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李明杰、徐鸿编著《暮雨弦歌:西德尼•D•甘博镜头下的民国教育(1917-193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出版六家 Author 李明杰、徐鸿

《暮雨弦歌:西德尼•D•甘博镜头下的民国教育(1917-1932)》

李明杰、徐鸿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出版

定价:5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从美国社会学者、摄影师西德尼·大卫·甘博(Sidney DavidGamble,1890-1968)于1917-1932年间在中国拍摄的近6000幅照片中,精选182幅与民国教育主题有关的(其中多数为首次出版),提炼出儒家教育、基督教教育、学前教育、孤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女子教育、对外汉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平民教育等14个专题。每一专题之前,首先概述该专题方面民国教育的总体情况,然后依照片所拍摄的对象归类解说。每张照片均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背景资料,个别底片没有注明拍摄对象和时间的,编者经过细心的文献考证后,均给出了明确的说明。这些珍贵的图像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民国教育的真实景象,对了解和研究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的状况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李明杰,江西丰城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文献学和中国图书文化史。近十余年来,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项;著有《宋代版本学研究》《中国出版史(古代卷)》《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研究》《中国古籍版本文化拾微》《简明古籍整理教程》等,发表论文70余篇。

 

徐鸿,现任昆山杜克大学图书馆馆长、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并在中国和美国的大学中担任教职。获武汉大学图书馆学学士及硕士学位、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教育心理学硕士和图书馆信息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图书馆用户研究、图书馆史、文献计量学等。

 

目 录

 

序一 再现民国教育的本相/ 刘道玉

序二/ 理查德·H·布罗德海德

序三/ 彼得·甘博·柯伦,康丝坦丝·柯伦·麦克菲

前言/ 李明杰  徐鸿

第一章  儒家传统教育的印记

一、 文庙  重庆1917

二、 孔庙及祭孔典礼  北京1917-1924

三、 江南贡院  南京1918

四、 科举考场  开封1918

五、 石岭孔庙  湖州1918

六、 夫子庙  南京1924

七、 国子监  北京1925

第二章  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

一、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  北京1917-1919

二、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  广州1918

三、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  杭州1919

四、 南京基督教青年会  南京1919

第三章  五味杂陈的幼儿教育

一、 中美在校男女幼童对比图  北京1918

二、 公理会幼稚园  北京1918

三、 普通家庭的幼儿教育  杭州、开封等地1918-1924

四、 幼稚园小朋友合影  北京1919

第四章  孤儿学校里的苦楚

一、 北京孤儿院  北京1918

二、 育婴堂里的弃婴  北京1919

三、 龙泉寺孤儿院  北京1919

第五章  朝气蓬勃的童子军

一、 童子军参加“和平庆典”  北京1918

二、 清华学校的童子军  北京1919

三、 童子军反日游行  定县1931

第六章  良莠不齐的教养院

一、 少年教养院(京师第一监狱)  北京1919

二、 五族教养院的男童  北京1919 

三、 济良所的女孩们  北京1919

第七章  新潮前卫的女子教育

一、 正则学校的女生  杭州1918

二、 私立真光女子中学校舍  广州1918

三、 贝满女校和协和女子学院  北京1919

四、 长老会女校  济南1919

五、 金陵女子大学文学馆  南京1924

第八章  自发的对外汉语教育

一、 金陵大学华言科  南京1918-1919

二、 华北协和语言学校  北京1918-1931

第九章  孜孜以求的教会学校

一、 济汴中学红洋楼  开封1918

二、 鹤龄英华书院力礼堂  福州1918

三、 主日学校  杭州1918

四、 正则学校  杭州1918

五、 教育情况统计图  北京1919

六、 潞河中学卫氏楼  北京通县1919

第十章  安身立命的职业教育

一、 模范讲演所半日制学校  北京1918

二、 北京财商学校  北京1918

三、 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  福州1918

四、 学徒工学校博物馆  北京1919

五、 高等师范学校职工教育专修科  北京1919

第十一章  慈善性质的特殊教育

一、 灵光男童盲校  福州1918

二、 北京第一公共盲人学校  北京1918-1919

第十二章  兼济天下的平民教育

一、 模范讲演所  北京1919

二、 甘博、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的干事们  北京1925

三、 平民教育运动在定县的试验  定县1931

第十三章  异彩纷呈的大学建筑

一、 之江大学  杭州1918

二、 岭南学堂  广州1918

三、 齐鲁大学  济南1919

四、 清华学校  北京1919

五、 协和医学院  北京1919

六、 金陵大学  南京1919-1924

七、 燕京大学  北京1925-1932

第十四章  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

一、 和平庆典  北京1918

二、 “五四”运动  北京1919

三、 孙中山葬礼  北京1925

四、 “五卅”运动  北京1925

五、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游行  定县1931

照片索引

 

