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核污水,抵制《奥本海默》,日本对“核”是敬畏还是无畏?
8月6日是广岛原子弹爆炸78周年,约5万人参加了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户外仪式。
不禁让人陷入思考,如何权衡“核”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作品《奥本海默》
今年暑期档《奥本海默》毋庸置疑是全球影迷最期待的电影,它讲述了“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故事,观众将看到一个谜一般的男人是如何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境:他为了拯救这个世界,必须先毁灭它。
该片烂番茄评分高达93%,IMDb评分高达8.6,不仅收获了惊人的口碑与票房,在此般国际环境下,《奥本海默》的上映也极具社会意义。
而日本坚决抵制了《奥本海默》的本土上映。
这是因为该片在映前宣发期间,与另一大爆款电影《芭比》联动,一个冷峻写实风,一个梦幻粉色风,碰撞出“芭比海默”的组合,网友纷纷自制梗图为其造势。
网友二创“芭比海默”梗图
而这朵带着一丝恶搞色彩的蘑菇云引起了日本网民的集体抵制与炮轰。
“原子弹爆炸的22万受害者中,大多数是平民。这不仅不合适,而且完全是恶意的。作为一名日本公民,我要求取消《芭比》《奥本海默》在日本的上映。”
社交平台上日本网友的态度
《奥本海默》就这么还未在日本上映,就走上了被日本抵制的道路。
无可厚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痛点,日本作为世界唯一一个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这场恶趣味难免会刺痛心底仍未愈合的伤疤,没有任何人会比日本人更懂核的危害。
印有长崎被轰炸的黑白照片的上衣
2018年,日本一家电视台取消了韩国流行乐队防弹少年团的原定演出,原因是该团队的一名成员,被拍到穿着印有长崎被轰炸的黑白照片的上衣。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在广岛原子弹爆炸78周年仪式上表示:“日本将一方面坚持无核三原则,一方面作为唯一在战争中受到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为实现‘无核武世界’而不懈努力。”
然后,首相岸田文雄数日后宣布,正式将核污水排入海洋。
日本政府与东电在官方文件中,都坚持把福岛水罐里的水称作“处理后的核废水”(Treated Nuclear Wastewater)。
但中国与绝大部分国家、国际组织都称其为“核污水”(Nuclear Contaminated Wastewater)。
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核废水是指核电站在正常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如用于冷却核电站关键部分的水。这些水不会接触到核反应堆中的放射性物质,经过严格处理后,可以通过管道排出。
核污水指在事故中直接接触反应堆中放射性物质的水,由于受到沾染而具有高度放射性。这种水要严格存放,经过多道工序处理、专家评估效果后才能允许被排放到海洋里,否则其带来的生态风险将不可估量。
让世界一同感受痛楚?我们无从得知日本的逻辑。
面对可能导致全球性危害的不负责行为,人类将何去何从?
8月30日,《奥本海默》将正式与中国大陆影迷见面,我们或许能在《奥本海默》中得到解答。
《奥本海默》剧照
“普罗米修斯从众神那里窃取了火种并将其送给了人类。为此,他被锁在岩石上,遭受永恒的折磨。”
”凯·伯德 / 马丁·J.舍温著《奥本海默传》
该片改编于2005年出版的《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截取的一份机密情报显示纳粹德国军团正在秘密研究原子弹,罗斯福总统亲自下令要求赶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那一年开始曼哈顿计划正式上线。
1942年美国政府正式注资20亿美金,征聘了近10万的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洛斯阿拉莫斯中建立了国家实验室。同年8月,罗伯特·奥本海默被正式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洛斯阿拉莫斯沙漠
组建一支顶尖的科学团队并不容易,很多科学家都是和平主义者,但在“要比纳粹大国先造出原子弹”这样曲线救国的逻辑下,拥有坚定反战理念的科学家们全都积极参与到原子弹的研发之中。
原子弹的诞生,是科技的一次质的飞跃,但原子弹的使用地点或者方式却是科学家们干预不了的。
1945年7月16日凌晨,洛斯阿拉莫斯沙漠中迸发出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从那时起,让世界为之战栗的杀器——原子弹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945年8月6日上午,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在日本广岛引爆。三天之后,1945年8月9日,世界上第二颗原子弹“胖子”在日本长崎引爆。
