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的这件事,正在一步步毁掉孩子的未来
手机,可以成为陪伴孩子成长最好的工具。但如果家长不加以引导,将来手机还给你的就是一个熊孩子。
大年初二,按习俗回了趟娘家。又要见到几岁十几岁的表侄子、表侄女,一堆熊孩子,想想都心烦。
想起以前过年的时候,一见面就缠着你玩。不跟他们玩吧,他们像蚊子一样吵得你烦;跟他们玩嘛,就得跟着他们疯出一定境界。
但今年情况却有点出人意料:孩子们惊人地乖,既没跑又没闹,一个个坐在沙发上专心致志地玩手机。不是他们妈妈催促,都不知道起来跟长辈们要红包,而且讨红包时还一脸鄙视的样子。
吃饭的时候,大人们你斟我酌、谈笑风生,孩子们却依然手不离机,眼睛偶尔向菜盘里望望,你才知道他们原来还是活的。
姨婆一脸热切地问孩子读几年级了、准备上什么中学了,得到的都是几个字的回答。她悻悻地说道:
“以前跟孩子们吃饭的时候,他们走走打打,多热闹。现在的孩子一天到晚盯着手机,一句话不说,多冷清。”
家长们深表同感,孩子们却依然沉浸在手机中,管你说啥。
以前的孩子,能玩的东西很少,一只纸飞机、一根小木棍都可以乐活半天,快乐得张扬外放,让人看着也开心;
现在的孩子,能玩的东西更少——手机。在他们认真盯着手机时,你觉得他们都是深沉的思想者。手机仿佛黑洞一样,将孩子的精力都吸进去了。
小孩的种种行为,原因大多在父母身上。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里面有个具有讽刺意味的饭局:父亲节那天,爸爸妈妈和两个儿子难得一起吃饭。
儿子的手机响了,立马拿起。爸爸不屑地说:“你生意做很大哦。”妈妈补刀:“吃饭时候不准用电话,这是很不健康的。”
这时爸爸的电话恰巧也响了。两夫妻你眼望我眼,爸爸还是拿起了电话,并说:“不过,爸爸就不一样。”妈妈立马说:“他谈的是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大生意。”
“喂,你吃不到海南鸡饭?”爸爸一听电话,离开了饭桌,向对方详细传授吃货指南。
妈妈尴尬地说:“你不要以为这个电话不重要哦。如果他的客户吃不到海南鸡饭,一气之下不签合同,那就什么都完了。”
这时候妈妈的手机也响了,妈妈依然面不改色:“我的虽然不是什么几十万的大生意,不过找我的人,都有很重要的事情。”
一听电话,妈妈脸色都变了:“50%?大减价?那条裙子?那条裙子等了很久了。”边说边笑地又离开了饭桌。
父母想要孩子远离手机,结果转身自己就深陷在手机中。千言万语、敦敦教诲都是假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
从前,在所有人都没什么娱乐的时候,家长在闲暇时亲自教育孩子,成了最大的人生乐趣;
而现在,家长陶醉在手机的世界之余,对孩子最常用的教育手段就是:没有做完作业,什么都不准玩;做完了作业,直接丢给他们手机让他们玩个够。
不知道有多少手机,肩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
可是,由手机教出来的孩子,面临很多问题:
情感能力缺乏
孩子在手机的世界里自给自足,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自愿退位,导致孩子面对父母的交流能力无法得到训练。
例如抢红包这种事,比起亲自从长辈手里接过红包,孩子们更乐意享受在手机上抢红包的快感,哪怕电子红包只是一个数字,而面对面传递的红包更能体现父母的温度。
交友认知不全
在交友软件异常发达的当下,孩子容易迷失在声色犬马的交际场中,无法自拔。而虚拟世界里的交友方式,又往往只能以利益的方式维系。看今天红火的网红直播就知道了。
相比起在学校里见到的小伙伴,孩子的手机朋友圈里,可能满目都是狐朋狗友,群魔乱舞。
修辞表达失当
微信聊天时候用过的热词,估计会让以前的中国人汗颜:“么么哒”,“蓝瘦香菇”,“骚年妹纸”……
成年人以开玩笑的性质,对汉语进行任意改造,诸如谐音表达、乱用方言,甚至直接用错别字,我们图了个开心,孩子们却没有得到纯净的语言环境,以后他们说话,估计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都是鸟语了。
手机跟此前一切科技成果一样,既可以是救人剑,也可以是杀人刀。在孩子的眼里,玩得嗨才是王道,而他们也往往抑制不住自己的人性之贪婪与欲望。
到最后,伤害到的还是孩子自身。
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孩子驾驭手机,而不被手机奴役。
国外有个妈妈就做得很好,给孩子买了iphone之后,她还写了一封信,与孩子约法三章,要是孩子做不到,手机就要收回去。
她写道:
1.这是我的手机,我付钱买的。现在只是借给你用。
2.你可以为手机设密码,但必须让我知道。
3.手机铃声响了,你必须要接,接电话时要有礼貌。永远不要因为来电显示是“妈妈”或者“爸爸”就故意不接。
4.手机不能带到学校。你要学会与那些你用短信联系的人面对面地聊天,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技能。
5.远离色情内容。用手机上网时,只能搜索和浏览那些可以坦然和我分享的信息。
6.不要无休止地拍照和录像,没有必要把一切都记录下来。要用心体验生活,这些经历将会在你的记忆中永存。
7.不要总盯着手机,抬起头来,留意这个世界的真实发展,感受外面的风云变幻,人情世故。真实的世界更大,才更加属于你。
……
“我希望你能同意这些条款。以上所列举的大部分告诫,不仅仅适用于这部iPhone,也适用于你的生活。”
所谓生活其实是:你不会因为失去什么东西而坐立不安,包括手机;生活中有许多真实的、有价值的风景,只要你愿意去看,总会发现惊喜。
这是父母最应该教给孩子的信念。
手机这种东西,家长不可能完全禁止孩子用,就像当年电脑刚普及,家长也没可能禁止孩子上网一样。
所有的家庭问题,根源都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问题。父母只要对孩子足够上心,那么无论来的是手机还是脚机,都可以转化成家庭教育的心机。
本文转载自国馆(ID:guoguan5000)
编辑:撕纸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