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盛资本总经理周道洪:市场化、专业化是破解国资投资基金困局的根本出路

聚焦股权投资的 清科投资研修院 2022-10-2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确立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标志着国有经济实现方式的资本化成为大势所趋。作为资本化的重要实现路径,国资投资基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资本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何理解管资本的深刻含义?基金化运作成效如何?以下三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认清资本的内在逻辑:

一是全国国资与社保基金的收益率比较:全国国资资产收益率差不多在3%左右。全国社保基金运作的近半是国有股权,借助母基金和管资本的运作模式,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收益率,过去18年年化回报率平均高达8.4%。

二是财政补贴与产业投资基金成效比较:2014年-2019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规模总计1387亿元,大多是国有资本,几乎投遍国内集成电路行业上市公司,普遍成为这些企业的第二大或重要股东,真正成为行业“守护神”,而且基金业绩良好。而这五年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集成电路行业提供的各类补贴可能高达1387亿元的好几倍,但企业获得感并不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投资基金充实了企业权益资本,增强了企业资本实力,有利于企业优化财务结构,或是在维持原有负债率的情况下,相应扩大间接融资规模,形成杠杆效应。基金投资,资金是循环的,运作一段时间后可以回笼本金和投资收益,可以继续投资;而财政补贴是消耗型的机制,花出去的钱是无法回收的。同时也是鼓励企业开支的机制,如企业投入研发或是购置设备越多,得到的补贴也就越多,容易造成浪费。

三是今非昔比,基金化运作优化国资布局。近年来随着国资投资基金的崛起,大量独角兽企业都有国资股东的身影,既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也分享了创新增长的成果。对比一、二十年前,国有资本几乎“集体缺席”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经济领域,完美错过上一轮创新红利。

上述对比,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包括:补充经济权益资本是王道;政府财政支持补改投是努力方向所在;流动性才是价值的源泉,国资国资只有真正落实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企资本化进程,才能充分释放内在价值。而践行国资基金化运作是国有资本形成和积累的重要路径。

探路国企资本化时代

第一,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演变趋势。从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动力分析,短期增长动力主要看需求侧“三驾马车”——投资(资本形成)、消费、净出口,长期增长则取决于供给侧“三驾马车”—— 劳动(人口)、资本(资本积累)与创新(技术)等核心经济要素。经济体的长期繁荣必须做好供给侧的文章。供给侧三要素中,人口和创新是慢变量,资本是快变量。至关重要的是,资本是供给侧(资本积累)和需求侧(投资,资本形成)两端发力的重要引擎。我们看到,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聚焦“资本”,当然是因为资本以及资本端的改革在当前的极端重要性。

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形成“中国特色”鲜明的经济增长模式:从需求动力看,主要靠出口导向和投资(资本形成)拉动经济。从要素动力看,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增长和资本积累拉动经济。过去十多年,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动力的转换期,需求动力和要素动力内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其中需求动力中的出口贡献和要素动力中的劳动力数量增长贡献急剧下滑。动力内在结构变化印证了我国核心经济要素基本面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资本稀缺,劳动力过剩; 过去十多年,劳动力短缺,资本(资金)开始过剩。

可见,围绕资本/资金过剩的基本面,推进资本端供给侧结构性大改革是经济突围见效最快的良方。

第二,深化改革,释放资本红利。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经济成长和高质量发展,充实权益资本是王道。

目前,我国资本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出:其一,资本端的土地在支撑了我国前三、十年的繁荣后,本身已经力不从心,加之“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功力显然已经急剧消退;其二,资本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背后其实是资本过剩,而创新资本严重稀缺。国企资本金充裕但固化、硬化、老化、僵化,民营资本金普遍脆弱;其三,资金充裕,资本不足:一方面,我国流动性泛滥,资金充裕,不差钱,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权益资本总体不足。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我国仍然坐拥庞大的国资国企总量(635.2万亿元)和居民储蓄(103.3 万亿元)二座金山。当务之急是推进史诗级资本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形成与经济总量相当甚至超过的长期权益资本,亦即要有百万亿元量级的资本力量。

第三,资本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突围的战略活棋。我国经济突围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深入挖掘两座“金山”,发力资本市场,加快居民储蓄从债性资本向权益资本转化,攻坚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企资本化进程,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权益性长期资本形成机制、创新资本积累机制。这是后疫情时期引领经济突围、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活棋。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正成为国资国企改革主战场。我国资本市场深刻变革,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新三板精选层、北京证券交易所推出,推行全面注册制、严格退市制度,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这些为我国史诗级资本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造了条件。

国资国企改革处于中心地位,这是由其总量决定的。按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三大类国资口径,2017-2020年,全国国资家底如下:国有资产总量从454.5万亿元升至635.2万亿元,升幅39.76%;负债总额从345.3万亿元升至471.3万亿元,升幅36.49%;国有资本及权益从87万亿元升至131万亿元,升幅50.57%。而同期我国GDP总量从82.08万亿元升至101.36万亿元,升幅23.49%。可见,国进民退虽非政策取向,却是真实的市场呈现。国资总量的扩容并非因为国资运营效率高,而是在长期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的。2020年全国国资总量是GDP总量的6.27倍,国资权益是GDP总量的1.29倍。如果国资运营效率提升哪怕1、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都将是非常可观的。