“小男孩原子弹”在广岛市上空1800英尺(550米)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
在所有人庆祝之时,奥本海默说出了那句极具英雄悲剧色彩的名句:
“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在联合国大会上他对美国总统说:
“总统先生,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原子弹对这个世界造成的影响,定义了奥本海默的一生,也慢慢地侵蚀着他。
虽然这部影片中没有显示任何关于化为乌有的城市全景或是关于无辜者死亡的纪实画面,但这种叙述方式更是凸显了奥本海默内心的复杂与煎熬。
二战结束之后,奥本海默了解原子弹给世界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担忧,开始强烈反对美国政府制造氢弹。
奥本海默自身傲慢的性格令他在物理学界树敌无数,加上他早期与共产党关系密切,使他只能在“麦卡锡主义”时期苟且偷生,更别提他此番反氢弹言论,毋庸置疑让他遭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以及调查。
整个影片的重点放在了1954年的国土安全听证会上,有近160名科学家以及政治家,包括著名的爱因斯坦、那时还年轻的肯尼迪,在他们所有人的力挺之下,奥本海默勉强度过难关。
《奥本海默》剧照
但也就是这个会议最终夺走了奥本海默的政治权利,让他从“原子弹之父”变成了“叛国贼”。
在这次审判结束后,奥本海默被迫离开美国,前往圣约翰群岛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1967年2月18日,罗伯特·奥本海默因喉癌去世。
诺兰在上一部电影《信条》杀青的庆功宴上收到了来自演员罗伯特·帕丁森送来的礼物——《奥本海默传》。
据说,诺兰之所以想拍这部电影,是因为当他在读书的时候发现,奥本海默与这些科学家在沙漠中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们并不确定会不会导致地球毁灭…
当时的奥本海默只是靠着理论来解答,核裂变链式反应就是他唯一的答案。
当铀235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之后,发生裂变反应,一分为二。铀核裂变后释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会击中旁边的两个核。就像这样,由1个铀裂变引出2,4,8…最后产生核爆炸。
这个试验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也只有这些大胆的科学家敢去尝试了。
跟这些科学家一样,诺兰也是一位公认大胆的导演,整个团队在电影制作上可没少下功夫。
诺兰一直钟情于使用胶片拍摄电影,这次更是采用了IMAX 65mm以及Panvision 65mm的摄影机完成了这部电影的拍摄,这就是为什么他强力推荐去看IMAX版本。
众所周知,诺兰是一位“实拍狂魔”,他不喜欢抠图、不喜欢绿幕、不喜欢特效,只钟情于实景拍摄。
像是以前他为了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炸医院的场景更真实,他真的炸了一个医院…
《蝙蝠侠:黑暗骑士》片段
为了电影《信条》中飞机撞机场的画面更真实,他真的借了一架波音747撞了上去…
《信条》幕后片段
在电影《奥本海默》上映之前,诺兰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三位一体实验对于我们来讲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所以很多坊间传闻打趣地说他可能会“引爆一个原子弹”,当然他不可能真的引爆原子弹。
“下一部电影我准备拍原子弹爆炸。”
“用特效拍对吧?”
他觉得CG效果永远无法给观众带来真实镜头中感受的威胁感:
“这些镜头中有一种触感,它既可以给观众带来压迫感,也可以产生一种敬畏感以及可怕的美,这是一种挑战。”
诺兰和他的视觉特效主管斯科特·菲舍尔为了“引爆原子弹”,进行了许多不同的实验。
从碰撞乒乓球到发光的镁溶液都为爆炸的镜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诺兰也运用了一个好莱坞很久以前的拍摄手法——“强制透视”(Forced Perspective)。
这是一种利用拍摄对象之间的空间来操纵观众对两个物体之间的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从而让观众产生错觉的技术。像是令人熟知的《指环王》就很喜欢在剧中运用这个手法。
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运用了小型数码相机,运用不同的帧率快门拍摄了这些实验的特写镜头。
为了让蘑菇云看起来更形象生动,他们选择了爆照汽油和丙烷,最后加入镁和铝粉来仿造爆炸一瞬间的亮眼强光。但根据环球影业的说法:“电影中如何构造的爆炸图像仍然是要保密的。”诺兰导演把能透露的都讲了。
《奥本海默》剧照
这部电影,另一个有意思的点就在于,他运用非线性时间线,讲述了这位物理学家在研究核分裂原子弹时期,直到最后因反对推动进一步核发展而惨遭公开迫害的故事。
并且在研究原子弹“裂变”时用了彩色,在接受政治审判“聚变”时变成了黑白。这种明显的对比加重了这部电影的戏剧性。
《奥本海默》剧照
《奥本海默》即将于8月30日走进中国大陆影院。
编辑|福尔魔歌、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