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棄香港鐵飯碗 港青肇慶做茶農種出新機遇!
香港 內地
人·物·情
人生總是充滿無數的選擇,你是想尋求安穩、牢牢抓住一隻鐵飯碗,還是想放開手腳、去拼一番事業?8年前,香港青年余威也曾站在抉擇分叉口。一番糾結後,他選擇放棄高薪高福利的香港公務員工作,從都市的明亮辦公室「出走」,奔向遠離喧囂的肇慶高山茶場。8年後,余威的茶成為了肇慶的城市手信,也打入了更多內地市場。他說,大灣區農業是一隻潛力股,期待更多香港青年一起前來開篇拓局。
從零開始 辭公職種茶
余威在海外求學過,本科考入暨南大學,畢業後回港。2014年,他如願成為一名香港公務員。就在這時,在肇慶經營茶場超過30年的父親卻希望他接手生意並加以拓展。余威知道,父親的茶廠正面臨轉型,自己如果接受,就要從零開始學習,包括管理、製茶、開拓市場等。但對於這個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迎難而上」才是真正的心之所向。經歷短短兩三個小時的思考,余威毅然選擇了做茶。
余威選擇接手茶場生意,自己闖出一番事業。(帥誠攝)
接棒初期,資金捉襟見肘,光支付工人的工資就一度讓他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為了能管理好茶場,余威還得從零基礎開始學做茶。茶葉種植、採摘、管護、發酵、製作等流程,每一個環節都得把控到位。春秋茶季和工人同吃同住,在深山裏一呆就是3個月。春茶的採摘,貴在時效,隔一天價格就是天壤之別。一個高效高質的採茶隊伍就顯得非常重要。余威在摸索中找到了管理的門道:「論斤」結算日工資,茶葉摘得好,工資就高。有了這種激勵制度,效果立竿見影。
放膽嘗試 新設計攬客
父親打理茶廠的時候,市場和訂單主要以肇慶為主。每逢春茶製茶期,顧客們都是帶着現金開着車前來搶購。但2014年余威接手時,市場大環境已發生了較大變化,茶場的大中型主力客戶流失嚴重,顧客主動上門搶購茶葉的時光一去不復返。
重新深耕本地市場,並對外開闢新的市場,是作為「廠二代」的余威迫在眉睫的難題。余威明白,提高茶的品質是打開新市場的關鍵。此外,好的產品形象包裝是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的制勝法寶。余威和不同的工作室合作,設計了20多款的產品包裝。另外,他對市場進行細分,認為有針對性地設計產品,才能贏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余威在當地培養了專業採茶隊,亦幫助留守婦女增加收入。(帥誠攝)
余威說,目前還處於一個廣撒網的階段,讓產品自己去市場試水幾輪,最終消費者的反饋才最有話語權。現時,余威的茶場在規模上已得到穩步拓展,面積已達1200多畝,年產茶量可超20噸,但就目前的出品和管理能力來說,整體控制在每年4、5萬噸的產量。
深耕農業 大灣區掘金
盤踞深山學做茶,難免枯燥乏味,余威偶爾也懷念昔日的都市生活。尤其到了夜晚,山間人煙稀少,手機通訊信號也不是太好,他最大的消遣就是抬頭仰望夜空。久而久之,在清朗月色中,點點繁星下,余威漸漸找到了鄉村生活的節奏和快樂。他不僅在施肥、殺蟲等方面成了熟手,而且幾乎成了一個行走的天氣預報員,一看雲層就能知曉是否快要下雨。用他自己的話說,通過觀察一棵茶樹、一朵白雲,一群螞蟻,自己的思維和視角都被打開了。這種「打開」的感覺,讓他有如神助,在茶葉的品牌塑造和市場拓展上有了源源不斷的想法。
余威在深山裏當茶農,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帥誠攝)
如今的余威,在深山裏當茶農的生活一點也不空虛寂寞,「有時候參加企業對接、交流的活動,忙都忙不過來」。就在去年,余威出品的新崗茶系列入選了肇慶市十佳旅遊手信。「自家的茶葉成為一個城市的手信之一,當然值得驕傲。」余威感恩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他說,當地政府對港青創業十分關心和支持,一有針對港澳創業者的優惠政策出台,政府工作人員都爭當起「輔導員」,為港青們耐心解讀、熱情指導。他也希望,自己在當地能扮演好一個港青創業「帶頭人」的角色,吸引更多港青聚焦肇慶,投身農業。
圖文:胡若璋、帥誠
+
往期·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