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已经不是企业层面的改革,而是国有经济实现方式的资本化。总体看,体制层面和顶层设计上,“以管资本为主”,探索两类公司或平台公司;微观国企层面,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改革的大方向是,根本转变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存在形态,从企业、资产等实务形态向价值形态、资本形态转变,从而确立国有资本在国有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庞大的国资国企是无与伦比的战略资源,是长期资本和创新资本的源泉,是国民经济的定海神针和稳定之锚。务必要通过改革,建立健康的国有长期资本、创新资本形成机制,让国有资本充分混合到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

从管资本为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这一宏大叙事中,国资投资基金无疑是国企资本化时代的探路先锋。基金是权益性长期资本、创新资本加工厂,已超越资本市场IPO及再融资成为股权融资主要来源。基金化运作是国资国企改革落实以管资本为主的实现路径。近年来,我国国资投资基金堪称“现象级”的迅速崛起、风起云涌,其实不足为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国资投资基金运行机制与投资策略


国资投资基金主要有公司制、信托制和合伙制三种基本形式。而合伙制基金是国际国内最主流的模式,这也是今天探讨的重点。

第一,合伙制基金要坚持人合+资合的运行机制。有限合伙是现代商业文明的璀璨成果,为基金所广泛运用。合伙制基金是充实经济权益资本、股本金的创新金融安排,是最具创新空间的资本形成和资本深化工具。不同于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按出资或持股比例划分权利义务及收益分配等,有限合伙基金主要通过协议约定,灵活性很强。

合伙制基金具有人合+资合的人本特征,这是运行机制的基本密码。当中,人合是重中之重,人合的内核其实就是核心管理团队。国资投资基金必须以专业管理团队为核心、坚持市场化导向,这是成功的根本保障。

国资基金化运作后,应遵循基金运行规律,推动国资基金完善治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

合伙制基金运行机制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四人、三会、一协议,亦即:有限合伙人(LP),普通合伙人(GP),基金管理人,执行事务合伙人,以及基金治理中的“三会”——合伙人会议、投资决策委员会、咨询(顾问)委员会(专业咨询及关联交易),还有基金的宪法——合伙协议(LPA)。

从上述核心要素出发,又可以变化出多GP、多执行事务合伙人、多管理人(多管理人模式目前国内受限)等模式。实务中,借助有限合伙基金的商业精髓,在涉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控制权、收益权安排,AB股制等方面,可提供机制及制度创新安排,形成搭乐高积木的神奇效果。我国在并购重组、企业改制、创新业务拓展等实践中,通过有限合伙灵活的组织架构和机制设计,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控制权和公司治理创新组合。

第二,国资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国资的战略意图从根本上决定了投资策略。就战略意图而言,政府层面希望国资投资基金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与发展);权益资本形成和积累。国有企业层面,核心诉求包括:财务投资,增厚国资收益;国有资本运作,如并购整合、资产重组、上市及证券化等;战略投资,如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业务转型等;特定目标,如拓宽权益融资渠道,实现出表或降低杠杆目标等。

从上述战略意图出发,国资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

 LP策略:做伯乐,筛选优秀管理人。

FOF策略(母子基金):实现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工具策略:解决国资直接投资痛点 。

引导基金策略:实现国有资本引领功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培育。

项目/专项基金策略:针对重大项目(如并购,招商引资),组建专项基金。

平准基金策略: 经济稳定之锚和定海神针,充实经济权益资本。国盛资本管理的上海纾困基金——国盛海通股权投资基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总体上看,国有投资基金应当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导向,遵循基金规律进行运作,以更好地实现国资战略意图和目标。


国资投资基金投资

实践中的难点梳理和实操建议


国有企业做投资,最理想的平台其实不是基金,而是投资公司。就基金运作而言,如果离开了市场化、专业化,没有了效率,就真正走远了,最终难免一地鸡毛。

第一,国资投资基金核心痛点、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市场化与政府战略意图的平衡问题:这涉及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如各地政府往往要求基金、管理人双落地,并有招商引资的硬任务,如要求基金按当地出资的一定倍数投资当地。事实上,效率和效益是基金的生命线。如果没有业绩作为支撑,管理人后续募集新的基金必然举步维艰。过往许多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效果不理想,不少政府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基金出现“烂尾”,原因正在这里。

体制困局: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搬到国资投资基金运作中来。国资投资基金中,管理费率一降再降;LP参与CARRY分配;LP出现明显的GP化倾向,投资人和管理人相结合的模式开始大量涌现;国有全资、控股管理人或GP也不在少数,结果造成国资投资基金陷入国资评估备案审批等冗长的程序。

机制约束:在国有全资、国资控股或有较强控制力的管理人或GP中,基金管理团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难以形成,团队跟投机制缺失,Carry分配难以惠及管理团队,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等。国资参与基金投资,还是要尊重一些原理级的常识,如管理费是给管理团队运营开支的,CARRY是给管理团队的激励,国有出资人其实完全不应该看中这些,而更多应该关心怎么选择基金管理人,关心基金的运作成效。

