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司马迁,一个史学家的胆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牛皮明明 Author 诗人牛皮明明

▲话剧《司马迁》剧照(来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司马迁,一个史学家的胆量

文:牛皮明明


上海封城之后,我枯坐家中,我又重读《史记》。过去很多年,有个故事,我不止一次阅读。读起来总是很悲伤,但读完之后,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却值得深刻思考。


01


汉武帝年间,有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李陵事件”。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叔父是汉朝名将李敢,李家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这个家族在汉代历史上因抵御匈奴声名显赫,即便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理应以爱国而名垂青史。我们初中学过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便写的是李广。李广从文帝开始,到景帝,曾统兵领万骑出雁门进攻匈奴,儿子李敢曾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到李陵一代,更是骁勇善战,以5000士兵对匈奴骑兵8万……

 

这样的家族,不管什么人看了,都觉得应该善终,应该写进历史,让后世顶礼。但历史不会这样写,历史的结局往往很荒凉。李广,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等回朝以后,满朝文武冷嘲热讽,李广因受了羞辱,千古名将以自杀结束生命。李敢更是死的让人扼腕,在和卫青狩猎时,莫名被霍去病用箭射杀,死的不明不白,无人追究,也无人给予公道。

 

到李陵,身为名将之后,理应威猛。公元前99年入冬,请命汉武帝,北击匈奴。从边关居延出发,徒步一千五百里,在漠北进攻匈奴。以五千士兵对8万骑兵,射杀匈奴过万。苦战八天,到第九天,五十万支箭全部射光,只得兵败投降。

 

当时,他提出了投降匈奴的条件是“放士兵回汉朝”。我们打输了,不做无畏的牺牲了,让兄弟们回家吧,他们的老娘在家等他。这是他在投降之前,最后的愿望。 而自己也准备投降之后,找机会暗杀匈奴首领。

 

作为名将之后,李陵可谓忠勇。作为将领,李陵可谓仁义,作为臣子,李陵可谓不负汉朝。

 

可结果呢?结果是一个一点都不友好的故事。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长安的大臣们、将领们、书吏们,甚至连衙役们,街边的买菜老农们,都在说“李陵竟然投降!必须严惩!”这画面换作今天,你一定很熟悉:“汉奸、屁股坐歪了、匈狗、给匈奴递刀子!”连李陵关中的父老,也喊:“快点判下来吧,别连累我们。”李陵的挚交也这么想,“浓眉大眼的李陵也叛变!”还有个人叫司马敖,他甚至举报李陵:“我亲眼看见李陵为匈奴练兵,说不定哪天,带兵来打汉朝。”

 

大概汉武帝也是这么想,或者说作为皇帝,他想都不会想。

 

02

 

可汉朝3200万人口中,偏偏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想。

 

这个人是太史令,后世都知道他的名字叫司马迁,我们后辈觉得他大名鼎鼎,但在当时,仅仅是文笔小吏而已,官小到可以忽略不见。从二人交情上来看,有效的史料记载,他和李陵没见过几面,顶多就是认识,而且身为将军的李陵不喜欢他,觉得这个擅长雄辩的家伙,老在夸夸其谈。可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官,见了两面的陌生人,却替他说话。

 

原话有些长,但我还是想放出来,让大家看看这个夸夸其谈的人说的话: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你可能没耐心读,他的态度很明确的:

 

大概意思就是李陵有何错之有!为国家,不到五千兵,对战8万人,还杀敌无数。他不但没错,他还是大英雄,是千古名将。李陵受难,是为我们大汉受难,英雄不应该受这般凌辱。

 

这话说得很凛然,凛然地像闪电,能划开大汉的茫茫苍穹。

 

话说完了。代价呢?你也知道,这一定是严重的。除了严重之外,还有让人吊诡的味道,李陵案还没判,司马迁案就提前判了。

 

刑法是宫刑!

 

中国历史上,最侮辱人格的刑法!

