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别人看顺眼了,就把自己看顺眼了

2016-11-12 点亮生活的那束光 拾遗

心 / 里 / 有 / 束 / 光          眼 / 里 / 有 / 片 / 海
拾遗物语小时候,我们都以为,懂得越多,就越能分清黑白。等我们长大之后,才明白:这个世界哪有那么泾渭分明的黑白,不同人的眼中,黑白也不一样。理解与包容其中的不同,才是真正的成熟。
1 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见佛印胖乎乎,便打趣他:“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一笑,并无丝毫不快。苏东坡以为占了大便宜,回家便将此事说与妹妹听。苏小妹一听就乐了:“哥哥你还不知道吧,佛家讲佛心自观,眼中所见即心中所属,大师心中有佛,所以看你是佛。你看大师是屎,乃你心中有屎。”
2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一个实验:在80名大学生中征求意见,“你愿意背一块大牌子在校园走动吗?”结果,有48名大学生愿意,并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背,而拒绝背牌子的32名学生,则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背。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投射效应”。“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我们之所以看别人不顺眼,很多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好恶投射到了别人身上。“当看到别人举止粗鲁,你很生气,因为这种行为刺激了你虚伪的素质。但如果你是明白人,就会透过行为看到他们心灵空虚。当看到别人怒气冲冲,你很生气,因为它暴露了你心胸的狭隘。如果你是明白人,就会看到他们其实是悲观失望……”我们看到的对面那个人,其实是我们自己。
3 一女人与和尚同船渡河。和尚无意间看了女人一眼,女人立刻大发脾气:“秃头,光天化日竟敢偷看良家妇女。”和尚一听,赶紧把眼闭上。女人见了,更生气了:“偷看我就算了,竟还敢在心里想我!”和尚无奈,只好把脸扭到一边。女人双手叉腰,大声训斥:“你无脸见我,正好证明你心里有鬼!”看不惯别人很多时候就是如此——以自我为绝对中心。把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当成了绝对正确,只要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看不惯”的基本逻辑通常是这样:“你这太不正常了、太低级了、太不好了。你的这些行为和思考方式都是不好的,都不如我的高级,我就不会像你那样。”
然后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价值观,来认同你的,按照你的价值观做。但究竟谁的价值观更高级,有时真是无法说清。有人看不惯富二代,觉得他们没志气,并诅咒他们“肯定会坐吃山空”。但富二代看不惯屌丝男们不敢投资,瞻前顾后,为贫穷的现状找借口。有人看不惯90后的张扬矫情,觉得做人应该低调务实,但90后看不惯大叔们的死板陈旧。你看不惯的人也正看不惯你,谁的活法才是应该的呢?谁该按照谁的价值观来生活?都不能那么“一定”和“绝对”。“看不惯”看似站在正义一方,其实是一种隐形的道德攻击。培根说:总是说别人坏处的人,永远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好人。
4 一位妈妈带孩子去见圣雄甘地:“我孩子太喜欢吃糖了,他的牙齿因此都坏掉了,不管我怎么说,他都不听。请您帮我劝劝他。只有您的话,孩子才会遵从。”甘地挠了挠脑袋说:“夫人,请您一周后再来。那时候我会劝导孩子的。”一周后,妈妈又带着孩子去找甘地。甘地看着孩子的眼睛,郑重地开导:“孩子呀,今后不要再吃糖了……”最终,孩子把嘴里糖块吐了出来。这时,那位妈妈向甘地问道:“您这些话为什么非要等一周才说呢?”甘地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其实我也很喜欢吃糖。我自己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叫孩子不要吃糖呢?我需要一周时间来戒糖。”说别人贪婪时应该检查下自己是否贪婪,说别人嫉妒时应该检查下自己有否嫉妒,…………越检查自己就越懂得闭嘴不去评判他人,因为我们嫌弃别人的缺点我们自己都有。
5 前段时间翻看民国老课本,特别喜欢其中一篇文章:“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最后一句,突然一转,那只羊就变成了哲学家,生活的审美和情趣一下流淌出来。正因为这只“例外”的羊,这个场景才变得格外美好起来。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美,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幸福,正是因为世间万物是参差多态的。如果所有的花都一个颜色,所有的树都是一个模样,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性格,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趣味可言呢?所以,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每个人因为所处的城市、家庭、背景的不同,从而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作风和思考模式,即便和我们不一样,但也应该被尊重。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有那么多看不惯,因为他懂得尊重和容纳不同,他从来不会强迫所有人跟自己一样,也不会把这种强迫当成强项沾沾自喜。
6
北宋曾有两个名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于是互不相让,痛下杀手。斗争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被赶下宰相宝座。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说:“其人品、能力、文学超绝。”正因得王安石如此评价,司马光虽失去皇帝信任,但仍得以“退江湖之远”,锦衣玉食。王安石上台后,强力推行改革,不料触动当权者利益,招致一片弹劾声。皇帝只好将他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相。墙倒众人推,很多人跳将出来,向皇帝告王安石的黑状。皇帝听信谗言后,征求司马光意见。司马光回答:“其胸怀坦荡,有古君子之风。”皇帝感叹:“卿等皆君子也!”格局越大的人,越宽容——既守得住自身的立场,同时又能容得下对方的观点。正如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曾写过这么一句名言:“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7 有一次,我在商场遇见一老同学。正闲聊时,一个小孩从她身边窜出来。“哇”地一声大叫,吓我一大跳,然后嗖地跑进人群,横冲直撞。同学追上去,好不容易逮住他,但一句也没批评,很温柔地说:“乖,瞧你一头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旁观者,立刻向她投去不屑的目光。出了商场,我善意提醒同学:“孩子还是应该好好管管……”同学低下头,眼泪涌了出来:“孩子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出门……”我的脸立马红了,为自己的轻率论断而羞愧。从这件事里,我悟出一个道理:理解一个人,得把他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别人,是因为我们没有“还原”的能力。我们看不惯别人特立独行,我们看不惯别人剑走偏锋,

