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校长呼吁:博士生月薪才3000,建议增加到1万!
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中国有40万的博士生,他们月收入3000多块钱,建议增加10万块钱,使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达到1万块钱,这样可以把这些博士生真正培养成顶级人才,让他们安心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正常的进行支付。
上海财大校长建议给在读博士生的“月收入”从3000涨到10000
网友留言
我也是一名在读博士,不过就读于香港。香港高校针对哲学博士(非专业博士)的奖学金为17000-18000港币/月,一年下来合人民币约20万。在扣除学费、住宿费、生活开销后,估计能省个1/3左右,当然如果你买买买就另说了。因为香港的开销很大,特别是住宿,如果申请不到校内宿舍,在外面一个小单间就得8000元(甚至更高)。
所以这里面有个城市差异。我跟在北京读博的学弟聊过,他们月补助差不多也是3000-4000,但宿舍费一学期几百块,平时吃食堂花费不多,一年下来虽所剩无几,也不至于再自掏腰包。
如果按张校长提的,全国在读博士生月收入增加到1万,的确能让博士四年过得比较滋润,能无忧无虑地做研究。不过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1) 按张校长所言,中国博士生40万,人均月收入增加到1万/年,才400亿。这笔“溢出”的教育经费值不值得花,应不应该花?可能需要财政部和教育部好好算算。我认为大陆教育经费离香港教育经费(按体量平均计算), 在现阶段还是有差距的。
2) 有人说文科博士不该涨,理科博士应该涨,评价依据是什么?所有的文科博士贡献率都比不上所有的理科博士?这说法是否过于武断?
3)同理,考虑到消费水平,是否一二线城市博士就该涨?三四线城市就不该?要涨多少幅度?若按此逻辑,双一流博士是否更金贵?所以要比同一城市的普通高校博士收入要高?
我认为,在读博阶段,最好不以“出处”作为衡量学习补助高低的标准,因为在毕业之前,谁都无法断定一个博士生有多少产出,其研究成果能向社会输出多少价值?
在斌哥看来,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比起月收过万,博士月工资从3000涨到5000是个更现实的“小目标”。如此,也能让在读博士杜绝享乐主义,在心怀忧患和进取意识条件下更努力地做研究。
毕竟,大部分博士看中的,我想不是靠读博期间发补助“发家致富”,而是毕业后是否人岗适配,找到自己心仪舞台。
往期推荐01足球运动员伤退后,无奈搞科研,结果拿了诺贝尔奖……
02国内最低调985!被称为“小清华”、“华为的娘家”,却曾被当做野鸡大学...
03太逗了!“神论文”《一个研究生写不出论文的反思》
监制:caicai
编辑:神仙鱼
校对:Pudding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Pubmed、新浪视频等,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