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个动词: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理解这个世界|周濂
哲学是一个动词文|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哲学是什么?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非常粗疏的定义的话,我们可以把philosophy这个词做一个拆解。它其实是古希腊文的philia和sophia的结合,大家都知道,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很早以前有一本哲普读物叫《苏菲的故事》,其实就是“智慧的故事”的意思。而philia就是爱,所以如果我们给哲学下一个初步的定义,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古希腊文当中关于爱还有好几个词,一个就是eros(情爱),还有一个是 agape(博爱),那为什么希腊人偏偏要用philia和sophia做结合呢?我觉得它背后有一个暗含的意思,就是我们对智慧的爱,既不像情爱,也不像博爱。情爱的特点是什么?情爱的特点是要以占有为目的,而且充满了激情和欲望;博爱,其实没有特定的所指;友爱——philia,它强调的是你对智慧的爱是一种理性的、平和的,是相互尊重的,是如切如磋、共同进步的爱。所以所谓的爱智慧,它其实还有一个隐含之意:你爱它并不一定占有它,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或者是流派,如果自称占有了智慧,独占了真理,那么这样的人,你要对他保持充分的警惕,因为他要么是先知,要么是骗子。
拉斐尔《雅典学院》
说到哲学是什么?我还想给大家展示一下这张图,这是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拉斐尔所创作的《雅典学院》。在《雅典学院》中群集了前后七八百年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一个是柏拉图,还有一个是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物是古希腊特别著名的一对师徒。仔细观察他们两个人的动作可以发现,柏拉图是手指向天的,而亚里士多德是手掌向下的,其实这个姿势背后传达的意思是,柏拉图认为最高的真理或者最真实的东西是在理念界的,就是在天上。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真实的东西是在经验界,在个体事物当中蕴含着最真实的存在。所以你会发现,这一对师徒,他们对于哲学是什么,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所以亚里士多德当年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说到哲学,还有一个经常让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哲学到底有什么用?首先我要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泰勒斯的古希腊哲学家,当年他一边思考哲学,一边夜观天象,结果走着走着,一不小心掉到了一个坑里面。正好这个时候路过一个婢女,这个婢女就对掉到坑里的哲学家加以耻笑,说你连地上的事情都没有搞清楚,竟然想要研究天上的事情。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后来20世纪非常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哲学就是人们本质上无所取用而婢女必予取笑的那样一种思。”
泰勒斯被这个婢女嘲笑之后,就非常地生气,决定要挽回自己的面子,于是他就继续夜观天象,发现明年好像橄榄要大丰收——对于希腊人来说,橄榄油是重要的食品——于是他就事先做了准备,把所有的橄榄机全都买了下来。买下来干什么?等橄榄丰收的时候,那些人需要用橄榄机来榨油,所以来年他就把橄榄机租出去,结果大赚了一笔。
泰勒斯试图用这个方式来证明哲学是有用的,但许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例子,从一方面来说,它的确不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泰勒斯之所以赚到钱是因为他了解最基本的天文学知识、农业知识,以及商业知识,好像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没有什么关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确证明了哲学是有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放下现代人对哲学的成见,回到2500年前,就会知道当时的哲学其实不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对于抽象概念的玄思妙想,当时的哲学跟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嘉映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哲学、科学、常识》,书里写道,当我们谈论古希腊的哲学时,一定要加一个小破折号,后面再加上科学。也就是说,哲学和科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个小破折号好像就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那个脐带,这个脐带是在什么时候断裂的呢?大概是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当各种各样的实证科学终于对它们自己学科内部的问题有了非常明确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答案的时候,它们就纷纷从哲学的母体开始脱离出来。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意识到,哲学面对的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一旦问题有了唯一正确的答案,就会成为别的学科门类,纷纷从哲学的母体脱离出来。
那哲学是有用的吗?我个人认为哲学是有用的,它的有用性首先体现在对观念的改变上,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举一个例子,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度假的时候,听说了巴士底狱发生暴乱的事情,于是他非常地惊慌,问身边的人:是造反了吗?然后身边的大臣跟他说:“不对,陛下,是革命。”大家仔细去揣摩“造反”与“革命”这两个词的词义差别,其实它背后蕴含着什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判断,这是一个观念的改变。事实上,这个路易十六,当他身陷囹圄的时候,就开始反思自己的帝国为什么会一败涂地?思来想去他得出一个结论,他说是这两个人打垮了法国,这两个人指的不是那些造反的普通人,他指的是卢梭、伏尔泰这两位思想家。
