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劣质的书无论如何少读也总嫌太多,而优秀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总嫌太少”。阅读更多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短暂,时间和精力也是极其有限的。读书就要读经典,为此,我们给各位朋友推荐一篇“一条创始人”徐沪生先生关于为何要读经典书的文章,供大家鉴赏。我是做媒体的,首先我要给大家一个忠告:离开了学校、老师之后,你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媒体、新媒体。但是,千万不要跟着媒体去读书,去思考。
用我们哲学系的标准来说,媒体推荐、谈论的书,很多都是价值很低的,甚至是垃圾。但是这不是媒体的错,因为媒体不是学术杂志,它是追求新闻性的,它不会讨论康德、黑格尔。我是写诗的,我也不会在我做的媒体上讨论歌德、莎士比亚。那是在砸自己的饭碗。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媒体的读书版,也一定主要是推荐新书的。如果,那么多经典,你都没时间读,那些时髦的新书,大可以不读,新书的比例,不要超过阅读总数的20%,甚至10%。反正我是基本不读活人写的书的。我们现在的媒体里面,几乎没有几个读书人了。那些活跃在媒体上的专栏作家、学者,大多数是不学无术的。受了他们的影响,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傻瓜。而且是一个自以为会独立思考的傻瓜,一个自以为满脑子健全常识的傻瓜。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没读过几百本经典,不足以谈独立思考。而经典著作,几乎又是读不完的,对于一个不以学术为志业的人来说,我们如果能够经常地领略到这些大师的思想,感受已经很丰盈,人生已经很圆满了。你读得越多,越和周围的流行意见格格不入,在你所在的那个行业,也许你就可以成为那个最能独立思考的人。其次,作为一个在大学里认认真真读过书,后来,工作之后,好几年不读书,不读好书,最近这十几年才恢复了精神生活的人,我的第二个忠告是,切勿轻浮。23年前,我从哲学系本科毕业。17年前,我研究生毕业,那时候我已经28岁,进报社做实习记者。30岁的时候,我创办了一份报纸,办得还算成功,我还在各种报刊上写专栏,总之,那几年,我是一个成功的主编,一个小有名气的自由主义专栏作家、一个快乐的虚无主义分子,朋友很多,每天都很开心。人活着要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无所事事地虚度一生,才是正经事。等等等等,是我们当时一帮人的人生哲学。我后来回顾往事,也觉得不可思议,我也是念过哲学系的人,怎么会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面,彻彻底底地丧失了精神生活,并以此为荣?除了自身的原因,时代与环境的腐蚀,真的是很可怕的。后来有一次,很偶然地,我开始读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我本科的时候读过,开了个头,就读不下去了,几百万字,主人公起个床,可以写两三十页。但是这一次,我一读就读了整整3个月。可以说,除了上班干活,我利用一切时间在读这本书,吃饭、上厕所、坐公交车,都在读。忽然之间,好像时间急迫起来。生命流逝,本身变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如果说,我们这些媒体人、专栏作者的那点小聪明,是茶杯里的几片茶叶的话,普鲁斯特这种人的才华,就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林。我们茶杯里的这几片茶叶,泡几次,就一点味道没有了。不过是把茶叶晒干了再泡,泡了再晒。自欺欺人到了疯狂的地步。读《追忆逝水年华》的时候,我发现,普鲁斯特那些又丰富又深邃的独特的感受,我又完全可以感同身受,这些东西,也同样活跃在我身上。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这说明我还有救,我还没有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蠢货。从此以后,我像重新回到大学时代一样,不需要老师管,也没有考试,也不写论文,每天坚持读书8小时,上班的时候,可以读2、3个小时,晚上8点到夜里2点,读6小时。白天工作忙的话,星期六、星期天补回来。这样坚持了十多年。毕业之后,我们会经历人生的种种,5、6年之后,30岁前后,其实在智力上、阅历上,你们都会达到人生的一个巅峰。但是大多数人,却再也不读书,不思考,再也没有精神生活。也许他可以赚很多钱,但是精神上,却一直在走下坡路,一天比一天贫乏。恢复了读书之后,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大学里读的那些东西,全都是杰作,甚至是真理。
苏格拉底的话是真理,奥古斯丁的话也是真理;康德说的是真理,黑格尔说的也是真理。孔子的话是真理,老子的话是真理,耶稣的话是真理;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福楼拜、鲁迅、蒲松龄……都是大师中的大师。那些伟大的著作,你只要认认真真地读上一本,就会立即发现,那种轻浮的人生哲学,是多么愚蠢。但是,你就会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与这些东西彻底隔绝,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我后来在一首诗里总结过我们这一代人,在那几年经历的变化:王尔德在牛津的时候,曾经同一个朋友说:“我要尝遍世界这个园子里每棵树结的果实,我要心怀这份激情,走出校门,踏进世界。”后来,他在牢里反省说:“我一点也不后悔曾经为享乐而活过,我过着蜜糖般的生活。但如果继续过着同样的生活就不对了,因为这会限制心性的发展。”今天,在诸位身上,有着一种最了不起的东西,那就是青春。就像在小孩子上,有着最了不起的天真。但是,青春很短暂。正如,我们已经不再天真。在我的一生中,我觉得最最重要、最最幸运的的事,就是进了复旦哲学系,有幸与孙向晨、林辉、渠敬东这些人做朋友。虽然我没有能力从事学术研究,但是,毕竟,我在这里受过良好的哲学训练,学习过什么是反思。只是这种自我反思的本能,后来被压抑了,否定了,被遗忘了。但是,在某个关健的迷惘时刻,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作为一种记忆,会重新活跃起来,给予我们启示。反观现代社会,信息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少;交际越来越多,真心越来越少;欲望越来越多,满足越来越少……太多的人推崇“读书无用论”,把赚钱和玩乐列为人生首选。更不要说读经典书了,读书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如果不读书,就无法思考对于生命的意义,更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甘冒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险,去书写、传播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但就算读书,有的人仅仅只是在浏览文字,看完即过;有的人能够形成一些知识记忆点,在社交场合以充“谈资”,但也就仅此而已,他们不会辨别文本的质量,也很少思考文字现象背后是否还有深层的内涵;还有的人边读边想,希望辨明模糊内容,形成知识网络,获得更多触及问题本质的解读,从而脱离简单信息的附庸,变成独立思考的个体。
要达到独立思考的境界,需要长期的训练,或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快节奏急行的现代人来说,其实并不容易。所幸,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沉淀下了许多观念的先行者和思想的传播者,透过他们的眼睛和大脑,后来者能够快速了解世界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
为此,少数派悦读&先知书店诚荐“思想经典书单”,涵盖各个领域,帮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思考。无论是刚刚开始想要自我启蒙的觉醒者,还是那些已经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知识精英,在这个书单中都能找到相应层次的读本,并完成思想的梯度进阶和体系自建;这个书单既能满足特定知识领域专业人士常读常新的心理需求,还能满足知识“探险者”跨界学习的思维挑战。这份书单包含多种签名书、绝版书。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让我们的思想不在荒漠。
▍延伸阅读
卡尔维诺:经典作品的14个定义
罗翔:多读经典,告别杠精一元论的偏激
黄裕生:阅读经典的三个境界
刘擎:我的非经典阅读
许小年:少看微信多读书,读书就要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