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天飞讲西游|三十、初出长安第一难

2017-03-01 李天飞 李天飞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号


【贫道按:《李天飞讲西游》旧文继续连载】

今天的唐僧就要出发了。

这里贫道要解释下。因为贫道是按《西游记》的原著顺序讲的。所以开始的时候,用了许多篇幅来讨论一些共性的问题,以便为理解以后的内容作铺垫。而取经路上一个难一个难地走过去,共性的问题就很少了。碰上比较重要的妖魔,贫道就会用一篇来讲,有些小的事件,就会做一些合并。

小乘教法与大乘教法

开始行程之前,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当然原因很多,但这里只讨论一个问题。观音菩萨曾问唐僧:你讲的是小乘教法,可会讲大乘教法么?好像唐僧取经,是取佛教上的“大乘经典”去的。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小乘教法,什么是大乘教法。

这个问题,懂佛学的朋友分得很清楚,但说清楚有点费劲,姑且用几句话来概括:

释迦牟尼去世之后,佛教内部发生了分化。一些人发挥了释迦牟尼的教义,主张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的教义。另外一些人,对释迦牟尼的原始教义比较固守,主张自我解脱。所以前者自称大乘,贬称后者为小乘。现在这种褒贬的含义已经消失了,小乘有点像“初级课程”,大乘有点像“高级课程”。但是小乘教法里,反倒有许多是释迦牟尼的亲口讲说,所以现在人也叫“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小乘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经典有《大涅槃经》、《般若经》、《无量寿经》、《解深密经》等。

我们看到唐僧在那次御前大法会上讲经。

那法师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

然后菩萨就喊起来了:

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教法么?

但是不对呀,唐僧这里讲的,有一部小乘经典么?我们细分析一下,唐僧讲的都是什么经。

这里的《受生度亡经》、《安邦天宝篆》、《劝修功卷》,其实都不是正宗的佛经。佛典中有一种托为“唐三藏法师”传授的《受生经》(或《寿生经》),说人投胎时,要在冥司借一定量的“寿生钱”,才能投胎为人,渐渐冥司钱库已空。所以人应趁生时及时烧还这些钱,存入冥司库中,不可拖欠。这和佛教的教义的根本违背的!道教另有《五斗金章受生真经》、《城隍度亡真经》等,其内容与《寿生经》相似。这些经典,其实都是民间甚至道教乱编出来的。

至于《安邦天宝篆》和《劝修功卷》,就更不是佛典了,而是民间劝善修行之类的宝卷。现存宝卷中有《安天宝卷》、《劝修宝卷》(又称《王花宝卷》)、《劝修行》(又称《猫猊劝修宝卷》)。道教符书常用篆书写成,称“宝篆”、“丹篆”。所以民间宝卷也有以篆为名者,以示神秘,如有个民间宗教叫黄天教,他们就有《印记文篆》、《白花玉篆》,都叫某某“篆”。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唐僧讲经,经常用两个字,“宣”和“谈”。这两个字都有特殊含义的。宣,按着宝卷来讲唱,就叫宣卷。谈,不是说唐僧和听法的人说,你们过来,我们来谈谈。“宣”和“谈”,带有一种表演的性质。宋代的说书人,有一种就是“谈经”。谈:即“谈经”,用浅近平易的方式讲说经典,包括宣讲故事,唱念韵文等。

什么时候讲这种经呢?就是在没有文化的老百姓家里,或没有文化的妇女中,比如《金瓶梅》里面,潘金莲她们经常叫尼姑来讲经,盘腿在炕上一坐,就唱起来了。讲的有《黄梅宝卷》(39回)、《金刚科仪》(51回)、《五戒禅师卷》(73回)、《黄氏女卷》(74回)、这些宝卷,和唐僧在御前法事上“宣”、“谈”的是一码事。

不可想象,在这样的御前法事上,“太宗排驾,率文武多官,后妃国戚,早赴寺里。那一城人,无论大小尊卑,俱诣寺听讲”,这是多大的排场!难道“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的玄奘法师,就讲这么几篇潘金莲的经就散伙了?

这个细节,我们现代人对此无感,可以理解。但对于熟悉这些宝卷名目,了解其就里的明代听众看来,一定会大笑一场的。

事实上,正是菩萨听了这场法事,才上前问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教法么?”也就是说,作者心目中的小乘教法和大乘教法。并不是事实上佛学的小乘教法和大乘教法——我们开到了三十讲,对这位或这批作者对佛经的水平是个什么样子,还没有体会么!