所以德国诗人海涅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育出来的哲学概念可能摧毁一个文明。”
有一个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叫做冯友兰,他曾经这么说,“现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学的定义,我就会用悖论的方式回答: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这个“不知之知”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它讲的是说,哲学渐渐地不再去研究具体的经验科学所研究的那些对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对具体的世界可能是不了解的。但是在另外一层意义上,它获得了更大的一种知,也即不知之知,而且它虽然不能带来现实的效用,却具有无用之大用。因为它虽然不增进我们对事实的知识,但是却能提高我们的心智和境界。冯先生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觉解,觉解的程度也是有高下、优劣之分的,所以尽管他们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意义。”
在这个基础之上,冯友兰就谈人生境界的问题,他说“人之谓人”可以分为四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自然的境界。什么叫做自然的境界?就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比如说我们家养的小狗,就是典型的自然境界,它想喝水的时候就必须要喝,它想尿尿的时候,就不停地挠门一定要出去。人之谓人,就在于我们可以脱离自然境界进入到更高的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可能是多数人滞留其间的一个境界,就是功利境界,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然,在座的朋友在周六的下午来到松间书院听一场无用之大用的哲学讲座,说明你们完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这就意味着你们已经脱离了功利的境界而进入到了道德的境界。道德境界指的是什么呢?用一句话解释,就是“正其义不谋其利”。在冯友兰的区分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意识到人可以与宇宙大化合为一体的境界。借用康德那个著名的说法,天地境界就表现在你时常地、持续地对两种东西进行反复的思考,这两种东西一个是头顶上的星空,还有一个是心中的道德法则。
哲学还能给人带来慰藉。大家一定听说过《沉思录》这本书,作者是罗马的皇帝马可·奥勒留,他是一个战功赫赫的马上皇帝。但是他之所以名垂青史不是因为他的战功显赫,而是因为他在南征北战的时候写下了《沉思录》这本书。曾经有记者问克林顿说,这个世界上对你影响最大的书,除了《圣经》以外是哪一本?克林顿沉思一会儿说是《沉思录》。大家一定会很好奇,为什么像这种日理万机的这种国家元首,他会对《沉思录》这么感兴趣?我个人认为答案就在于哲学可以给人带来慰藉。这个慰藉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来读一下马可·奥勒留的一句话,他说:“人所执著的是什么呢?啊,除哲学别无他物。唯哲学可以保持我心中的神性,使我们免受伤害与屈辱,使我们超然于苦乐之上。使我们不致装聋卖傻或矫情掩饰,使我们无需仰人鼻息,使人驱使。何止于此,哲学使我们的心灵虽遭逆顺而安之若泰。”
在当时的罗马,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是斯多葛学派的忠实的信徒。罗马帝国有一个大臣叫做塞涅卡,是罗马暴君尼禄的老师,我们也可以把他称之为太傅。所谓伴君如伴虎,塞涅卡在跟尼禄的交往过程当中,他就意识到,必须要从哲学当中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塞涅卡说:“我们所能达到的智慧是什么,就是要学习如何避免用我们对挫折的反应来加剧这个世界的顽固性。”他的意思是说,这个世界有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的必然逻辑,你要妄图去改变这个世界的走势,那你一定会获得加倍的——盛怒,自怜,焦虑和怨恨。这个学派一个非常核心的想法就是依其自然而生活,这个自然指的不仅是人的本性,更指的是宇宙大化的必然逻辑。所以他说:“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才是最强的;而准备最少的、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的伤害则最重。”你一定已经意识到了,斯多葛学派本质上是一个悲观主义的哲学。所谓“用严冷的目光看到一个喜悦全无的世界”,因为只有如此你才会对这个世界要求不会太多,你才会对即将到来,或者是不知何时到来的挫折保持充分的心理准备。
塞涅卡还说过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他说:“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给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你看这个“取走”和“剥走”,一词之差,就完全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事实的态度,斯多葛派的思想要领就在这里,通过改变看待世界的目光和角度,从而获得全新的理解。
回到哲学的用处,我最后想讲两点,我觉得哲学的用处除了可以通过改变观念然后改变世界,除了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慰藉,还有一个最根本的用处——就是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理解这个世界。人天生求理解,理解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个馈赠。
摘自周濂2019年6月15日在松间书院讲座内容
由天泽书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节选
课程推荐
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