前言节选

文/李明杰  徐鸿


有这样一个西方人,他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却热爱东方文化,曾经四次来到中国,足迹遍及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地区的十几个省份和无数个城镇村落。他在普林斯顿大学1912级校友毕业50周年聚会上这样回忆他与中国的关系:“还记得布莱尔22号宿舍窗前挂的那个风铃吗?这个从朝鲜带回来的风铃像是一只东方昆虫,叮咬了我一口,使我一辈子难以完全康复。这种被叮咬的感觉把我带回到中国,带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北京中心,使我能够对一座东方城市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并出版了《北京的社会调查》一书。


他是一位优秀的社会经济学家,却也爱好摄影。旅居北京期间,他调查了近300户北京家庭生活的经济状况,并以平民教育运动社会调查研究干部的身份多次深入华北农村,考察当地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组织结构,先后出版了《北京的社会调查》(1921)、《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1926)、《北平市民的家庭生活》(1933)、《定县:华北农村社区》(1954)、《1933年以前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活动》(1963)等系列学术著作,甚至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还出版了《定县秧歌选》(1970)。他的著述在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中享有盛誉,至今仍被西方学者研究和引用。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影家。他用一台今天看来很是笨重的格拉菲(Graflex)牌相机,拍摄了近6000张黑白照片,记录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市井小民、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劳作的场景。其摄影风格融纪实、素描、民俗、社会学和艺术于一体,纵是专业摄影家也自叹不如。他的摄影作品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北京、成都、重庆、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济南、金华、郑州、石家庄、上海、天津等27个城市巡回展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他出身富豪之家,祖父是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的创始人之一,21岁生日那天就从父亲那里得到了100万美金的公司股票作为生日礼物,但却悲天悯人,以基督教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旧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他认为宗教工作不能只是讲经布道,而应当实实在在地关心社会问题,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社会改良工作。他不仅研究北京的人口、收入、饮食、娱乐和职业,还调查了警察局、监狱、孤儿院、收容所、人力车行、学校、医院等机构。他在《北平市民的家庭生活》的卷首引用孙中山的原话:“民生是政府的中心、经济的中心、所有历史活动的中心……当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就会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他的镜头不仅仅聚焦民国禁烟运动、五四运动、孙中山葬礼、五卅运动等宏大的历史事件,还对准了洪灾后的难民、满眼期待的乞丐、赈灾粥棚旁等待施舍的孩童,更是发自内心地关注那些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如帆船上的橹工、街头人力车夫、通县的老鞋匠、拄拐杖的算命先生、卖山里红的小贩、敲钟的僧侣、煤窑里的童工、制伞店的老板……,他用写实的手法深入理解、同情那个时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和苦难。


他,就是西德尼·大卫·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一位因摄影与中国结下奇缘、四次来华的美国人。


甘博的照片被意外发现后,纽约华美协进社[3]在甘博中国研究基金会、史密森尼学会的协助下,策划了首次甘博摄影展的工作。他们从甘博近6000幅照片中精选了81幅,经严格考证和研究后,在美国和加拿大的19座城市举行了巡回展览。活动从1989年持续到1992年,包括华人在内的成千上万的观众前往参观了展览。


北美巡回展览的成功,使凯瑟琳·科伦夫人萌生了让父亲摄影展重回他毕生研究和热爱的中国的愿望,她希望更多的中国人看到父亲的作品!中国学者、西德尼·甘博研究基金会中国部主任邢文军先生[4]协助联系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上海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终于通过北京海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努力,获得了中国文化部的批准。199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庆典之际,“风雨如磐:五四前后的中国——西德尼·D·甘博1908-1932年中国摄影展”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这次展览展出了由科伦夫人、华美协进社副社长贾楠(Nancy Jervis)女士、北京海音公司总策划海蒂女士和邢文军先生一道精选的甘博摄影照片210幅。从1999年直至科伦夫人逝世的2007年,甘博摄影在中国的27座大中型城市进行了巡回展览,无数党政领导、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摄影家、新闻记者、工人、农民、在校学生以及离退休人员,前往参观了展览,有的还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留言。


