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存在、以及薛定谔的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游独立评论 Author 我是北游



科学、存在、以及薛定谔的猫

作者 | 我是北游

来源 | 北游独立评论(ID:beiyou-talk)


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01


迷信科学,神话科学,这种态度本身就很不科学,违背了质疑的科学精神。


纵观科学史,所谓的“科学理论”一直都只是阶段性的成果。


从逻辑上说,因为我们人类始终处于时间的长河里,无法预知未来,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太阳是否照常升起。因此,我们永远不能肯定,现在这些看起来毫无漏洞的科学理论就是终极真理。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科学”最为准确的定义是什么呢?


假设!


我们只能说,所谓“科学”,不过是暂时没有被推翻的假设,仅此而已。


在“日心说”创立之前,托勒密的“地心说”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都是科学的内容,为世人所公认。


这位古希腊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超越时代的提出了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


力求以最简单的假设对各种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这就是“简单性原则”。


而这个简单性原则极大的推动了近代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并成为创建科学理论的的基本方法。


我之所以写公号文章,也在于希望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把一些复杂的学问用尽量简单但不失精准的语言讲出来,从而利己利他。


身边一直有本小册子《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 ,是台湾于凌波居士所著。内容自不必说,是介绍佛教的,不过这本小册子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把深奥的佛学通俗直白的讲出,这个特点是我赞赏的。


据说因此特点,作为佛教入门传道书流传东南亚几十年经久不衰,至于手上这本是如何到我这里的,我倒有些犯迷糊了。不过从书籍陈旧不堪,还是右往左竖排的旧书格式,倒是可以印证这本小册子辗转漂流的坎坷身世。

 

现代人幸福了,信息的流通和互换不用这么大费周折,大家伙键盘上敲几个字、手机上按几个键,这地球就走了个遍。


于凌波居士传的是佛学,我当然不敢相提并论说我今天想传道普及“科学”,只是希望能做到同样的通俗直白,而不是晦涩难懂。


提起“科学”二字,但凡受过国内教育的小伙伴们自然会理解成以下内容:


科学就是不迷信,不信妖魔鬼怪和上帝;

这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决定意识的,是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

科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世界的规律;

......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说:“这统统都是胡扯!”你会不会因此惊掉下巴?!


我当然要让你们惊掉下巴,这就是我在网上写文章的原因啊,都说的跟别人一样一样的,那还不如不写,是不是?

02


好吧,言归正传。


要讲科学是什么?我们要先解决一个前提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科学是什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个问题就是:


“什么是存在?”

 

小伙伴们肯定会说你是傻啊还是傻啊?存在嘛,就是你周围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啊,这还要问?不过我要说,这个回答算对,但不准确。


英国近代的神学家贝克莱(不要看不起神学家哦,西方近代大哲学家和科学家基本都是信上帝的。在中世纪,神学、哲学还有科学都是一家人)提出过一个很有名的看法就是:


存在即被感知。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事物我们之所以说它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它。


小伙伴们估计会不满了:你小子故弄玄虚,说的跟我们说的有啥区别?别急,还真有区别,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存在即被感知,问题来了:既然是被感知,那么被谁感知?


总不至于是你家的猫猫狗狗吧?这个感知的主体只能是人。


这个主体不能缺失,你不能说没有人的感知,一个东西也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


 其次,存在即被感知,那么反过来:不被感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吗?


很多逻辑不好的人就会在这里犯迷糊了,我来仔细说说。


比如被问到妖魔鬼怪存在不?按照小伙伴们的理解,肯定会说怎么可能存在?你没看到、没遇到过,当然不存在嘛,这是迷信......


可惜这个逻辑是错的!


比如我问你:没挖出恐龙化石前,你能肯定的说恐龙肯定是不存在的吗?你没看见外星人,你能据此判断外星人肯定不存在吗?


所以,正确的逻辑是:不被感知的,我们无法知道其“存在”还是“不存在”。

 

而科学要研究的,就是这些被人类感知到的“存在”以及这些“存在的表现”。学术上,我们称其为“现象”。


好,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


那些不能感知的,不管你把它们归为宗教还是哲学,甚至是迷信和巫术,总之,只要你发现它们“无法被感知”,那么它们就不是科学要研究的内容,不要用科学来解释。


如果有人非要拿自己脑袋里空想出来的概念,来给你说这是科学,你直接可以无视:因为这个人完全不懂科学!


至于历史上这种区分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就不是本文要涉及的了,我在其他文章里会有涉及。你要做的,就是关注我的公号,设为星标,避免遗漏。

03


那么好了,举个例子看你们理解没有。


回到之前提到的,我们的通识教育里关于对科学理解里的一些耳熟能详的套话,比如“这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决定意识的,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诸如此类。


这些话你们自己判断下,它们跟科学有关系吗?