第二,市场化、专业化是破解国资投资基金困局的根本出路。国有资本要甘于、善于做LP,做母基金,真正成为充实经济权益性长期资本和创新资本的源头活水。GP市场化、专业化是必由之路,国有资本可参股GP,杜绝全资或控股GP,充其量做母基金GP。

对国资投资基金,我提几个“贴士”:

高度重视合伙协议(LPA)。这也是彰显国资战略意图的主阵地

优化和健全市场化专业管理人筛选机制

遵循基金运作内在规律,坚持市场化导向,确立以专业管理团队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是国资投资基金成功的根本保障。通过有限合伙的灵活设计,落实管理团队在GP或管理人中的相对控股地位,基金强制跟投,基金CARRY分配等,真正形成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等。

控制不是目的,与基金管理人(特别是核心管理团队)合作双赢才有未来。

——国资完全没有必要自己做GP做管理人,不必亲自下场做运动员,更不能参加一个基金就要参与GP、参与管理人。其实,与头部机构、专业机构合作,才是上上之策;

——国资LP参与基金事务,应当立足做观察员,而不是担任投决委员,这对基金提升运行效率更有利。

——招商引资等政府战略意图最好不要落实到具体的基金,而应当压实给GP或管理人,给他们更大的回旋余地和运作空间。这样既能提升基金效益、效率,又能确保实现战略意图。

在国企改革、业务拓展、资本运营等各个环节,把合伙制基金在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功效发挥到极致,才是国资投资基金的最高境界。

我们可喜地看到,近年来央地国资新业务拓展普遍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市场化机制运作,以管资本为主,战略投资者加盟,并积极探索团队持股,最终以实现上市为目标。而在这些运作中,几乎都把基金化运作作为重要手段,以帮助实现战略目标。这是国资优化布局的喜人进展,也是时代的进步。

站在时代变迁的窗口,我们努力寻找正在发生的未来。未来的能见度依然不高,但已隐隐露出轮廓,东方开始出现鱼肚白。

出路源于大众思维盲区。出路不是视觉问题,而是思维问题。

国资投资基金作为充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权益资本的重要金融工具,正在探路国企资本化时代。借助基金化运作,巨量国资可望形成经济突围蔚为壮观的权益资本力量。当国有资本充分混合到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深入渗透到经济体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中去时,那才是国资投资基金如日中天、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高光时刻。

我们正在走向那个时刻。



本文观点节选自无锡经开区尚贤湖基金PARK联合清科创业推出《尚贤课堂-投研提升》第一期课程,由上海国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道洪先生带来的《国资投资基金的发展观察及投资策略》课程内容。

周道洪

上海国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道洪先生,现任上海国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上海盛石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MBA),中国注册会计师。历任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集团副总裁、集团董事,以及上实投资(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海外公司总裁、上海并购基金董事、上海浦东科技投资公司董事等职。自1998年起从事投资及管理、资本运作、战略策划、基金管理、国际并购、企业管理与宏观经济研究等工作,在香港工作7年,拥有20余年境内外资本运作实战经验。先后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中国MBA成就奖(2008)”,入选2020第一财经年度投资人TOP50榜单,获评“2020年度最佳国资基金首席战略决策人十强”。


上海国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系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的上海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四年来,周道洪率领国盛资本深入践行国企资本化改革和国有资本基金化运作,坚持创新发展,已经初步形成拥有一个合作管理公司、十六支大型主题/策略基金、二十六支项目基金的集群发展架构,基金目标管理规模达1300亿元,签约管理规模达640亿元,到位管理规模超过330亿元,成为我国股权投资市场一支活跃的资本力量,市场地位及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周道洪率领国盛资本及其管理的国改基金群以服务国资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融合发展(民企纾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为己任,既支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客观上也起到国资优化布局的效果。上海国改基金群基金群累计投资90多个股权项目,总计超过290亿元,还直接促成和带动股权投资105亿元,带动债权投资约40亿元。

想要观看完整活动和学习完整课程,👇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清科投资研修院企业微信,进行课程咨询。

清科投资研修院企业微信






8.2扬州 | 清科符星华:S基金交易市场观察及投资实践

2022-07-22

8.2扬州 | 建信股权李瑞:国资LP投资实践及体会

2022-07-20

8月2日 | 第十六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特色环节:LP专题培训

2022-07-12

千人汇聚云端,见证无锡经开基金产业新力量

2022-07-21

2022主题培训下半年排期

2022-06-24



关于清科投资研修院


清科投资研修院(简称:清科投研院)是清科创业(股票代码:1945.HK)旗下专业教育品牌,致力于为中国产业金融和股权投资行业的精英人士提供专业、务实、前沿的培训交流机会。汇集全国优秀行业领袖和资深专家组成导师团队,力求提供内容实用、与时俱进、深度聚焦国家政策和市场热点的课程和定制服务,助力中国金融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资者洞见资本市场趋势,把握最新投资机会。至今,清科投资研修院服务了超过千家的机构和投资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活动官网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