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驻英国大使傅莹:中英关系和未来展望
作者
傅莹 中国前驻英国大使,外交部原副部长
图片来源:中国外交部官网
2022年3月13日是中国与英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作为中国第十任驻英国大使,我很高兴借此机会分享对中英关系的回顾和展望。
英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形势变化的大背景下,中英实现正式建交,并以此为起点,开启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密切合作。1997年香港的回归为中英关系的进一步顺畅发展铺平了道路。
我是2007-2010年出使英国的,见证了中英关系的快步发展。那三年间,尽管因两国之间出现的一些矛盾和摩擦耗费不少精力,但是我对英国有美好印象,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是愉快的。2010年1月底离任时,我在海德饭店的告别招待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还未离开,已经开始想念了。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中英关系的发展,欣喜于两国交流合作取得的成就。不过我也注意到出现的坎坷和挫折。英方对中方的一些无端指责和围绕人权方面的一些关切,是中方无法接受的。当分歧在两国关系中占据突出位置,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中英关系的正常发展。
细观这些具体分歧,基本都是涉及中国国内政治和政策方面的问题,而非损害英国人民利益的事情。双方不同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两国人民基于不同历史和政治文化,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差异。这些需要通过沟通交流去增进了解,不应由此而削弱中英关系的根基和合作的纽带。
中英关系一步步走到今天来之不易,是几代人孜孜不倦努力推动和两国人民积极投入的结果。1972年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时中英贸易额只有3亿美元,2021年达1100多亿美元,中国成为英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两国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近500亿美元,500多家中企在英国创造了8万多个就业机会。伦敦成为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沪伦通”、本币互换等金融合作成果卓著。新能源成为中英关系的新增长点,电池储能、海上风电、电动汽车等绿色合作方兴未艾。不久前中国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英国通过设计审查,这一项目如能落地,将为英国人提供更多可靠、清洁的能源。
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是中英合作的支柱之一。记得1985年我到英国留学时,是与另外一名学生分享一份英联邦奖学金,同期抵达的不过几十人,大部分选择的主修课都是实用科目,有人学习草莓种植和饲养技术,也有人学习计算机和机械。许多人回国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贡献。每当我在超市看到充裕的鲜美草莓,都会想起在英国留学的那些同学和那段时光。
2020年英国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求学的首选目的地国,中国赴海外学习的人42%选择了英国。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英国为中国学生签发了13万张留学签证,也就是说,来到英国的国际留学生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期待疫情缓解后,两国人文交流将会焕发出更大活力。
诚然,国家间难免有分歧,不能无视分歧的存在,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处置。有分歧可以讨论甚至辩论,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去干涉他国内政。西方国家习惯于对他国指手划脚,除了傲慢心态在作祟,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现代世界新现实,未能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作出调整,而这种调整对世界的进步至关重要。
冷战后美将其在两极格局时期主导的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世界秩序”(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有重叠但不完全等同)推向全球。资本的流动和生产、市场等经济活动快速打破了西方阵营的界限,实现全球配置。但这个秩序在其他领域仍然是高度排他性的,政治上,排斥任何其他价值信仰或政治制度;安全上,以美国及其盟友利益为先。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兴起。而与此同时,继续声称拥有主导地位的美国出现一系列失误,诸如2008年金融危机、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失败。美国领导的这一“世界秩序”开始松懈并失去吸引力,导致华盛顿对其世界地位日益感到焦虑。
