红糖。近几年,随着水电站的修建,大量甘蔗田被淹,一个个糖匠都外出打工去了,郭发万却在苦苦坚守:“都走了,这手艺就绝了。”郭发万说。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很多人往红糖里加白糖,但郭发万却嗤之以鼻:“手艺人,不能没了良心。”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了良心。良心没了,也就什么都没了。
糖匠郭发万
一碗为你熬制66年的红糖
每年深冬初春,昭通金沙江边的风都是甜的。微风掠过成片的甘蔗田,就染上了甘蔗的甜味。昭通白鹤滩镇的郭发万,便又要开始忙碌了。
天刚蒙蒙亮,郭发万就起床了。八点之前,他必须赶到糖坊熬制红糖。11岁,郭发万就开始到糖坊当学徒,66过去,他成了当地最有名的糖匠,也是巧家小碗红糖的非遗传承人。他把这一生,都献给了这一碗红糖。
巧家小碗红糖,已有200多年制作史。清乾隆年间,巧家蒙姑岳氏运铜到弥勒竹园镇,回程引进了甘蔗种植,榨红糖技术也由此而入。此后,种甘蔗及榨红糖的传统,便在昭通金沙江两岸谷地流传开来。
云南阳光充沛温暖,年平均气温20度左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甘蔗生长和糖分积累,所以,其甘蔗品质长年位列全国第一。优质的原材料,为生产小碗红糖奠定了基础。
郭发万会在甘蔗地里,仔细挑选每一根甘蔗。砍下甘蔗,一担担挑回去,红糖的熬制就开始了。
使用机器榨甘蔗汁,这是制糖的第一步。
熬制红糖还需打造一眼“牛尾灶”五口大铁锅一字排开,再将过滤后的青绿色甘蔗汁注入前两口大锅,猛火煮至沸腾。熬糖不能用燃气,而是把蔗皮晒干当柴,这就是所谓的物尽其用。
泡沫不断翻滚,郭发万抄起大勺打捞杂质。当白色蒸汽和香甜甘蔗气息笼罩整个糖坊时,郭发万就会舀起几克石灰粉,撒入两口锅中。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秘诀,就像做豆腐一样,不加石膏根本出不来。这行有句老话,叫“糖匠好当灰难放”,加多加少都会对糖的成色产生影响没有五年功力,无法拿捏到恰到好处。
当汁水越煮越浓,大泡沫变成小泡沫后,就得将前两口锅里的汁水舀入第三口锅。此时,青绿色的汁水已变成了棕色,而前两口锅继续熬煮新的“生水”。
糖水水分差不多烧干时,郭发万再将其舀入最后两口锅中。随后往锅里加“点糖油”,点糖油就是将花生炸熟碾粉,加菜籽油炒成。“点糖油能将糖分压住,让水分进一步蒸发。”快要熬熟的糖水,基本不起水泡,而是像岩浆一般,不断翻滚,咕咕作响。
当锅里糖汁越熬越浓,下手就将400个小碗,摆成8个宽、50个长的平行四边形,并将一指宽的布条放入碗内。郭发万则拿着水壶,朝小碗上喷水。
当糖汁熬得粘而不断时。郭发万就大喝一声“起”,下手迅疾将稠糖浆舀入糖缸,另一个下手用棍子使劲搅拌糖汁,此时万万不能减力,否则糖浆会变成“绵糖”。郭发万则不时往缸内浇入凉水,让糖汁收缩,成为砂状的糖稀。
糖稀变沙后,郭发万就抓起勺子,将糖稀一勺勺倒入小碗,只需几分钟,碗中糖稀就会凝结成块。
郭发万一手按着小碗,一手将压在碗底上的布条往上一拉,成型的碗状糖块便纷纷“跳”出碗来,巧家小碗红糖就这样“出笼”了。
巧家古法小碗红糖,没有添加任何工业助剂,保留了甘蔗中较多的营养成分,含有苹果酸、核黄素、胡萝卜素及多种元素,含钙量是白糖的3倍,含铁量也是白糖的3倍。化水熬汤,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活血化淤之效。
因为味道纯、色彩鲜、式样好、杂质少,巧家小碗红糖一诞生,就极受民间喜欢,然后很快就成为皇家贡品。并沿着各条古驿道,销往世界各地,欧美人尝后惊为天人,誉之为“东方巧克力”。制糖,从此成为郭发万们谋生的手艺。
守艺难,守心更难
古法熬制小碗红糖,曾在金沙江两岸红极一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白鹤滩镇仍有七八十位糖匠。改革开放后,这里建起了现代化制糖厂,手工红糖作坊产量低、利润薄,难以抵挡现代化糖厂“标准化、流水线”的碾压,于是一个个关了门,糖匠们也外出谋生去了。只有郭发万等五六个人还在傻傻坚守。

“都不做,这门手艺就绝了。”

看着郭发万憨厚的脸庞,就不由想起了《百鸟朝凤》中的焦三爷。

“学了一门手艺,就有责任守住一门手艺。”

手艺人不仅仅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只是不想这门手艺没了。”




2013年,金沙江开始兴建白鹤滩电站,

电站蓄水之后,海拔825米以下地方都将被淹没。而巧家县甘蔗大部分种植区恰好在这个区域。于是,现代化糖厂终于“关门”了。
趁着电站还有几年建设期,趁着还有大量甘蔗很茂盛,一些商贩嗅到了商机,他们又建起了私人作坊,熬起了小碗红糖。只是他们的心太黑了,为获得高额利润,往红糖里加入大量白糖。这让郭发万痛心不已:“这是要毁了小碗红糖啊!”

大机器生产替代了手工的经验拿捏和体力消耗,

手艺人的职业精神也被利欲熏心的手段所淹没。

但郭发万却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古法熬制。

“做糖如做人,不能没了良心。”一个行当的消失,往往从失去良心开始。失去了良心,等于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良心没了,也就什么都没了。”

这个时代,守艺难,守心更难。


郭发万做的小碗红糖引来了蜜蜂
有人对郭发万说:“真固执,不知变通。”郭发万说:“想想喝糖水的人脸上那笑,就值了。”他用60年光阴熬一碗糖,为的就是能化出一碗最暖心的水。“我是糖匠。”郭发万一脸自傲。
自傲的郭发万有一个最大的盼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和政府关注小碗红糖,挽救一下这门珍贵的老手艺,“哪怕是建起一座正规的糖坊,哪怕一个月只给我500元工资,我也愿意,传授这门手艺。”
文字为「拾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拾遗热文

不是每个女人都叫杨绛,十个你永远成不了她的原因

他为了留住时光,把自己变成了“巨人”

他不是园丁,却种出了世上最美的永生花

在上了床也没结果的时代,触摸牵了手就是一辈子的爱情

马卡龙再好,也比不了中华老味道

中国手工美物第一微刊
长按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