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二”叫得那么响 为何新生人口下降32万
2015 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5年出生人口总数为1655万人,比2014年减少32万人。
早从2014年1月起,全国各省陆续放开单独二孩政策。按之前普遍估算,政策完全实施的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单独二孩政策应有明显效果,年出生人口估计会持续增加到1700万,甚至1800万。不过从公布数据来看,2015年出生人口不升反降,比普遍估算还要低的低生育率也说明了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那么展望2016年的中国人口形势,“全面二孩”政策是否也会再次遇冷?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中国生育水平在未来继续瞎话就在所难免了。对中国生育水平长期走低的趋势以及恰当应对的紧迫性亟须正确认识。
随着放开二孩生育决策的公布,新一轮的对未来生育形势的估测又开始纷纷发表了。要预估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的结果会怎么样,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情况。
对于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究竟是否“遇冷”?究竟是“爽约”了还是“符合预期”?现在还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对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的结果如何定性可以各持己见,但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的,“据调查,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来,全国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有1100多万对。截至2015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请的只有169万对,占比为15.4%”,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符合条件的夫妇中,申请生育二孩的夫妇不到六分之一,那么最后真正生育了二孩的夫妇将会更少,这也是没有疑问的。所以,与其争论是不是“遇冷”,更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只有那么少的夫妇申请生育二孩?
我在去年一年中,利用到各地考察的机会了解当地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效果,惊讶地发现,无论是在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对这一政策的反响都是意外地平静,申请生育二孩的夫妇很少。有媒体问我,是不是早就料到“单独二孩”的实施会反响如此平静,我老实回答,尽管一直希望生育政策早日调整,我也没有预料到申请生育的夫妇会那么少。我的直觉感到,我们的社会真是变化太快,包括青年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自己的认识已经滞后于现实的变化。
那么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后会怎么样呢?全面放开二孩生育针对的是夫妇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即“双非夫妇”。调查表明,双独夫妇、单独夫妇、双非夫妇的平均年龄有一个不断递增的趋势,即双非夫妇恰恰是所有的夫妇中年岁比较大的夫妇人群。官方统计也表明,在9000万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妇中,50%在40岁以上,也就是说这部分夫妇即便有再生育的愿望,也未必有再生育的生殖能力。
在打算生育二孩的夫妇中,为什么有的最后生了,而有的最后没有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二者的区别?我们在江苏的调查中发现,最后生育二孩夫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共同点是父母能够帮他们带孩子。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他们的父母不仅有愿望,而且有体力来承担。由于双非夫妇本身年龄比较大,也就决定了他们的父母难免年迈而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难以承担带孩子的任务。这很可能会成为双非夫妇最后不得不放弃再生育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仅如此,如同对单独夫妇一样,生育二孩可能造成的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和家庭经济的压力都会使双非夫妇在是否生育二孩的最后决策和行动面前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如果形势的发展真是如上面分析的那样演进,那么前景很可能是:如同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遇冷一样,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可能会再次遇冷。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中国生育水平在未来继续下滑就在所难免了。
在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的同时,是否应该全部取消对公民的生育限制,成为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我们在2015年1月的第三次建议书中,明确提出了这一点。但仍有意见认为,在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的同时,仍然要严格禁止“三孩”生育,并且要对这些“政策外多孩”的夫妇继续征收社会抚养费。但是,真的有必要吗?