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对他们的经历进行还原,

我们并不知道人家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什么,

喜欢柴静《看见》中的一句话:“人怎么才能宽容呢?”“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所以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8 这两年中国最火的寺庙,毫无疑问,是北京龙泉寺,而龙泉寺的主持便是学诚法师。学诚跟着圆拙大师学佛时,就像一打杂的。师兄叫他扫地,他就得去扫地。师兄叫他倒茶,他就得去倒茶。师兄叫他清厕,他就得去清厕。一开始,学诚心里很不舒服,觉得“凭什么啊”。但干着干着,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干这些事情,就是不停蹲下和弯腰,这是调伏傲慢、放下自我的一个便捷方法。”干着干着,他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每天和茶叶、泥土、屎尿接触,慢慢觉得美和丑,干净和肮脏,自我和他人的分别心就消失了。“那些让我们看不惯的人和事,其实都是来帮助我们修行的。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借着看不惯更加了解自己,然后重新选择,是否依然要坚守自己的规条。如果你要坚守,很好,但请允许别人不必也像你一样坚守。如果不再坚守,也很好,你可以尝试另外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像那些你看不惯的人学习:他是怎样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依然可以活得那么好。”一个人越接纳别人,就越接纳自己,他对于周围也就越开放、越宽容。把别人看顺眼了,就是把自己看顺眼了。
9 龙应台写过一篇《相信与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

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

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

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

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

在经历这么多失望后,龙应台笔锋一转:“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看透人性,宽恕人性。看透一切,宽恕一切。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和成熟。就像罗曼·罗兰所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感谢每一个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

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法律顾问 | 重庆沁山律师事务所

拾遗热文

这个古惑仔,竟成了中国最雅痞老爷和保时捷首席设计师

脸,才是真正的裸体

你的道德,不过是我的香蕉

我只赞美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的人

活到极致的人,必是雌雄同体

你活得那么无趣,就是因为太“有用”

蒋介石为何说中日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

他没有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

生命中总有一束光
足以穿透黑暗
长按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