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30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从戈壁大漠到江南水乡,从县城中学到京师学堂。只身赴美求学,携女归国团圆。高二选择文科,高校选择北京,起初的目标是要做一名能享受寒暑假、不必经常加班的英语教师,未曾想,最终却是在英特尔和微软等高科技公司的疆场驰骋。


林戈碧(目前是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资深合伙人、高级工程总监。)


人若要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在社会中生存,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学习与改变自己。


机会的给予,在于自己的把握和不断的挑战。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人生中的几次选择,以及因选择而带来的三大变化。


从县城到京城


我是在新疆出生的,五岁时跟母亲到了上海,后来我们又去了江苏一个叫高淳的小县城。因为这个地方非常小所以非常闭塞,也没有什么工作机会,这促使我想做一些变化——我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大城市。那时候大家能想到的大城市就是北京。


做医生的母亲非常忙,时常还要值夜班。太辛苦!我决定,我以后要找一份空闲时间比较多的职业,于是把目标定为做教师。


我个人比较喜欢文学,所以高中选择了文科班,虽然我的老师们都觉得这很可惜。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高考时我选报了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


       来到北京,我就像一块海绵掉进了水里,如饥似渴极力吸收课内外的知识。学校当时是包伙食的,这样让我在经济上拥有一定的自由度。我还用自己得到的奖学金买了辆自行车,经常骑车到紫竹院的英语角去练习口语。那段时间我主动去学很多东西,目的当然是为了改变自己,让自己更有知识更有价值。


大二就想养活自己了,于是开始赚钱。


第一次挣钱是卖报纸,大概“奋斗”了一个晚上,赚了差不多一块钱人民币。


后来在师大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教外语;大四暑假去教托福班。一个暑假下来,我赚了400多人民币,在当时相当可观了,是我母亲好几个月的工资。


从中国到美国


本来打算在国内上研究生。一个机会却改变了我的原计划。那时我们学校从美国来了一批交流生,我和其中一位女孩做搭档互相学习语言,她是从美国一所女子学校过来的。一个学期结束后,她所在的学校给我寄过来一份申请表(那年月留学还不是很热,且出去留学的多是研究生)。我当时只觉得既然收到了这样一张申请表,那就填一下好了。填完了后还得考托福,需要交30美元的考试费,我就借了我们外教30美元去交这个费用,没想到材料递交给学校后,我竟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且包括全额奖学金1.7万多美金。这个数字在当时对我而言真是天文数字!有这么大一笔费用做支撑,我决定努力争取留学。


可很快我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办留学手续?当时只有公派出国一种方法。我问了好几所学校可不可以给我一个公派出国的名额,我告诉他们不需要他们出费用,而且我会回国的,可是这几所学校都拒绝了我。


就在我以为留学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时候,我在学校的公告栏里看到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内容大概是大学生出国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满五年,还要交一笔钱才能出去。第二种是大学生有亲戚在海外.......我立刻想起我有一位舅舅在台湾。我拿着这张报纸去国家教委,问报纸上说的是不是真的。教委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是真的但需要开具证明,于是我让家人帮忙开了舅舅在台湾的证明,然后交给了国家教委。没有找任何门路,教委给学校来了一份红头文件,就两行字,意思是让学校保卫部协助我办理护照。


拿到护照后我去办签证,当时美国大使馆面试人员问我为什么要去美国,我直截了当回答:“去学习呀!”我顺利拿到了签证。而我前面一位学生,也有全奖,却被拒签了。


出国那天,办理登机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我的行李超重,需要交超重费。只能用外汇券交,可我父母没有。这时有一位素未平生的要去日本的先生,表示愿意帮我付这笔费用,还说不需要还了.....当然后来我父母还是坚持还了他。至今我仍非常感激这位陌生的爱心人士给予的帮助。


从文科到理科


我申请的这所美国学校,各方面条件都相当不错,想学什么都可以学,只是我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英语技能,在周围美国同学的映衬下显得捉襟见肘,而且在人人都说英语的环境下,我曾经的英语技能已算不上什么技能,所以我决定学点其他什么东西作为自己的生存技能。在同学的建议下我选择了学习计算机,先报了Basic编程语言试一下水,因为轻视了它的难度没太用心学,所以最后成绩得了C,我虽有点受打击但没有被吓退,并反省了自己哪里做得不够。接下来我又报了Pascal,取得的成绩让我挺满意,于是决定转专业。此时,除了意愿上的转,还需要经济上有能力支持这种转。我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打零工,比如在学校餐厅洗盘子,在学校花坛铲杂草,也为中文系的老师做助教,这些工作让我第一年学习计算机的费用得以落实。经过努力,两年内,我在一个比较普通的学校拿到了计算机本科学位。