从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和各地的出生情况看,目前夫妇大多希望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三孩”及以上孩次在全部出生中所占比例很小。尽管各地比例不同,全国平均大概在5%左右。所谓不符合当时生育政策的“计划外生育”大多是二孩。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群中由于种种原因不想生育或不能生育的夫妇越来越多,这种趋势会对生育水平产生下压的影响。所以,即便部分夫妇多生了孩子也正好是对其他夫妇少生或不生的弥补。因此,即使取消对生育的限制,让夫妇按自己的意愿生育,全国的生育水平也难以达到人口世代延续所需的、平均每对夫妇至少生育两个孩子的更替水平。
既然“严禁‘三孩’”对未来的生育趋势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甚至可以一定程度抑制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为什么还要为继续对公民实行生育限制提供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已经明确指出,“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现在的生育主体是80后、90后,他们的生育观念变化了,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增加了,同时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养儿防老的社会观念明显弱化,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习总书记用几个“明显”明确地概括了当前中国人口格局的总趋势。在“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的形势下,在已经决策全面放开二孩生育之时,还要强调严禁政策外生育“三孩”,继续征收社会抚养费,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只能说这是对中国生育水平长期走低的趋势以及恰当应对的紧迫性还缺乏正确认识。
顾宝昌 /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综合整理自《2016中国人口形势展望》和网络资料。
《2016中国人口形势展望》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总第565期。
在二孩政策全面落地以后,我们国家还应该在托养机构的建设上提供支持,包括各个单位实施相对弹性的上下班制度,利用错时上班的办法,让养育孩子的职工有机会把孩子送进放心的托养机构。
因为,生只是生养一个孩子最简单的一步,在孩子的后续成长中,还有N多实际的问题需要各个家庭直面。诸如经济问题、教育问题、家庭成员再次定位等等。正源于此,此前不久的一次网络调查查显示,目前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家庭,仅仅在30%左右。
对此,许多为“二孩”家庭排忧解难的建议,纷纷出台,比如给二孩家庭减税,或者给二孩家庭一定的补贴,或者延长产假等等。这些建议对于“二孩”家庭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作为一个潜在的二孩家庭,我对于经济因素或产假问题固然非常关注,却不是最关注的。我觉得最需要考虑的,在于孩子出生后的看管问题。
事实上,放开二孩后最直接受益者,主要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再生养一个孩子,在经济上确实面临不小的压力,但只要调养适度,这并不是一个迈不过去的门槛。但假如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照看孩子的办法,那就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因为多数的家庭是双职工,要上班就要守时,所以大多数的家庭需要依靠老人照看孩子。由于“双独”“单独”政策的已经提前放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影响最大的群体恰恰是80年以前出生的人。这可是一群三四十岁甚至“奔五”的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大多迈入了耄耋之年,已经辛辛苦苦照看过一个孩子,如今已然没有精力与体力再一次重复辛苦。可是,没有了老人的帮扶,这新出来的“二孩”怎么办呢?
请一个保姆?这不止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涉及住房的条件,保姆的诚信等许多软硬条件。保姆伤害孩子,毁坏家庭的事件,也不是个案,把孩子的成长寄托在稳定性不很强的保姆群体,对多数家庭来说并不可靠。
与保姆队伍的不稳定相对应的是,我国绝大多数的托儿所或幼儿园的政策都比较呆板,很少顾及家长的实际需求。例如只接收3岁以上的孩子,并且接送时间几乎与一般员工的上下班时间高度重叠。这又导致当前的幼儿,不论是上幼儿园还是上小学,都高度依赖老人来接送,这对于现在大都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回想起来,为什么我们国家以前那么多家庭能够抚养两个以上的孩子。除了养育的条件相对简单外,当时相对完善的托养制度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改革之前,我国很多地方的产假仅56天,但那时的托儿所却可以接纳56天的婴儿,这无疑是以前很多职工可以生育多胎最有效的保障。那时很多单位都有托儿所,妈妈上班时把孩子带到单位送进托儿所,下班带回家,有时中间休息还可以给孩子喂奶,家长自然减轻了极大的负担。
所以,在二孩政策全面落地以后,我们国家还应该在托养机构的建设上提供支持,包括各个单位实施相对弹性的上下班制度,利用错时上班的办法,让养育孩子的职工有机会把孩子送进放心的托养机构。这个问题解决了,生养二孩的顾虑就打消不少了。
文/ 郑山海,原载于凤凰评论
猜你喜欢
"最好国家"排名出炉 中国靠前美国不服| 我是瑜老板| 3D打印,没有不可能 | 新版《美女和海上”野兽“》,不能更酷!| 由低到高三步走:农业合作社在中国
本期编辑:雨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