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

先知书店 少数派悦读
2024-09-14




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里写道:“叔本华与饱学的学者们毫无干系,他洁身自好,竭力独立于国家和社会。”跟领着俸禄的学者不同,叔本华是一个独立思考、诚实写作的人,他曾写了一篇名叫《论独思》的文章,论述单纯阅读独立思考普通学者思想家的本质区别。



▍单纯阅读与独立思考有什么不同?


读书从来就不是讲究多多益善,因为书市上流传着太多骗子们所写的哗众取宠读物,这些东西只供消磨时光用,而无益于知识。同样,博览经典也未必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增长自己的学问。图书馆的规模很大,可是如果没有按书架号分类书籍,而是全部堆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功效可能还不如一个井然有序的小书店。


独立思考就像书籍的索引号一样,能够将吸收进来的书籍消化掉,把它们进行分类,以供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可是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境界,大部分人的水平只是停留在单纯地阅读之上。他们读书就像浏览报纸一样,并不想废脑筋去思索,也不愿追问,只求知道即可。所以他们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掉,一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又得重新翻阅查找。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起来,总是显得迟钝、不靠谱。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而得来的知识,才能够被我们理解和确证,并且作为一个被坚信的元素纳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难以忘却。而通过单纯阅读得来的知识,就好比从别人那借来的一颗假牙、一条假肢,它仅仅是粘附在我们的身体上,不仅不会给我们感觉,而且还可能随时脱落,被遗忘到脑后去。




▍独立思考比单纯阅读优越在什么地方?


叔本华说:“阅读和学习是任何人都能自愿进行的活动;而思想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思想需要有兴趣的不断驱动,一个人只有对他正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能保持思想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阅读则不必如此,当我们阅读时,就意味着思维进入了休息状态,我们不需用自己的头脑,而是借助别人的头脑进行思考。我们为了避开思维的劳累,借用了别人的成果来解除自己的疑惑。所以阅读会使人的精神变得放松,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把读书作为消遣的原因。然而,叔本华说:“读知别人的思想,如同吃残汤剩菜或穿别人扔弃的旧衣一样,很难引起我们的兴趣。”读别人的书一般而言,不会引发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兴趣,也不会引起独立思考。


大部分学者都是在书本里做学问的人,他们发表的文章主题基本都是对前人的观点或书籍进行研究,他们的作品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别人的思想之上。这些学者所写的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或者符合前人或者反驳前人,但是观点还不足以叫作思想,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不够格叫“思想家”,他们只是表达观点的“批评家”。而真正的思想家则是面向现实世界,他们勤于思考,受精于外部世界,然后在自己体内孕育出崭新的作品,启迪了世人。


陆九渊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是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名言。做学问就需要先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当权威证实了这些看法之后,我们才知道权威的存在。所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也是先悟出了个“吾性自足”的道理,才“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学者们却完全相反,他们以权威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通过阅读收集别人的各种意见,把它们拼凑在一起,里面夹杂一些自己的意见,然后取个名字叫什么“新柏拉图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等。

那些依靠解读别人的哲学而成名的人,是不够格做哲学家的,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


王阳明龙场悟道,破除了明儒谨绳程朱的教条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形成思想体系


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是支离破碎的,他们的观点很不统一,在某些问题上是一个价值标准,在另一些问题又是另一个标准,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作为核心支撑的观点,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成系统的缘故。他们所写的东西,思路模糊,逻辑混乱,语焉不详,导致读起来十分晦涩。聪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只是从不同的书籍上拼凑而来的。正因为作者没有消化、没有吸收、没有独立思考,所以显得非常絮乱。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反杜林论》),就揭露出他的体系存在生拉硬凑的痕迹。例如世界模式论抄袭黑格尔,先验主义剽窃康德,价值论引用罗霍夫等等。书斋里的教授、学者们,常常是逃离生动活泼的大自然,却喜欢到博物馆去观看枯萎的植物标本。他们写的书冗长难读,没有重点,全集出满了一个书架,看似体系庞大,其实只是一堆陈旧观点的堆积而已。


孔子


孔子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之一,但他的著作却寥寥无几,他曾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对于真正的思想家来说,博览群书自然是必要的,但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收集前人的观点,而是以自己的见解为基础,把这些知识兼收并蓄,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里。孔子主张礼,所以他教导弟子,虽然可以“博学于文”,但不要把知识搞得支离破碎,还需要“约之以礼”。他问子贡是否认为自己是因为多闻多见多学才能多识?子贡反问难道不是这样吗。他却说:“非也!予一以贯之。”思想家需要具备用自己独立的思想来把各种知识结合为一,贯彻到底,形成系统,这是一般的两脚书橱们所没有的天赋。


思想家的思想就好比风琴的低音部,可以支配其他音部而不被其淹没。学者的思想则好比一部从A排到Z的字典,你看不到他的核心观点,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才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们连一本能够完全说明自己体系的书都没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独思