从工作到读研



在我读计算机本科学位的时候,学校附近是国家实验室,我在那里幸运地找到了实习的机会。毕业后我通过面试成为实验室的正式员工,他们可以提供员工很好的福利,如果员工想读研并保证每次考试在A以上,就可以得到全额的学费补助。我毫不犹豫地抓住这个机会,在公司附近的另一所学校注册了研究生,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花了三年的时间拿到了研究生学位。

当时我们的工作是科学家们的助理类型的工作,是辅助性的工作,当我拿到硕士学位后,又开始想有变化,想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后来拿到At&T Bell Lab和英特尔的offers,当时考虑到我先生的工作状况就选择了英特尔,我们的家就从美国的东海岸搬到了西海岸。


从在岗到待岗


在英特尔核心的部门工作了几年后,英特尔开始做类似现在的云计算的新业务,我也受朋友邀请去了这个新部门,做了一年多后,因部门业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公司决定撤销这个部门,我收到公司的通知:给我两个月的时间,让我在公司内部转职,如果期限到了还没有找到部门的话就只能离职。当时我刚生完第二个孩子,家庭负担也开始加重,感觉这个消息给了我当头一棒,因为这个结果是我没想到的,也不是我能掌控的。我快速的整理了自己的履历投了自己比较想去的部门,我的老板和同事也都在热心的帮我介绍工作,所以不到两个星期就在公司内部找到合适的工作了。当时更戏剧性的是,我和我先生是同时进入redeployment pool的。

这次经验还告诉我:人际关系网很重要。


从美国到中国


就在我以为我们可以在俄勒冈州长期安定生活时,我先生却要换工作了。而且,是从美国换到中国的上海。当时上海的半导体产业刚刚开始起步,而且上海离父母比较近,可以经常去看看他们。我当时很不理解他的决定,因为我们已经在俄勒冈州定居得好好的,两个孩子在这里上学,工作也很稳定。这就是很多人追求的安居乐业,为什么还要折腾呢?所以我挣扎了很久,还说一些比如离婚之类的气话,但后来还是妥协了。我们最后做了决定,先生带儿子先回中国,我带女儿留在美国,他们回国后家里出现各种让人心烦的状况,比如取暖用的火炉不工作了、管道漏水、微波炉坏了等,再加上我自己经历过父母两地分居多年,知道这种情况对小孩的成长非常不利,所以半年后我决定回国。

有时事情的发展会让人感到很奇妙,当你把事情安排了优先等级后,其他的事情会水到渠成。我决定了回国与家人团聚,几经周折在公司找到了一个机会。没有想到的是,我回到上海后,我在工作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和锻炼,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团队,随之而来的是职位的升迁和获得更好的福利,这些都是我没想到的。


从英特尔到微软


我在英特尔工作了近15年的时候,有朋友把我介绍给了微软的管理层,他们就安排我和微软的高层面谈,他们希望我过去带云计算团队。即使我对云计算不了解,但我秉持开放的心态去面试,当时我的想法是:虽然我去面试了,后来也收到了offer,但我没有想着离开英特尔,并给自己找各种留在英特尔的理由。


在这个期间,我们一家去欧洲旅行,后来去到巴塞罗那玩的时候,我突然转变了想法,告诉自己:微软也不错啊,而且我去了微软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在维持英特尔的人脉的同时,我在微软也可以建立新的人脉等等。就这样,我考虑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我重新考虑了自己真正想要东西是什么。


进入微软后,我庆幸自己抓住了这个机会。在这里,我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科技云计算,现在又开始转向最前沿的区块链技术。所以,一个变化会接二连三地带来一些其他的变化。当我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做了正确的优先级的话,很多东西会自然的被理顺。


以上就是我的经历。从中,我总结了两种变化的可能及应对措施。


一,主动的变化


既然自己想要去变,就不要轻易打退堂鼓,要持之以恒,哪怕撞到了南墙,也要想想是不是可以从墙上爬过去,或从墙上打个洞过去。

想要实现变化,韧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被动的变化


这里又分两种:1.有选择权的变化。2.没有选择权的变化。

第一种情况,比如我可以选择不回国或不去微软,像这种有选择权的变化,我们可以给自己一段时间,去考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经过长久考虑作出的决定,总归是最好的决定。


第二种情况,没有选择权的变化,人们遇到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经过多次这种变化之后,你会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拖延时间越长对你越不利,所以当你遇到这种变化,你要很快理清思绪:知道这个变化是什么,并且要跟上他的步伐去拥抱它,才能把它对我们的不利减到最低。

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就是要有一种开放和成长的心态(growth mindset),而不要做僵化心态(fixed mindset)的奴隶。



往期精选


热文

学习,我的成长之路

热文

育儿点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