甘博中国研究基金会也在1988、1989和2004年协助出版了三部相关摄影集:《西德尼·甘博的中国,1917-1932: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1988)、《变革中的中国:西德尼·甘博1917-1927摄影集》(1989)和《重访西德尼·甘博的中国:西德尼·D·甘博1917-1931摄影集》(2004)。


正是一份“变革中的近代中国”的展览目录,促使杜克大学图书馆视觉资料馆员邀请凯瑟琳女士将甘博摄影集存放在杜克大学图书馆档案馆(David M. Rubinstein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Library)。2006年3月,杜克大学正式获得允许收藏甘博摄影集。从2006年10月开始到2007年春,杜克大学图书馆将甘博摄影全部进行了数字扫描,首次将甘博的摄影作品在杜克大学图书馆数字收藏网站上完整、公开地呈现,并保留照片集原来的编码,将每张照片的英文标题翻译成中文并更新地名,制作甘博旅行中国地图和方便查询的检索系统,为有兴趣了解甘博及民国早期中国社会状况的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提供教学、研究和学习支持。


2013年6月到2014年5月,杜克大学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周珞女士与杜克大学教授洪国君先生利用甘博摄影数字收藏策划了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博物馆的系列展览:《一百年前的北京社会——西德尼·甘博摄影图片展》[5]。


以“风雨如磐:五四前后的中国——西德尼·D·甘博1908-1932年中国摄影展”的精选照片为基础,邢文军、陈树君编纂了《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一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该书以六章的篇幅,以图文的形式,对甘博在中国四次旅居经历、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孙中山葬礼等)、城乡居民生活、手工业劳动者、宗教信仰和民俗、北京旧城建筑和社会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客观记录和报道。该书也于2017年1月以《百年凝视:西方镜头下的变革中国,社会经济学家甘博1917-1932记录的历史瞬间》为题名,在台湾地区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而在此之前,浙江大学沈弘教授选用了甘博于1917-1919年间在杭州拍摄的一组总数为176张的老照片,编纂了《西湖百象:美国传教士甘博民国初年拍摄的杭州老照片》,“来探索甘博根深蒂固的杭州-西湖情节,以及他在表现这个古老城市人文景观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该书 2010年8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甘博从不吝啬将自己的镜头转向学生和近代中国教育。在他的300多幅反映早期民国教育的摄影作品中,既有儒家教育的印记,又有慷慨激昂的五四运动;既有呕心沥血的平民教育家,又有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孤儿、穷苦儿童和教养院青少年;既表现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场景,又展示女子教育、教会学校的风貌;既有传统庙堂,又有西式校园建筑。这些珍贵的图像资料不仅对了解和研究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的状况会有很大帮助,而且对现代中国教育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本次编纂即以民国教育为主题,精选甘博1917-1932年间所摄照片182幅(其中多数为首次出版),按儒家教育、基督教育、学前教育、孤儿教育、女子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实业教育、特殊教育、平民教育等专题,分为14章,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民国教育的真实景象。每章之前,首先概述各专题方面民国教育的总体情况,然后依照片拍摄的对象归类叙述,每张照片均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背景资料。


本书所选用照片的编码录自杜克大学图书馆甘博照片集。对于拍摄的具体时间,编者根据甘博的活动轨迹、照片的拍摄内容以及照片编码的自然顺序,并参考邢文军、陈树君先生所著《风雨如磐》,做了综合推断,然后补入。对于原始照片没有明确标明拍摄对象的,编者经过细心的文献考证后,均给出了明确的说明。照片的中文标题和地点以杜克大学图书馆的中文翻译为准,某些照片经过考证或校对后做了修正。需要指出的是,甘博的照片使用了两种大小不同的胶卷。大相机的胶卷底片为3.5×4.5英寸,每卷5-6幅,照片用A表示;小相机的胶卷底片为2.25×3.25英寸,每卷12幅左右,照片用B表示。不同胶卷再按自然序列给照片编号[6]。比如70A-384,表示A相机第70卷胶片总第384张照片;72B-779,表示B相机第72卷胶片总第779张照片。但A相机胶卷在后来的排序中,字母A被省略了。也有少量照片的编码在数字序号之后还加上字母A、B、C等,以区别在同一场景下拍摄的多张照片。


