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平原:学者要大胆地说出人文学的好处和贡献

陈平原 少数派悦读 2021-04-27



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日渐消退,而作为“修养”的重要性却迅速提升。当今很多人缺乏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与兴趣,而文学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一环。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多年来始终关注着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文学如何教育》是他三十年来对该主题的思考总结。在浮躁的快餐时代,文学应当何去何从?当下中国以知识积累为主轴的文学教育走入了哪些误区?学文学究竟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怎样学语文,怎样读书?一起来看26条分析,来自陈平原教授的《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



1

学者要大胆地说出人文学的好处和贡献。2015年以后的中国大学,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发声。大学是办出来的,也是说出来的。如果学者不发言,那大学很可能就横冲直撞,不知道走到什么地方去。学者应该努力影响大学发展的路径。



2

在我心目中,所谓“人文学”,必须是学问中有“人”,学问中有“文”,学问中有“精神”、有“趣味”。



3

“时势”确实能“造英雄”,但作为人文学者,我更推崇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4

小而言之,在综合性巨型大学里,我们要学会与其他学科对话,大声地、合理地、聪明地说出人文学的意义,而不是赌气或骂街,那样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5

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有时间阅读调查,有能力独立思考,有意志自由表达,有机会影响社会。



6

今人对数据充满敬意,可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恰好是无法数据化的。“不科学”不等于没有价值。



7

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创新,同样也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做大蛋糕固然很重要,如何分蛋糕,以及怎样更好地品尝蛋糕,同样重要。毕竟,辛苦劳作及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人类的幸福感。



8

我不太喜欢“领军人物”这个词。“领军人物”已经内在地规定了你必须号令天下。作为人文学者,我更喜欢“独行侠”,千里走单骑。




9

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日渐消退,而作为“修养”的重要性却迅速提升。



10

都说要给中小学生减负,在我看来,大学生也应该松绑—尤其是哲学、文学这样讲求“精骛八极,神游万仞”的学科。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自由阅读,独立思考,就必须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11

鉴赏和品味,并非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12

不管你念的是什么专业,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校园里,与诗歌同行,是一种必要的青春体验。



13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教育,其工作目标主要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养成热爱文学的风气,以及欣赏文学的能力。



14

热爱诗歌,并不一定“圣洁”,更多的是代表着青春,代表着精神,代表着梦想。因此,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当初不是诗人,或日后放弃写作的曾经的诗人,他们对于燕园生活的记忆—如果他们觉得,因为有了诗歌,“在中文系求学的经历都是其生命中的一个华彩乐章”,那就值得我们为之庆幸与骄傲。



15

大学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教你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你读书,养成好的眼光、习惯、方法和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16

如今汉语的“神圣性”与“纯洁性”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7

我理解的“知天命”,是指洞察人生的局限性—才情不同、机遇不同、时代不同,再心高气傲的人,你也必须明白,耕耘与收获并不一定同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必须学会“尽人事而听天命”,这样,才能真的“知足”而“常乐”。



18

研习语言、文学、古文献,对学生的智商、情感及想象力大有裨益。走出校门,不一定马上派上用场,但学了不会白学,终归会有用的。



19

文学教育的重心,由技能训练的“词章之学”,转为知识积累的“文学史”,并不取决于个别文人学者的审美趣味,而是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 曾发挥巨大作用。至于本国文学精华的表彰以及文学技法的承传,反而不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20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乃至思维与表达能力等,都与大众传媒发生极大纠葛。大众传媒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



21

说到底,“人文学”是和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或“知识”,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



22

所谓“以武行侠”,“武”只是辅助性手段,“侠”才是根本目的—那是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很可能可望而不可即。



23

谈论乡土,最好兼及理智与感情,超越“谁不说俺家乡好”,拒绝片面的褒扬与贬抑,在自信与自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24

读书人的“接地气”,常被解读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关注底层”,我的理解更为平实,那就是贴近时代,关注日常,接近民众生活,获得真实感受。



25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26

作为一名文学教授,反省当下中国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呼唤那些压在重床叠屋的“学问”底下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在我看来,既是历史研究,也是现实诉求。







 ▽ 推荐阅读


▍延伸阅读

陈平原:学问不是评出来的

北大学者陈平原:中国人的精神与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