按说,唐僧既然讲“小乘教法”,何不讲代表性的《阿含经》?讲巴利三藏也行啊。其实这位作者根本就不懂大小乘的真正区别。他把《受生度亡经》、《安邦天宝篆》、《劝修功卷》算作了“小乘教法”了。所以菩萨马上说:“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混俗和光,原指同于尘俗,不露光芒,这里自然指这些宝卷、善书只能在俗人中讲讲,上不得台面的。

这就涉及到明代的僧人制度了。明太祖时期,为了管理僧人,将僧人分为禅、讲、教(瑜伽)三类。大概意思就是禅僧是修禅的,讲僧是阐明教义的,教僧(瑜伽)是做法事的。

普通老百姓,既不修禅定,也不懂教义,所以对禅、讲两个专业的和尚并不感冒。倒是民间的各种超度、庆典、娱乐、祭祀,总要请教僧来念经、做法事。所以民间对这些和尚是最熟悉的。久而久之,老百姓心目中的和尚,就只是念经、宣卷、做法事这一套了。

这些和尚念经、宣卷,自然要收费的,其实和世俗的商业服务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通达世情,又有袈裟在身。所以我们在旧小说里看到那么多非常不堪的僧道,比如裴如海、火烧宝莲寺的那些和尚,都是借着宗教掩护干坏事的。尼姑也不怎么样,三姑六婆的三姑,就指尼姑、道姑和卦姑,这是正经人家不屑与之交往的。僧道形象大幅度下滑,这就是明代以后的一个特征。

与之而来的,就是这些僧道对经典的陌生,甚至民间人士混入其中,搞得乌烟瘴气。明陈大声《滑稽余韵》《道人应付》:

称呼烂面,倚称佛教,那有师传。沿街打听还经愿,整夜无眠。长布衫当袈裟施展,旧家堂作圣像高悬。宣罢了《金刚卷》,斋食儿未免,单顾嘴不图钱。

这里的“道人”并非指道士,而是指一些民间人士和一些半真半假的和尚。他们也不懂经典,甚至连字都认不全。因为到了明代,也很难分清道教和佛教的界限。总之,老百姓就是乱听,真真假假的宗教人士就是乱讲。这种百(wu)花(yan)齐(zhang)放(qi)的局面,在百姓看来习以为常,在有一定修养的人士看来当然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这里作者为了引菩萨出来讲“大乘教法”,特意为唐僧安排了几个这样的宝卷名,这是有他的用意的。这里所谓的“小乘教法”,指的其实是民间的宝卷、善书;“大乘教法”,指的是真正的佛教经典。这里的小乘和大乘,和正宗佛教的小乘、大乘没有半点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唐僧的取经行为,就是“向经典致敬”!

这里多说一句:唐王送唐僧出关,和他拜为兄弟,临走的时候,在酒杯里放了一捻土,还说:“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这两句也未必是今天《西游记》的原创,而就是一句民间俗语。很多讲西游故事的宝卷都有这个情节,说法也不一样,比如:

令座(宁作)本乡一块土,莫恋他乡万两金。(佛门取经道场)

宁吃本乡一块土,莫受他乡万两金。(佛门西游慈悲宝卷道场)

甚至还有:

愿恋东土一撮土,莫恋佛国万卷经。(江淮一带的西游“神书”)

这就更有意思了。按说唐僧本来就是取经去的,何以反倒告诫他“莫恋佛国万卷经”?至少说明,西游故事从唐僧的主动出关,到奉旨钦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而且从这些文字,更可以看出《西游记》和民间说唱的关系是非比寻常的。


佛门取经道场宝卷的“莫恋他乡万两金”,感谢左怡兵兄提供!

真实的路线图

前天贫道曾说过,刚出长安的这几站,作者对地理还是很熟悉的,这几站是:

法门寺,出长安“一二日马不停蹄”便到,在今陕西扶风县。离西安约118公里。

巩州,离开法门寺,“行了数日”而到,在今甘肃陇西。离法门寺约401公里。

河州卫,离开巩州,“行了三日”。在今甘肃临夏。离巩州约219公里。

唐僧初出长安线路图

按照网上的数据,马匹一天可走60多公里,那么长安到法门寺需要2天,法门寺到巩州需要7天,巩州到河州卫需要3天。这个数据和书中的记录是非常吻合的。说明作者这一段是按实际来写的。这也是《西游记》唯一的一段符合实际情况的旅程。

出了河州卫,刚走了数十里远近,就遇到了一伙妖怪。列位,再过一会就要翻越两界山了。这也是唯一的一伙大唐境内的妖怪。其实我们注意没有,这也是唯一的一伙没有受到惩罚或交代下场的妖怪。看来大唐境内的妖怪是不受惩治的!