本书编纂缘起于庆祝由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创办的非营利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昆山杜克大学于2018年秋开启四年制本科生教育[7]。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杜克大学图书馆、昆山杜克大学图书馆和昆山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杜克大学图书馆为本书所选照片提供了高清晰的原图,并授权出版。杜克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及鲁宾斯坦图书馆分馆馆长奈尔森(Naomi Nelson)博士、艺术档案部主任麦卡塔尼(Lisa McCartyn)女士和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周珞女士对本书的选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及时解答与照片的相关问题。昆山杜克大学为即将出版的本书中英文对照精装版的出版提供了资金保障。昆山杜克大学战略规划副院长李含果先生积极支持出版本书。该校图书馆行政助理刘晓森、研究与教学助理朱颖在前期背景介绍的资料准备、照片的检索、下载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分馆馆长严红女士热心为两位编著者和出版社牵线搭桥,并对该书的选题和形式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李瑞龙、卢彤、陈梦石、宋时雨等参与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编者特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体例以及关于甘博的生平介绍,参考了邢文军、陈树君编纂的《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和杜克大学图书馆甘博摄影数字收藏中关于甘博的简介。在此一并致谢!还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许多事件和史实的描述主要参考了甘博《北京的社会调查》一书。我们谨此向甘博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两位备受尊敬的国际著名教育家、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和理查德·H·布罗德海德先生。年逾85岁的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教育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践行者、1981-1987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先生不仅欣然答应我们的请求,而且详细询问相关细节,非常认真地阅读本书书稿。他写出的不是简单的序言,而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充满热切期盼的内心呼唤!杜克大学第九任校长(2004-2018年)、昆山杜克大学名誉校长理查德·H·布罗德海德先生不仅为杜克大学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将最优秀的美国大学的教育模式输入中国,领导建立了昆山杜克大学。他即将于2019年3月亲赴昆山杜克大学为第一届本科生授课。1月初收到我们的电邮后立即回复愿意为本书写序,并希望可以读到全书。在本书即将付梓时,我们欣喜地得知甘博先生的外孙女麦克菲女士和外孙科伦先生也非常愿意为本书写序。他们利用周末的宝贵时间,寥寥数语为我们勾勒了外祖父和母亲对中国的深情厚谊、6000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和对本书的期许。两位校长和甘博后人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十分令人感动。


武汉大学出版社郭静编辑从本书的计划到成型,对编著者所提各个方面的问题始终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对平装、精装版的设计、装帧、发行等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没有她和美术编辑涂驰、韩闻锦的精心策划和认真编辑,就不会有本书美丽的呈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因编著者水平和时间有限,错误疏漏之处难免,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注释:

[1]费佩德(Robert Fitch),之江学院物理教授,后成为之江大学校长。他出生于上海一个著名的美国传教士家庭,父亲费启鸿(George F. Fitch)于1870年由美国长老会派往中国上海、苏州和宁波传教,曾主持过早期上海著名的出版印刷机构美华书馆。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也得多过费启鸿的支持和帮助。

[2]晏阳初,原名兴复,又名遇春,字阳初,1890年10月出生于四川巴中四代书香之家,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1919年又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后被美国锡拉丘兹等三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一生致力于实施平民教育,曾许下诺言,一不做官,二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大众,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3]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1926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孟禄(Paul Monroe)和中国学者胡适、郭秉文等共同创建的一家文化机构,旨在通过各种教育与宣传活动,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与文明,其社址设在纽约曼哈顿。

[4]邢文军,早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后留学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历史系攻读中美现代史博士学位,完成了题为《社会福音、社会经济学和基督教青年会:西德尼·甘博和普林斯顿北京中心》(Social gospel, social economics and the YMCA:Sidney D. Gamble and Princeton-in-Peking)的博士论文。

[5]Beijing Through Sidney Gamble’s Camera. Curators: Guo-Juin Hong, Luo Zhou;Co-curators: Jason Tonio Woerner, Ana Huang, KshamaKumar.

[6]邢文军,陈树君:《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12页。

[7]昆山杜克大学旨在开创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为来自中国及全球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通识博雅教育。它于2013年9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于2014年秋季迎来首批研究生和本科生第二课堂项目学生。见https://dukekunshan.edu.cn/zh/about。


经出版方授权发表

欢迎读者转发、分享

其他任何转载请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