 

对读书人来说,这比杀头要痛苦一万倍。杀头摧毁的是身体,而宫刑摧毁的是人格。

 

后世可能会说司马迁是读书人的莽撞,面对政治还是太年轻?或说他不会明哲保身。会说他像杨修一样持才傲物,像杜甫一样书生意气。真的如此吗?我翻书发现不是这样。

 

先看年龄,司马迁那年四十多岁,十八岁做史官,史官做了20年。一个做了二十年史官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说话的风险。你在网上说话知道,司马迁难道不知道?再看司马迁家族,司马一家从周朝是太史,父亲司马谈从汉初也是太史。到司马迁,司马迁精通道家道义,又博采儒墨法名等诸家学说。就这样一个大才、有洞见的中年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可能不知道说话的风险。

 

那他为何直言,我想来想去,大概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史家的胆量。

 

就是苍天再大,皇帝再大,也大不过历史,大不过道义。

 

说这话时,我想他应该是准备好了,决定赴死的。

 

说胆量,谁有胆量!

 

仗义执言的第二日,司马迁便被交付廷尉,判处宫刑。宫刑也叫腐刑,是中国肉刑四刑黥、劓、剕、宫的一种。到了汉武帝时期,前三种已被废除,唯独宫刑被离奇地保留了下来。大概皇帝觉得反对他的人,都不配拥有生殖器吧。

 

凡是被宫刑的人,受的身体阵痛也很惊人。下身会腐烂、发出恶臭,还最怕感染,要用麦秆导尿。还特别怕风,要呆在生火取暖的密闭暗室中,这种温暖昏暗的房间,和养蚕用的房间很像,古代人叫“蚕室”。

 

这是身体上的阵痛,在精神上呢,阵痛更大。遭遇宫刑的人,严格来讲已不能称为完整的人,不配再拥有正常人的交往,不配再拥有正常人的情感,也不配再拥有正常人的语言。而你自己也因为受了侮辱,也自觉自己不再像个人。

 

如果你还不能想象司马迁宫刑后的样子,你大概想一下,在大汉,有一个人像鬼灵一样,像一个死人一样生活,你大概就能想明白他的遭遇了。

 

司马迁遭遇宫刑,而李陵的待遇会不会好点呢?这个想法是后世的人天真的想法,在杀戮面前,任何想法都是肤浅的。

 

司马迁宫刑不久,李陵案也判了下来。满门抄斩,李氏一族,母亲、妻子、孩子、兄弟,满门以通敌罪斩首。

 

李陵是后来在大漠得到消息的,从此他一句话不提汉朝。

 

03


还有一个人,历史课本学过,苏武,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可大家不知道李陵和苏武关系要好,苏武和司马迁也要好。他是在李陵投降的前一年,作为和平使节做战俘交换的,却被匈奴关押。

 

匈奴先是劝降,苏武坚决不投降。有史料记载,苏武拔刀自刺。在《汉书》记载,胡医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上点火,把苏武放在炕沿上,踩苏武的背让积血流出。苏武在昏睡几天之后,又活了过来。

 

单于又派卫律劝降,却被苏武破口大骂。

 

说气节,谁最气节。

 

之后便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苏武被囚地窖,吃雪的故事,捕食野鼠的故事,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

 

李陵曾去北海看望过苏武几次,相谈甚欢之后,只是说到大汉,李陵都是沉默应对。

 

昭帝始元6年,夏天。苏武突然可以回汉。临走前,苏武和李陵诀别,苏武也劝李陵回汉,汉朝其他使节也劝李陵回汉,李陵仰天无言。最后,忍不住唱一曲悲歌:

 

径万里兮度沙漠,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唱完,李陵大哭。

 

忍辱负重19年的苏武终于可以回到了祖国。《汉书》记载他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回到汉朝,被作为民族荣耀传颂,也被重用封官,他也善终,活了80岁。苏武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节,是为数不多,我们这个民族的节操,是和文天祥一样,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荣耀,是一代一代人都当以传颂的英雄。

 

可李陵呢?历史书没再记载!就连李陵这个名字,往往都是伴随司马迁出现的一个起因。

 

04

 

这个故事还有后续。

 