未成年人的理性尚未成熟,多阅读总是有益的,这是因为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精神起着引导作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向那些伟大的精神学习,从他们那汲取营养,学到许多我们因个人水平限制而独立思考不出来的知识。但如果我们认为通过读书就能得到答案,因而不必去思考的话,那就糊涂了。读书就好比聆听一个旅人在讲述自己的见闻,他说得有声有色,你也听得十分入神,但如果你想对旅行地有一个有机的、清晰的和深刻的认识,那么还得自己去亲历一番。

叔本华说:“思想家与普通的书本哲学家的关系,类似于目击者与历史学家的关系。”历史学家的笔法再出色,史料知识再丰富,他也无法写出亲历者笔下的那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同样,靠阅读得来的知识远不如独立思考得到知识更能打上“我的”标签。


另一方面,经验得到的知识也不比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更为深刻,有些经验主义者凡事都要讲经验,认为亲历过就能得到真知,不需要进一步上升为思维,他们不知道经验之于思想就如吃饭之于消化吸收。吃饭如果声称自己是健康的全部意义,那就可笑了。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阅读?


成年人拥有成熟的心智,不该局限于单纯的阅读之上,他们还需要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入到独立思考之中。独立思考并不排斥阅读,它只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书本的知识。博览群书不是为了炫耀学识,也不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思维方式,而要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独立思考。


阅读可以引导人们的精神进步,但书市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就如同七纵八横的羊肠小道,它告诉我们——错误的路径竟是如此之多。面对这些毫无价值的读物,我们也会像杨朱哭歧路那样感到迷茫。要想分辨道路,我们常常沿用前人的判断,也就是阅读经典。此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独立思考,挑选适合自己的道路进发。


读书是必要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停滞不动、难以进展时,才去阅读书籍,避免“思而不学则殆”的苦恼。当我们的思维劳累,想要休息时,可以读书,这时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替代思考的方式,为精神获得思考的材料。


即使是才思敏捷的人,也做不到每天强迫自己思考6小时,而且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叔本华说:“思想也同人一样,它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产生,我们必须等待它们的出现。”我们都知道,在解决某个重大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指望强迫自己坐下来反复思考,然后就可以权衡利弊,做出完美的抉择。相反,我们总是要先把问题搁置一边,游离到别的事情上去,在自然而然、分步骤的思考过程中,我们才会记起之前被忽略了的东西,进而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小说福尔摩斯里,在紧张探案的同时,福尔摩斯经常会若无其事的去听交响乐,而叔本华在写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时,也常常每晚出没于音乐会现场。瞑目静坐,强迫思考,无助于进益。有时候,读书也可以作为一种绝佳的休息方式。


当然了,一个人不能因为读书而忘记了现实生活,不能因为习惯于走别人的老路而不愿意独立思考;不能因读太多书而忽略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对于思想家来说,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当一个人进行思想只是为了他自己的缘故时,他就是哲学家;如果他们的思想只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好感,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甚至迎合公众的低级趣味,那么这些思想并不存在真正的价值,他也不是哲学家,顶多是“学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叔本华,当提到叔本华时,人们总会给他贴上各种标签,悲观主义、为人刻薄、一生与黑格尔为敌等等,但这些只是他的一个侧面和符号化的宣传。


真实的叔本华是他所处时代的一个清醒的思想者,他的文章似解毒剂般,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尼采说:“在读完叔本华的书的第一页以后,就知道得清清楚楚,我将要把他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为止;他所说的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


现代主义文学家弗兰茨·卡夫卡曾盛赞道:“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连伟大的托尔斯泰也说过:“如今我确信叔本华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叔本华哲学无与伦比地壮丽而清晰地反映了整个世界。”


要了解一个人必先从读他的传记开始,更要读他的最重要的作品。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叔本华专题”:


◎《叔本华传》:本书将叔本华置于其历史及哲学背景之中,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使自己的哲学为世人所知所做的抗争,以及他对于自己迟来名声的反应。


◎《人生的智慧》:本书是错综复杂的世俗人情话题,经过这位思想大师一贯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幸福”、“痛苦”等人生智慧变得清晰透彻。豆瓣评分高达9.4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本书是叔本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在这本书里面普通读者也都能感觉到,叔本华的文字能触及内心的本质。他的哲学不是派别的论辩,而是代表古雅而引人入胜的生命智慧。 


叔本华的哲学与其说是悲观,不如说是太过现实和冷峻,他总是用犀利的言辞来戳破现实虚妄自欺和肤浅掩饰的表象,直刺事物最深刻冷酷的本质。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读懂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延伸阅读

叔本华:论独立思考

叔本华: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叔本华:人类天性中的三种愚蠢

叔本华:不喜欢独处,就不会喜爱自由

叔本华:聪明人,不社交

比思考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思考

避免不思考的恶:独立思考,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