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近日在参加完G7峰会后,对中美关系发出了一个罕见的、大胆乐观预测,他说“两国关系将在短时间内迎来解冻”。
然而,在拜登发出“解冻论”之前,G7峰会将针对中国所谓的“经济胁迫”写进G7联合公报;拜登刚说完“解冻”之后不久,中国就宣布制裁美国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在美国科技界引发轩然大波。另外,在美国国债即将违约之际,传出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消息。怎么看拜登对于中美关系如此乐观的预测,他说这话是认真的吗?对于中美双方互动沟通的现状,又该如何理解?本文摘编自《凤凰全球连线》。
拜登预言中美关系将“解冻”?张家栋:这回不是口误,是深思熟虑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张家栋:
拜登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处在一种比较舒适的位置,不是被迫的口误。所以我觉得他说这句话一定是认真的,是有根据的,也是深思熟虑的。
在桌面之下,中美肯定有非常多的沟通和互动,一些迹象也表明,(中美关系)确实有“解冻”的迹象。比如,G7峰会的声明中涉及到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就把“脱钩”变成了“去风险”,这两个词其实是有区别的,“脱钩”更多是一个政治概念,“去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更多是一个工商的概念,这一变化的意义其实挺大的。美国接受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美国在向它的欧洲盟友靠拢,这其实就是一种缓和。中方在过去一段时间也打出了“魅力攻势”,对美国有一些相向而行的动作,比如购买美国国债等。这些都是中美关系缓和的迹象。所以我个人认为,拜登总统说“解冻”是有根据的。另外,他讲完“解冻”不久,谢锋大使就上任了,中美关系“超长待机”的状态暂时解除,这些都是迹象。
当然,美光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中国对美国企业的一种对等反制。长期以来都是美国制裁中国企业,中国很少去制裁美国企业,因此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对等的行为。同时我们知道,经贸牌不是打仗,开一枪收不回来,它是可打可收的,既是一种制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谈判筹码。未来双方在经贸方面的很多措施,我认为很多都是可以收回的,可以调整变化的。△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拜登“解冻”言论答记者问时表示,中美之间保持着必要的沟通,但是美国如果一边说要沟通,一边不择手段地打压遏制中国,对中方的官员、机构和企业实施制裁,这样的沟通诚意和意义何在?中方一贯坚决反对有关非法的单边制裁,已向美方表明了严正立场。美方应当立即撤销制裁,采取实际行动,为对话沟通扫清障碍、营造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孙太一:中美都希望缓和关系,但都觉得该由对方先实质性地让第一步主持人 杨舒:美光事件发生,恰逢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马上去底特律参加APEC贸易部长会议,接下来会和美国的贸易代表戴奇、商务部长雷蒙多会晤。怎么评价当下中美关系的这种互动沟通的现状?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助理教授 孙太一:
一方面,虽然中美商务部长参加APEC相关会议原本就在计划当中,但在无人飞艇事件之后依然能成行,本身就说明双方都有较强的让关系稳定的意愿,都不想让关系继续恶化、到达潜在冲突的边缘。
另一方面,布林肯在无人飞艇事件之后,针对中国的一系列言论让中方确实很不满,现在布林肯可能在等中方再次邀请,而中方认为是布林肯自己取消此前的行程,再想来得你自己主动提出,而不是等我们再邀请。
这也确实从某种层面反映了当前“中美都希望能让关系更稳定缓和,但又都觉得应该由对方先实质性地让第一步”。说到具体的行业,我觉得美方现在仍然是想要“小院高墙”,针对高科技行业来打压中国,中方现在可能也是希望(借美光事件)在这方面先应一招。这种你来我往,是不是能够以一个平衡的方式收场,或者双方从切入点各让一步,还需拭目以待。主持人 杨舒: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确实还在被美国制裁,而且对于是否会取消制裁,美国内部有不一样的声音,但美国又坚称制裁不会影响中美防长见面。为什么美方尤其是军方急于要和中方见面?接下来香格里拉对话会,中美防长能否实现会面?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助理教授 孙太一:
动机在于它有内忧外患,对内,债务上限谈判仍未有实质性进展,而破产日期日益临近;对外,俄乌战争依旧僵持不下,除了不断输送弹药以外,美国的一些盟友也认为自身承担了太大代价,而这种代价无法长期维持。
窗口在于美国的中期选举已经过去半年,尘埃落定,而2024年大选周期则还没有进入实质阶段。在这样的时间点,拜登推出与中国缓和的政策,政治成本是最小的,而给市场信心、给全球带来战略安全及稳定的收益是最大的。一旦错过,进入大选周期,只能是各方来比谁对中国更强硬这样的老剧本了。对于拜登政府当前的主动姿态,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中美关系就能从此重回正轨、一路上坡。拜登政府当前对缓和的理解,更多只是让中美各层官员重新建立沟通渠道,最好是稳定的沟通渠道,但沟通已经是目的本身,而非手段。
也就是说,拜登政府并不是想通过这些渠道进一步向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毕竟如果仍然是沙利文等人主导白宫内部的讨论,拜登及民主党的政治利益仍然会是最主要的考量,所以一个很简单的让李尚福防长下制裁名单的决定,他们都没有勇气或者说是政治资本去做出。双方防长最终能不能在新加坡会面,我觉得可能性依旧是存在的,但是非正式还是正式的,我们不得而知。
拜登最焦头烂额之时,中国增持美债,是金融决定还是政治考量?
主持人 杨舒:拜登现在最焦头烂额、最紧张的,就是下个礼拜美国国债即将违约,而在这个时间,我们看到中国增持美国国债。这是一个金融决定还是也有政治考量?如何评估接下来中美关系的走向?
我认为这肯定是一个政治考量,因为这里面既涉及到美国债务谈判处于一个关键口,它也处在中美关系有可能出现阶段性调整的重要时间窗口。那么这个时候传出这个消息,相信其中一定有比较重要的政治考虑。但是,我们也不能从这一个事件就得出中美关系“解冻”。因为中美关系不是冷战,也不是热战,而是非常复杂多样,在不同领域的形态、在不同层面的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
另外,中美关系处在转型期。所有事物的转型期总是混乱的、变动不拘的。所以,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我们首先要对中美关系的属性有一个新的认知,就是“转型期必定会有不确定、有混乱”这样一种认知。有了这种认知以后,我们对中美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就不会过度担忧,对其中阶段性的改善也不会过度沾沾自喜。我想,这就是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来源:《凤凰全球连线》
编辑:王二丫
今日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