还记得那个因仗义执言被剥夺男人权力的太史官司马迁吧!宫刑之后,他本来想死的,但父亲修史的遗愿未完成,他转而把毕生浇筑在这本大书上。他发愿写道: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世道不公,他是向上天要天命。

 

历史上还有个说法,说汉武帝后来也后悔了对司马迁用宫刑。这个说法的理由,是司马迁在受刑后,汉武帝立马给了一个中书令的官跟他做,相当于内廷秘书长,算是一种“补偿”。

 

对这个说法,作为读书人的我,我是不大信的。中国读书人向来喜欢意淫。况且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情,这种事向来也不可靠。

 

受宫刑八年后,一部煌煌的一百三十卷、五十二六千五百字的史家绝唱《史记》诞生,足以震彻我们这个民族的苍穹和夜空。

 

在《史记》中,他借鲁仲连的舌头喷火,或者又变成自挖眼睛的伍子胥,又变成训斥秦王的蔺相如,又变成太子丹哭送荆轲……他在乌江头哭,他在屈原的坟头哭,他在荆轲的坟头哭……

 

公元前90年,司马迁去世,三年后,汉武帝去世。公元前74年,李陵去世,公元前60年,苏武去世。

 

说英雄谁是英雄,世人都能看懂英雄的荣耀,可谁又能看懂英雄的伤心。世人都能看懂历史的荒唐,可谁又能看懂中国。

 

李陵用一生告诉世人,有些牺牲是不值得的;苏武用一生告诉世人,对于一个国家,气节大于生命;司马迁又用一生告诉世人,人道之上,还有历史,历史之上,还有天道。

 



牛皮明明喊你加入读书会 ,做独立思考者

过去很多年,我一直在读书,每天差不多三个小时在读书,读了差不多有两千本书。我做了一个课程,分享我读过的一些书。这些书包括文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文化等50本经典书,会涉及独立思考、文化审美、历史反思等方面。在过程中会把自己的理解加进去,自己的思考加进去,讲给大家来听。一周更新一本,一年更新完毕,共50万字,50节音频,对个人读书思考和孩子读书都有很大帮助。

原价365元,现价8折,295元,欢迎参加!(扫码也可以试听)



著名学者李零老师说:“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
 
司马迁将自己的生命投射在《史记》中,因此他更能体察到人性的鲜活与世事的机变。所以,在他的笔下,人性刻画重于事件阐述,关键人物重于帝王将相。
 
遗憾的是,司马迁之后,再无一人能够写出如此生命力旺盛的史书。《史记》跨越时空的智慧,也使它终成“绝唱”。
 
中国人对于《史记》无比熟悉,却又并未真正认识它的面貌,一是难以感知太史公的卓越史观与人格魅力;二是《史记》流传至今解读众多,市面上的版本也良莠不齐。
 

1959年,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领衔中国近代顶尖史家,整理、校对、标点的《史记》(全10卷),这是现今最通行、也是最权威的版本。这版《史记》综合了历代版本,分段精善、校勘审慎、标点妥贴,代表了20世纪以来古籍整理的最高水准。
 
2000年后,中华书局出版社在顾颉刚先生版本的基础上,终成最权威版本。这版《史记》综合了日本和台湾的典藏版本,还参考了各国史学家和出土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补订更新。
 
而且,编辑团队汇聚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天文、历法、礼制、中西交流等专门领域都由专人参与修订,数十位文献学家、史学家参与审读,提供专业意见,吸收完善。

为此,先知书店诚意推荐这套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精装版),跟随司马迁穿越历史长河,感受大历史学家“通古今,齐生死”的文字魅力。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先知书店所售图书均由京东物流从北京仓库直发)


▍延伸阅读

痛苦者司马迁

通古今之变:项羽之死影响中国两千年

张鸣:大泽乡的故事,不是司马迁编的

刀尔登: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人类历史的三大陷阱

儒学三千年:中国历史背后的文化密码

罗新:历史是一种记忆与遗忘的竞争

历史越是单一、纯粹、清晰,越是危险

历史学家的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