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看完戴锦华的影评,你才能说是看懂了电影
在北大,她被学生尊称为“戴爷”,她的课座无虚席,学生们愿意排队两小时但求一座。
壹
可是戴锦华讲电影有她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形式,就算是在被教育部指定为教材的《电影批评》中也是如此——她不会执著于各种高大上的“专有名词”,而是真正做到“观赏品析”。
贰
戴锦华一直在传输的一个观点就是,电影艺术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用电影语言讲述故事的形式。
所以在她的电影讲解中,经常会从艺术家的角度,分析创作者如何使用画面和剪辑来表达,这一点,正是为何她的影评为“专业人士必读”的原因。
比如她对《花样年华》的分析:
“当梁朝伟和张曼玉同在一个空间场景当中的时候,导演通常使用很多的手段,比如浅焦镜头,造成视觉画面的双人中景当中的一实一虚,以致他们不可能在一个双人中景当中构成一种共享生命空间、情感空间和心灵空间的视觉表述。”
王家卫还经常借用镜子呈现出亦真亦幻的错位的画面,“表达故事中不仅是婚姻身份和位置的错位,更是一种关于真实与想象,关于道德谴责的力度与情感追逐的力度之间的错位,是一个不断持续的多重层面的错位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和缠绕。”
“我一直在各个影片当中提示大家说,如果你们爱电影,如果你们想以相对专业的方式去观看和研究电影,如果你们想从电影当中得到更多的乐趣,请你们千万不要忽略片头字幕。很多电影的叙述,电影的意义的确立,电影艺术的挑战,和电影视听结构的确立,是从片头字幕衬底的那个时刻就开始的。”
叁
其中就包括,她对于中国电影和导演,也保有清醒和理性的评价姿态。
普通观众间有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大家认为受西方电影评委喜爱的中国电影,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电影里展现了拧巴的中国。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展现了落后的中国。
这种故事一直在讲。不光是对贾樟柯,也不光是对中国导演,其他国家的一些导演,凡是在国际电影节频繁得奖的,都会面临这类议论。比如说他们是“某一个电影节的宠儿”,是“某个电影节的嫡系”。所以我觉得这种讨论没有太大意义。贾樟柯受到戛纳电影节持续的认可,这与他跟法国艺术电影趣味不期然的吻合有关。
“第六代”导演最早的创作,呈现出来的是独立电影的基本特质,比如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而贾樟柯,打开了电影叙事或者说电影关注的新面相,就是小城。这些四线以下小城小镇的生活图画,与此前“第六代”共同关注的社会边缘人又有不同。而且,贾樟柯从《小武》开始,又一直在坚持,不断地把这种生活画卷开掘下去,它和法国艺术电影倡导的作者电影就形成了呼应。
她不像快消的业余影评那般轻松,只读一次其实难以吸收全部,却让你不忍释卷,这一句还没有读透彻却又被下一句吸引了,正是因为这样,她的影评才值得反复地听,反复地读,直到内化于心,直到你也能借她的视角去评价一部电影作品。
如果面对电影,只能囫囵吞枣地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演技,那无异于对艺术的浪费和亵渎。
肆
但是,只要你跟随她听下去,你就知道她的选择有严谨的体系,一步步进阶地,服务于她想要传授给我们的内容。
第一部分,她用《美国往事》《花样年华》《肖申克的救赎》教你电影语言的基础知识,所以在一开始你会接触到“长镜头”“摇镜头”“旁知视点”等等这些基础的专业术语知识。
更进一步,她用《公民凯恩》《大幻影》《筋疲力尽》为你讲述电影史的重要时刻;用一部部电影告诉你每一个国家的重要导演和他们的生平故事。
再后面进一步进阶,《雾中风景》《蓝色》《铁皮鼓》让你可以触摸到电影美学和电影艺术的原创性表达。
在戴锦华开设的《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中,你将用52部经典的世界电影,完成对电影艺术的成体系的解读。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
(请直接长按上图,即可弹出“识别图中二维码”选项;
若无法正常弹出,请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了解商品详情)
105节北大学生排队两小时才能听到的大师电影课;
105篇课程重点的文字整理,包括导演介绍、相关作品、专业名词和金句整理,可以反复听反复读;
52个周末的观影陪伴和大师视角的解读;
课程亮点
和网络上的影评文章、电影类自媒体不同,专业电影人亲自讲述,带你拿到进入电影世界的贵宾票.
无论是华语电影还是欧美电影、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胶片还是数字电影,你都能在本课程中一一听到,类型多样,绝不单一。
4、课后温习,建立你的观影体系
课程大纲
限时福利
现在订购即享限时福利特惠135元 原价168元打卡全部章节即送课程结业证书 👇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请直接长按上图,即可弹出“识别图中二维码”选项;
若无法正常弹出,请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了解商品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