中国在2010年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的世界占比从1972年的2.9%提高到2021年预计将超过18%,这让美国越来越担心失去霸主地位。然而,美国没有选择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与中国开展良性竞争,而是采取打压手段,试图阻止中国快速发展的步伐,不仅在贸易和科技领域对华采取了各种压制措施,而且开始突出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这些分歧半个世纪前就存在,并没有阻碍彼此发展关系,现在我们在全球问题上共识更多,合作的需求更大,为什么这些问题反倒成为不能相容的分歧了呢?原因在于旧“世界秩序”的僵化,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现实,也在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等拥有不同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新兴国家缺乏了解和包容。当然,中国人在对外沟通、介绍自己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欧洲和亚太地区因利益不一致引发严重冲突,旧有的秩序和观念正在受到变化和紧张关系的不断冲击。中英两国关系需要适应变局,积极调整,避免掉进利益纠葛和观念冲撞的陷阱,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合作动能。
我们需要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摆脱旧观念的干扰,相互尊重和包容,坚持对话协商,克服阻力拓展合作。正如2021年10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同约翰逊首相通话时指出的,“中英关系要发展好,互信是基础,认知是前提,妥善处理分歧是关键。”
牛津大学历史教授J.M.罗伯茨1996年所著的《欧洲史》是少有把俄罗斯作为欧洲一部分来写的史书,其中分析了欧洲东西两大板块之间分裂的根源和对融合的展望。然而,冷战结束30年后,欧洲再度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所带来的巨大人道灾难令人唏嘘。整个世界都在密切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急切地呼吁尽快实现停战,和平解决危机。
探究这段冲突的缘由,不难看到陈旧地缘政治观念的对撞——谁都想把自己的安全边界推得尽量远一些,都想竭力壮大己方基于共同价值的结盟阵营,排斥其他方。正是在这样的“张力”作用下,欧洲不断错失实现团结的机会。而眼下这场冲突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有可能将整个世界重新拖入隔绝和对抗的深渊。
世界进入21世纪时主要国家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平静、合作期,经济全球化的蓬勃推进给世界各国带来宝贵的发展机遇,包括中英在内的许多国家深受其益。现在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更有大国恶性竞争和地区冲突导致经济全球化逆转的风险。世界再次面临要和平还是要战争、要融合还是要撕裂的抉择。英国作为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始终对世界大势变化高度敏感,想必也在思考,历史难道只能轮回,灾难非要不断重演?
我注意到英国提出了“全球化英国”的理念,反映出英国希望更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在世界上发挥与自身地位相匹配作用的意愿。那么,英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是否也能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和衡量呢?
中国的发展强大是世界风云变幻的重要内容。记得我在英国大使任上发表公开演讲时,有两个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中国想向世界要什么?”“中国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回想起来,英国人对中国世界地位变化的感知甚至早于中国人自己。当时我的回答是,中国希望世界保持和平稳定,中国则以自身的和平发展回报世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聚焦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共同富裕,保持国内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持久的和平国际环境。为此我们希望看到全球体系能向着更加包容、公正、普惠的方向进行改革完善。
中英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是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和促进者,也都希望自己的声音和利益在世界舞台上得到体现和保障。中英关系即将开启新的50年,我们需要学会在全球平台上运筹彼此关系。因为,我们相互持何看法,如何在新的局面下定义彼此关系,也将影响到世界大势的发展。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抵制那些推动世界走上倒退之路的力量。
21世纪面临许多关乎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挑战,需要包括中英两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去共同处理。我们两国理应为此加强协调合作,这些议题包括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保障核不扩散、增进粮食安全、反对恐怖主义、管控网络安全等等。这样的合作也将为两国在双边层面实现新的互利共赢提供持久动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 英国中国商会
英国中国商会(前身为英国中资企业协会)成立于2001年7月23日,是由在英中资企业和中国经贸机构为主依法注册成立的、代表中资企业利益、维护中资企业权益、为中资企业服务的非营利性民间社团组织。
2015年9月,英国中资企业协会正式更名为英国中国商会。目前,英国中国商会共有会员单位200多家,商会会员涉及金融、保险、通讯、能源商品、科技制造、地产建筑、交通航运、贸易商务、政府机构、媒体出版以及商业服务等几十个领域。商会设有24家理事单位,下设金融委员会、贸易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和监督管理委员会。
英国中国商会成立以来,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关心支持下,已发展成为代言英国中资企业利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END
动态 | 2021年投英跟踪调查:在英中资企业持续对英国经济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