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从不缺少史料,只是缺少见证者

丁邢 少数派悦读 2021-09-29

历史从不缺少史料
只是缺少见证者
文 / 丁邢

陈徒手是福州人,本名陈国华,今年58岁。他和我都是77级大学生。他读的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恢复高考时,他才16岁。在同届大学生中属最年轻之列,如今也年近花甲了。

他供职于《北京青年报》。虽然学术成就超过了许多教授,但社会角色却是一个报人。他只能在繁忙的报纸编辑工作之余,进行学术研究。这曾让他内心纠结。他还和我讨论过,要不要早些抽身而退,专心从事研究。后来决定还是要干到正常退休。

他为人谦逊,从不以著名学者自居。有一次我去华东师大参加史学讨论会。他以陈国华本名参会,一些年轻学者不知道他就是陈徒手,看到他提交的论文如此出色,以为又冒出一个新秀。

后来知道他就是《人有病天知否》《故国人民有所思》的作者陈徒手,马上肃然起敬。

屈指算来,我认识他已经20年了。1999年,在河北丰宁召开郭小川诞辰80周年学术讨论会。郭小林、郭小惠兄妹邀我参加,说陈徒手也要赴会,我十分高兴。当时我刚读过他的文章,很想与他相识。谁知他因报社发稿走不开,失之交臂,颇感遗憾。


会后小林、小惠请陈徒手到我家小聚。当时我住三不老胡同一号院。他一来就说,这儿我太熟了,结婚以前在这个院子里住了两年。他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致公党中央工作,单位分配的单身宿舍就是这个院里的一间平房。

后来他的妻子分了宿舍,这间小平房就成了他的书库。里面存着上千本书,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美学、心理、历史、政治、宗教、美术、音乐等社会、人文方面的学术著作。看到这些书,我便能感受到他1980年代买书之勤,涉猎之广。

陈徒手告诉我,他在致公党机关工作了几年,因为钟情文学,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八十年代,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于是,他开始研究作品背后的真实作家。他搜集档案、日记、检查、交待、采访当事人,采访与作家有直接交往的人,陆续撰写了有关赵树理、沈从文、老舍、浩然、汪曾祺、俞平伯、丁玲、郭小川在政治风涛中命运的文章,集成《人有病,天知否》一书。

这些作家,以前已经有无数人研究过,到了他笔下,仍让人耳目一新。前人研究作家,多从作品入手。作家公开发表的作品大家都可以看,所以,不少学者呕心沥血写出作家专论,也引不起读者共鸣。

而陈徒手的视角从文本转向人本,用档案史料还原作家在政治运动的风浪里沉浮,漩涡里挣扎。他们的悲欢离合、升沉荣辱,都打着时代的烙印。这就呈现出这些作家有血有肉的本来面貌。


我认识陈徒手以后,和他成为朋友,经常在一些公共活动中见面。他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把三不老一号的小平房无偿借我使用。当时我和小群从太原回到北京,小群单位还没分房,住房商品化大潮还未开启。

我们一家人挤在母亲的两居室里,有书也放不开。陈徒手将他的小房钥匙给了我,容我们放书,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别看小房只有十几平米,一下子让我的活动空间扩大了许多,心情也舒展了许多。

我们还参加过陈徒手策划的文化旅游。纸媒遇到网络挑战,只好加强活动。2017年4月《北京青年报》副刊组织福建永泰庄寨游,我和小群报名参加。数天的行程,我既感受到陈徒手对家乡的热爱,也感受到他做事的认真周到。

作为学者,陈徒手低调而勤奋。在编辑报纸之余,他在采访历史当事人和查阅档案资料两个方面都下了苦功。档案法公布之初,档案一度比较开放,他就一头扎进档案馆。浩繁的卷宗,一一细读,他称之为“打通关”。

他围绕好几个专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除了零星发表几篇论文,一直没有出版新书。直到一家杂志请他开辟专栏,才促成了《故国人民有所思》的问世。

这本书,他研究的对象从作家变成了学者,其中的马寅初、陈垣、汤用彤、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冯友兰、冯定、蔡旭,不是大学校长,就是著名教授。虽然研究对象变了,但他的研究方法一如既往。

他不是着眼于这些教授的学术成果,而是着眼于他们在政治压力下的心灵扭曲与命运沉浮。他不是从已经出版的文献出发,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提炼,而是通过钩沉档案中不曾进入公共领域的稀见史料,展示尚未传播的独家细节,勾勒出这些学者的鲜活侧影。

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多半也知道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普遍流行“知识分子改造”一说,但具体的经过,怎样从各高校发轫,往往就不得其详了。陈君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如果说,一般人研究学术史多是盘点存量信息,而陈徒手则提供了增量信息。《故国人民有所思》如此,《人有病天知否》如此,他的其他研究文章也是如此。陈徒手还有很多珍贵的史料存在手中。我衷心希望他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完成新的论著。




作家王蒙:作家的戏剧性经历后隐藏着的是中国社会变迁史,也是人性的证明。陈君的文章就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的人证。而且他的文章写得细,生动,材料挖得深而且常有独得之秘至少是独得之深与细,他的文章十分好读。读着读着“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至少是一点点风雷。


为此我们诚意推荐陈徒手老师的《故国人民有所思》和《人有病,天知否》。收藏、阅读的三大理由:

 

▌特殊年代的精神札记:本书记述了50年代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一手档案,真实记录:书中所用史料是陈徒手老师历经数十年在档案馆中徒手抄来的几百万字整理而成,并结合对历史亲历者的访谈和口述记录。

 

陈徒手老师说:“我文章里95%以上的史料都是不为人知的、经我过手的第一手素材。”

 

▌绝版复活,亲笔签名:因史料太过震撼,题材又太过“特殊”,多次消失重印,再版难能可贵。当时《故国人民有所思》售卖超过70000册,《人有病,天知否》售卖超过40000册。

 

而这次作品复活后,我们力邀请陈老师做客先知书店亲笔签名,使本书更添收藏价值,数量稀少,仅限100套。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