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耶鲁教授:聪明是假象,愚笨才是科研人常态

艾思科蓝 2022-12-08


奇怪,读了研究生之后,发现自己越来越笨了……



唯一可以庆幸的时候,小编还蛮多同道中人的……


图源:知乎


如果这时候,有位作者专门发SCI来告诉咱们:没关系,科研路上,愚笨是很重要的。不知道这样能不能让诸位好受一点儿?


再聪明的人也会有无数瞬间感到自己是笨蛋

在开篇,作者Martin A. Schwartz的一位哈佛法学院朋友坦言:在科研工作中总觉得自己很蠢。

这位朋友曾经和作者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后来转去哈佛法学院,现在是一位高级律师,她的求学经历与工作生涯都显示出她是一名聪明人。这样一位“天才”说自己“蠢”,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

而身为耶鲁大学教授的作者也认为,科研经常让他觉得自己蠢蠢的……

Martin A. Schwartz的个人信息

乍看之下,小编不免觉得二位大佬有那么些许“凡尔赛”了。毕竟,一位是哈佛法学毕业的高级律师,一位是在耶鲁任教的医学教授,如果这都觉得自己是个“科研笨蛋”的话,那普通人还有出路吗?

但是转念一想,万一正是因为“愚蠢”“笨蛋”的醒悟,让他们切身体悟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才能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一步步从科研小白迈向科研大佬呢?

聪明是假象,愚笨才是科研人常态

小编想,选择搞科研的人,多少是自认为“有点聪明”“蛮有天赋”“具有能力”的。所以在科研路上,承认自己愚笨是一件很挫败的事情,是非常不想承认的事实。

但是这种“聪明”“天赋”“能力”,会不会只是一种习惯了标准答案的假象?

在高中和大学的学习中,学生只要在课程考试中回答出正确答案,就很容易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而这些答案是“板上钉钉”的东西:谁只要愿意认真学习教科书的内容,谁就能获取解答,取得正向的肯定的学习反馈。

但是科研工作并非如此。

Martin A. Schwartz:“如何能提出有重大发现的问题、设计和解释实验、使得结论让人信服等等,都是科研路上的重重难关。”

科研是要面对一个未知领域,解决未曾有答案的问题。智能的发生、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根本等等疑惑,仍是自然界摆在人类眼前的未解之谜。

面对这些谜题,目前能给出的科学解释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科学奥秘仍然需要科研人在一次次“失败”“挫折”“自我怀疑”“感到愚蠢”这种负面的否定的反馈过程中寻求解答。

科研人要根据已有研究,提出具有新颖性的、建设性的、有意义的问题,对此想方设法地进行解决,去推进现有的研究,去补充某一方面的空白。

这就意味着,除了研究者本人,谁也不知道“正确答案”藏在哪里。有的时候,甚至研究者本人都不知道,“正确答案”到底在何方。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谁又敢信誓旦旦保证自己是“聪明人”呢?谁又不会在茫然无知中意识到自己的愚笨呢?在科研路上,自我感觉“愚笨”才是常态。


愚笨虽然让人难过,但也有用

在认识到自己的“愚笨”之后,摆在科研人面前有两个选择:to be,or,not to be.

选择 not to be,便是如Martin A. Schwartz的朋友一般,离开科研,换个赛道,生活依然继续,只是去领略不同风景选择 to be,便是和科研死磕到底。显然,Martin A. Schwartz选择了死磕到底。

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有多聪明,而是因为他认识到,科研路上,愚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愚笨,会给科研人带来新动力。

Martin A. Schwartz曾向亨利·陶贝(Henry Taube,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请教某一科研难题时,陶贝坦诚地说他也不知道答案。一位诺奖得主在自身领域尚有未知事物,更何况是千千万万尚在绞尽脑汁出成果的科研人?


但正是未知、正是没有答案,所以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科研人的使命就是努力将“未知”变成“可知”。

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科研人是“绝对愚蠢”的,他们不知道“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不知道预设的实验能不能顺利进行、最后导出的成果是否有效、在应用中又能否成功……可以说,这种“绝对愚蠢”是一个肯定存在的科研事实。

所以,第一步,要学会和自己的愚笨和平共处。

图源:小红书@好有趣

第二步,让这种“愚笨”“无知”成为进行科研的内推力。

Martin A. Schwartz表示自己研究问题中尚未可知的地方,应当是由自己来解决的,这个世界上最接近正确答案的人正是研究者本人。一旦接受这个事实,这种无知就会成为动力,去催促自己研究、挖掘答案。

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无知”中苦作舟更是一件苦差事。但是一旦获得一点点新知,都能觉得很甜。特别是在认识到自己的愚笨和无知之后,这种“知识的焦虑”一定程度上是能推动人去深入科研,去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一点点。

而且科研领域有一个别的地方所不及的好处在于:允许犯错,允许重来,没有人一次就可以实验成功,而科研,永远都可以让你去试验、去面对自己的愚蠢,并且,解决它。

Martin A. Schwartz文章的结语,翻译自Deepl.


往期推荐01中国第一省,正在疯狂建大学
02原来教授也不想写论文?北大核心期刊收录《现在不想写论文》,引发学生共鸣
03地方高校,拼命申硕,却拒绝985博士入职?为何高校宁要「速成博士」?

监制:caicai
编辑:帅帅
校对:Pudding
版权声明:本文由艾思科蓝原创,作者:彧。


点个“在看”每天收到最新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