对,并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些都是哲学上一个叫“唯物主义”的内容。科学不但跟此无关,也不是以此为基础的。


如果非要把现代的科学体系和哲学扯上关系的话,那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现代科学更多是“唯心式”的认识。


科学是从人的视角出发,对于现象、对于世界的那些主观认识和研究,而从来就不是针对什么独立于人意识存在的所谓客观物质。

 

现代科学的很多理论都可以说明,人作为观察者和被观察的现象是相关的。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


百度上说的的比较复杂,估计小伙伴们看的一头雾水,我来把这个实验简化下:


薛定谔的意思是说,我们想象在一个密闭不透明的箱子里放一只猫,里面有毒气,一半的机会会被触发。


如果不开这个箱子呢,我们永远不知道猫的死活,而当我们打开箱子,这个猫的生死就瞬间被我们决定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观察决定了这个猫的生死。


 

这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无可辩驳的告诉我们:


科学,其实和人类的认识不但密切相关,甚至是连为一体、无法分割的。


人类的观察和观察方式都会影响现象。而所谓科学研究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科学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然后通过思考给这些现象假设出的一些规律,并通过相应的实验来反复印证这些假设的规律。


如果可以通过重复验证,那么这个“科学规律”,我们就可以承认它是成立的。


按照康德的说法,所谓科学规律,其实就是“人给自然立法”。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只有“人观世界的人立规律”。


人是永远无法跳脱自身的意识去认知世界的。所谓我思故我在,意识就是我们永远无法取掉的眼镜,我们永远都只能依靠这幅眼镜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如果有人声称,他能跳脱人的意识,发现什么“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这个人铁定是骗子。


04


讲到这里,“科学”已经被我从神坛上拉下来了。


我准备再努把力,把科学拉到和爱情这种俗事一个级别。


你会惊喜的发现,在某些方面,科学其实和爱情是一回事。


比如,它们都需要去试错,也永远需要保鲜。


俗语说:女人心,海底针,女孩的心思你千万别去猜。


科学也是一样的,不要去妄图发现什么支配宇宙的终极真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旦变心,果断翻篇。


科学和爱情一样,不试不会知道结果;


科学也和婚姻一样,需要小心翼翼、悉心呵护,千万别以为媳妇娶进门,就能一劳永逸,永远幸福不变心;


科学更像一夜情,短暂的激情并不能保证一生一世的幸福,如果不靠谱,随时会被扫地出门。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有个桥段,佩妮面对与莱纳德的暧昧情愫,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来问谢耳朵的意见。


聪明绝顶的谢耳朵,就拿“薛定谔的猫”来启发“科学小白”佩妮,过程如下图:



谢耳朵告诉佩妮,爱情就像薛定谔的猫,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结果。即便有了结果,也别高兴的太早,因为人生很漫长,如同科学之路永无止尽。


So,永远保持谦卑和敬畏,是我们面对未知世界的最佳态度。


来源 | 北游独立评论(ID:beiyou-talk)
作者 | 我是北游
用哲学解构历史与政治,北游给你不一样的解读。





现代人类离不开科学,其实更离不开哲学。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前沿,但如果没有哲学,科学将显得冷漠无情,现代科学在追求客观事实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对人类常识经验的关怀。

而哲学本就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它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复杂,哲学帮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回归事物本质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反思生活的意义,仰望头顶的星空,内察心中的道德律令,追问死后的世界,都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照亮,也都是对智慧和哲学的思考。

为此少数派悦读诚荐“陈嘉映签名作品集”:他被称作“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他的声音对这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声音。
 
他,在知识与真理的求索中保持着“光荣孤立”,以外部世界的眼光审视着内里环境中的人和社会,从而意图达到更深层次的追求。尤其可贵的是,这位最当得起“哲学家”称号的人,从未失去过对于真实世界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
 
他一直专注于哲学普及和人本主义思考,他善于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跳出来,思考哲学对于生命与人生观的关照。他的作品为我们在常识和理论之间搭建起知识的桥梁,被学者简宁评价为“像读小说一样轻松”。而他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样,质朴、真诚。
 
您可识别下图二维码, 一键收藏陈嘉映老师签名作品集。(限量100套)


▍延伸阅读

允许自己无知,宽容别人无知

科学人生观七宗罪

艺术与科学总在山脚分手,又在山顶相遇

语言的巴别塔:中国的科学、宗教或哲学

陈嘉映:近代科学是如何兴起的

科学与神迹有共通之处吗?

如何区分哲学、神话、宗教与科学

彭罗斯:科学的根源

吴国盛: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科学时代的伪科学

“自知无知”不是谦虚,而是诚实;不是美德,而是教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