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的四个错误认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阶梯,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教育更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也正因此,教育的各种神话,充斥社会,甚至被捧上神坛。而些老生常谈的教育认知,不仅禁不起逻辑推敲,甚至危害巨大。
第一个错误认知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很多家长看来,人生是一场相互竞争的跑步比赛。为了“赢”,人生的起点、过程甚至终点,都需要事事规划,步步抢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于是,孩子从小就活在了家长提早设计的各种教育计划里,陷入了胎教、早教、各类补习班的教育军备竞赛。家长和孩子的压力,都变得越来越大。
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天赋、兴趣不同,自我完善的路径也不一样,人生注定无法相互抢先,更无法被计划。
所以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认为,从外部强加给学生某种学习目的,将他们变成被计算、被钳制的工具,这恰恰违背了教育的本意。
教育就是上学
第二个错误认知是“教育就是上学”。学校是一个人一生主要学习的地方,于是人们认为,教育就只是“上学”。
因此,在家长心目中,孩子看课外书就是耽误学习,玩游戏就是不务正业,谈恋爱简直天理不容。而很多学生也认为,只要考上了大学了,就高枕无忧了,于是停止了学习。
事实上,学习其实终身的、全局的、面相多面的,学校教授的,甚至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过良好的生活,与他人沟通交流,掌握基本生存技能,甚至恋爱、做父母,这些远比学校课堂教授的知识更重要。
所以,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说,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都在课堂外,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透过树木看见整片“森林”。因此,学校教育仅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应是终身的,多样的。
第三个错误认知是“教育能实现阶层跃迁”。
古人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代科举曾让很多寒门子弟,实现了为官做宰的门第跨越;中国自恢复高考后,很多人考上大学,离开了贫穷的农村,在城市扎根。于是很多人就认为,教育可以实现阶层跃升。
为此,家长们争相花费巨资,为孩子教育买下学区房;年轻人放弃其他选择机会,将考名校、读名校视为走上人生巅峰的唯一路径。
事实上,古代人参加科举考试,大多都是名落孙山,纵使像杜甫、唐伯虎、李时珍等满腹才学之人,一生也都坎坷崎岖。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实现了阶层跨越的读书人,表面看是得益于高考,实则更多得益于市场经济的时代红利,特别是极少数创业成功的弄潮儿。
因此,人生跃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教育在其中的占比非常有限。
第四个错误认知是“好文凭是好工作的敲门砖”。
当人们意识到教育无法帮助实现阶层跃迁,但多数人仍然认为,有个好文凭至少能帮助他自己找到好工作,是求职路上的敲门砖。于是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获得文凭、增添履历。
而其实,随着教育的全民化和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毕业大学生的简历,已经越发起不到考验面试者努力程度、聪明程度的试金石了。
很多公司筛选履历,已经不在参考毕业文凭,甚至还有公司把它视为反向指标。越是好大学,越谨慎。
美国经济学家卡普兰在《教育的浪费》中,就用扎实的数据发现,教育过度,导致社会成本增加、教育溢价、学历通胀,高学历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
因此,好文凭在人才市场已成为华而不实的粉饰,优秀的工作经验可能更重要。
教育不止是为了某些功利性的目标,教育是一个人实现自立的途径,在过度鼓吹考学、考公热的当下,厘清教育的错误认知,正确、客观的看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教育五书”:
《教育的目的》:英国思想家怀特海教育演讲论文集。在书中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是“素质教育”最早提出者。
《什么是教育》: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于教育论述集。雅思贝尔斯的“教育哲学”将人视为活生生的、社会性的和历史性的存在者,这与现代的、可计划的教育恰好构成反衬。
《教育的浪费》:布莱恩·卡普兰通过六年时间,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相关研究,特别是对教育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给出了精明、合理的建议。
《教育的演变:面向未来的教育》:在本书中,作者向所有关心孩子未来的人发出呼吁,要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卓越。
《教育的方法:蔡元培谈教育》:教育家蔡元培谈教育的文章选集,看蔡元培先生如何在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给当时的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生与活力。
五本书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方法,对教育观念的种种,做出了透彻、全面的梳理。感兴趣的书友,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