这里重申一下,因为有的朋友可能没有看过贫道前天的连载。唐朝没有“卫”这种行政区划。明洪武三年(1370),明将邓愈攻取河州,并于翌年设立河州卫。这也是明朝在藏区设立卫所制的开端。故这里称是“大唐(实指‘大明’)的山河边界”。

河州卫、双叉岭、两界山区域地图

如果我们真的想找双叉岭的所在地,那就到今天临夏市的西北边数十里去找。而所谓的两界山,一定指的就是积石山脉的某一座山峰了!

唐朝的妖怪

唐僧离开河州卫约几十里,初出长安第一难降临了。几位妖怪出场了。我们看到,这里作者还真有讲究,他们还真是一伙唐朝的妖怪!

这三个妖怪,一个叫寅将军,一个叫特处士,一个叫熊山君。熊山君,贫道读书少,不知来历。但那两位,却是出自《太平广记》的,这是一个唐朝的故事:

话说唐朝大中年间,有一个秀才叫宁茵,晚上他正在院子里吟诗,忽听有人敲门,来人自称是“桃林斑特处士”,两人就谈论起学问来。宁茵一听,这人学问虽然很大,但不知怎的,句句离不开牛。这时又有人敲门。一看,这人相貌威严,身形刚猛。自称“南山斑寅将军”,又开始大谈学问,这人学问也很大,可是句句离不开老虎。三人下了一会儿棋,喝了一会儿酒。宁茵拿出一盘鹿肉请大家吃。寅将军大吃大嚼,特处士在边上看着。宁茵问:“你怎么不吃?”特处士说:“我牙齿不好,嚼不动肉。”

三个人喝着喝着就多了,等到早晨,宁茵一看,特处士和寅将军都没有了,门外面只有一堆牛蹄印和虎蹄印。他大吃一惊,在附近一找,发现一座废园里有一头老牛趴着,还带着酒气,老虎早就钻进山林了。宁茵立即卷铺盖搬走,再也没有回来。

我们看这两个妖怪,还是相当有品的。且不说斑特处士连一口鹿肉都不吃,更不要说吃人了。就是斑寅将军,他也只是吟诗作赋,谈天说地,对面前这一堆人肉毫不在意。哪知道到了《西游记》里就生吃起人肉来。连特处士都开了荤了。

但这几位妖怪,还是保留着唐朝高士妖怪的血统的。寅将军问两人:“二公连日如何?”熊山君说:“唯守素耳。”特处士说:“唯随时耳。”守素,保持平生的素志。这样文绉绉的问答,正显出这是从古书上抄来的妖怪了。

这里多扯一句,贫道原以为牛是不吃肉的。有一次我和媳妇去北京最高峰灵山露营,这山上放牧的牛马很多,有一头牛对我们的帐篷很感兴趣,屡屡在附近研究我们。我对它也很感兴趣,于是也开始研究它。包里正好带的有真空包装的牛肉,我就喂它一块,谁知它接过去就大嚼起来。这件事刷新了我的三观:要么牛是吃肉的,要么我那块牛肉是假的!

太平广记

太白金星

我们看到,这场苦难中,这几个妖怪并没有被降伏。而是太白金星前来搭救了。太白金星也没有去斗三个妖怪,而是把唐僧救走就完事。

太白金星和唐僧为何会产生关系了呢?我的朋友左怡兵兄告诉我,有一段西游故事宝卷里,是这样讲的:说有一位金禅长老(不是金蝉),在我佛会下,天仙地仙千万大众,听佛说法,金禅长老打了个盹,就被如来发下“东土土魔之国”,太白金星奉佛敕令,送金禅长老转生。

也就是说,这段民间故事,把唐僧如何被贬的原由写出来了。而且不叫金蝉,而是叫金禅。当然这种民间宝卷容易写错别字。假如不错的话,贫道不由得不想到,明代的秘密宗教,正有金禅、悟空两个教派。而金禅的影响力有时可以与白莲教相抗衡,所以官方动辄就是“白莲金禅之教”。

这个问题暂且搁置,至少我们在明代的民间故事里,太白金星是送唐僧投胎的人。那么他在这里出现救护,还说:“只因你本性元明,吃不得你。”好像是对他很熟悉的样子。在有孙悟空相助前,太白金星一直护送,想来也是合乎逻辑的。


李天飞讲西游

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六讲|第七讲|第八讲|第九讲|第十讲|第十一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第十四讲|第十五讲|第十六讲|第十七讲|第十八讲|第十九讲|第二十讲|第二十一讲|第二十二讲|第二十三讲|第二十四讲|第二十五讲|第二十六讲|第二十七讲|第二十八讲|第二十九讲

贫道的一百期讲西游已经结集出版

请点击左下角蓝色字阅读原文进入购买链接


觉得好玩就转发一下吧



用一生时间读书,并直播这个过程

长按二维码,关注此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