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爱玲,一个“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先知书店 少数派悦读 2022-03-19


张爱玲,
一个“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文、编:先知书店

张爱玲像一条婉转幽深的河流,人们但见其儿女情长的涓涓水流,却不见其思想深邃之处,然而,她的文字却写尽了人性的虚荣和荒唐。


▌一个“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提起张爱玲,人们顿时就会起一点复古的、小资的情绪,仿佛张爱玲是属于某个特定年代,描写特定人群的作家。

但这真是天大的误解。实际上,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无法被任何流派归类,她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

现代文学史的作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 第一类,忧国忧民,以文学为武器改造国家。鲁迅、巴金、茅盾等等作家,都属这一类。

· 第二类,也能救国家,但先要救自己。这一类的作家有周作人、郁达夫、林语堂、梁实秋、闻一多、徐志摩等人。

· 第三类,谁也不救,文字怎么畅销就怎么写,一切以读者需求为第一,这就是鸳鸯蝴蝶派。

而张爱玲,就像黄子平教授所说,她是一个“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她悟透了人性的荒谬,却又抱以宽容

40年代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混混沌沌、纸醉金迷的沦陷气氛,20岁出头的张爱玲,却在这样的时代中寻找着“优美”。

其时日军已经侵入上海,在租界之外烧杀抢掠;租界内也不太平,间谍、难民、毒贩沆瀣一气。

身处这样的时代,救亡图存自然是一等大事,后世艺术家所浓墨重彩的,也是这样的奋斗精神。

然而张爱玲却并无儒家的救世情怀,与道家所钟情的自然山水也相距甚远,她始终属于市民的情趣,喜欢闻汽油味,习惯于在电车的叮当声中安睡。

尽管她对那个捉摸不定、变化无常的时代有着比常人更加敏锐的把握,她说“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但她并不因此想为时代承担什么。而是去发掘人生中“安稳”的、“优美”的一面,在乱世中充分享受人生。 

她的人生哲学是:“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张爱玲是深刻的,她悟透了人性中的荒谬和虚矫,但偏偏不像鲁迅那样以激烈的方式将之表现出来。

当年最了解张爱玲性格的胡兰成作过这样的比较:鲁迅是尖锐地面对着政治的,所以讽刺,谴责。张爱玲不这样,到了她手上,文学从政治走回民间,因而也就成为更亲切的。时代在解体,她寻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

张爱玲不同于一般的顾影自怜、神经质的青年女作家,她既能享受人生,对人生小小的乐趣都不放过,又对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怀有非个人的深刻悲哀。

正是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她成为中国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这样的立场正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所必需的双重立场:既是一个热情的参与者,又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

她在看透人性的同时,愿意更多地给他们一份理解和宽容,“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正如夏志清所说:“人生的虚妄是她的题材,可是她对于一般人正常的要求——适当限度内的追求名利和幸福,她是宽容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是赞同的。”    

对市民生活而言,张爱玲是既在世俗又超越世俗,所以她能够欣赏市民的乐趣,而且将日常平庸的生活演绎得极其优美,因此又与一般的小市民在精神气质上区别开来,成为市民文化的精神象征。



▌她曾最受欢迎,却也被误解最深

有一段时间,张爱玲在中国变成了一个小资消费品,随便什么人都知道张爱玲。大众不一定知道沈从文,甚至都不关心鲁迅,但却知道张爱玲的格言,比如“出名要趁早”,这是典型的只知张爱玲的华美,不知她的深刻。

鲁迅是作家里的大山,而张爱玲是大河。鲁迅尖锐地面对政治,所以讽刺、谴责,这是儒家的入世精神。而张爱玲将文学从政治拉回民间。她看透了人的不完美,但却宽容他们,这更接近于佛。

张爱玲不是顾影自怜、神经质的青年女作家,她悟透了人性中的荒谬和虚伪,但偏偏不像鲁迅那样以激烈的方式将之表现出来。

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里面长满了虱子”。

但如今的大多数读者在面对张爱玲时,只能看到其华美,但却看不见其思想之深刻。 

在这个时代,浅薄无罪。浅薄化的阅读甚至成为一种流行。当人们已经习惯了浅薄时,语言激活的便是生物的本能,人们对各种问题的认识,越来越简单和极端,情绪也就变得浅薄和粗暴。

将张爱玲当做消遣文学来读,不仅是对张爱玲的误解,也是对这个浅薄时代的顺从。

她文字中的悲悯精神,恰恰是这个“大合唱”盛行的时代亟需的一味良药,但悲哀的是,张爱玲太独特,也许注定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她的同行者。



▌打破对女性的偏见,回归真实人性

“五四”以来的作家写男女之情,基本模式是男性讲文化,唤醒女性,而女性非常纯真善良,被男性的风采所感染,陷入了爱情。还有的女性超越了男性,有的女性和男性分开,但她们都玉洁冰清、相信爱情。

很多人就将张爱玲的作品,视作这样的大众文学,因为张爱玲对男欢女爱的描写非常出色。

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却是对张爱玲极大的误解了。

假如把张爱玲的《第一炉香》换作张恨水来写,它会变成一个大众流行故事,女主前面堕落,后面受惩罚,因果相报;换作曹禺来写,就是阶级压迫、社会黑暗的故事;但在张爱玲笔下,它变成了人性的故事。

张爱玲正是在人性的层次上,和通俗作家拉开了极大的差距。她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从不偏袒书中的女性角色,而是极为真实地还原了她们的算计和现实的一面。在张爱玲眼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最终都要回归人性。

比如她在《倾城之恋》写白流苏,笔法极为写真,今天再去看,这分明就是现代女性的灵魂解剖图。

可以说,读懂了张爱玲,不仅是读懂了鲜活尘世中的底层心理,更是读懂了潜藏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的深层人性。为此,少数派悦读联合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张爱玲作品集”(5卷),这套书是一位近代传奇女子的精选之作。其中,《小团圆》为张爱玲长篇自传小说,是了解张爱玲的必读书;《怨女》英文版入选美国大学通用教材;《半生缘》更是一部感动半个多世纪读者的文学经典。本套书为全新臻美精装版,识别下图二维,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张爱玲:我相信人,但我不相信人性

张爱玲是在鲁迅开始的那个方向,又往前走了一步丨止庵

木心眼中的张爱玲:飘零的隐士

张爱玲:谈到公德心,我们不见得比人强

张爱玲: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张爱玲:要做俗人,先得有个俗气的名字

张爱玲:中国人的宗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