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大分子新药研发格局全景扫描

医药笔记 2022-04-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汉康资本 Author 汉康资本

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经历了一轮飞速发展。2015年开始的药监系统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港股新规和科创板为资本退出提供了更快速的通道,人才政策吸引大批跨国药企的华人科学家归国,从政策,到资本,到人才,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加之PD-1/PD-L1引领的肿瘤免疫新时代,大分子新药的探索空间极大拓展,国内大分子新药从之前的偶然出现,到2015年开始便呈现井喷的趋势,2020年开始每年大分子新药申报数量已经逼近并将马上超过三位数。

从保守政策、资本市场冷淡、人才紧缺到积极政策、资本火爆、人才济济,大环境在短时间转变,瞬间爆发的新药研发造成过度竞争的局面是可以预见的。尽管如此,生物技术公司与资本也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积极的拥抱创新。新型抗体药物如ADC、双抗很快成为竞争焦点,越来越多的差异化设计新药不断涌现。除了ADC、双抗/多抗等,细胞疗法(本文统计数据不涉及)、基因治疗等与国外的时间差越来越短。

ADC药物经历了一番波折,长久以来跨国药企始终对ADC较为冷淡,直到第一三共DS-8201、安斯泰来的 Enfortumab Vedotin、Immunomedics的Trop2 ADC陆续在难治性癌症取得突破,才彻底引爆了ADC药物的新一轮发展。国内ADC药物随着这股潮流再次大热,从此前的HER2单一靶点重复竞争,迅速过渡到新靶点如Trop2等的跟踪,以及对新技术的追求。一级市场上,普方生物、宜联生物等备受投资机构青睐。

双抗方面,国内申报的数量已经达到69个。信达生物的PD-1双抗为与礼来合作开发,PD-L1双抗则基于纳米抗体构建。百济神州并未自建双抗平台,CD3双抗等都来自安进,另从Zymeworks引进HER2双表位双抗和HER2双抗ADC。百利药业开发了PD-L1/4-1BB/CD3/TAA四抗平台,基于scFv串联构建。友芝友之前以非对称二聚体的Ybody技术为主,近来建立的第二个双抗技术CHECK-BODY,为同源二聚体技术,结构为F(ab)2-(Fv)2-Fc。普米斯双抗/多抗多基于纳米抗体构建,岸迈生物为串联Fab的FTI-Ig技术。从临床进展来看,康方生物AK104在多个适应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出优异数据,部分适应症中表现出优于PD-1+CTLA-4联合治疗的历史数据,且有更好的安全性。AK104有望成为PD-1之后肿瘤免疫治疗的新一代基石。
除双抗、ADC外,溶瘤病毒和基因治疗等新型药物形式也在快速涌现。国内申报了溶瘤病毒已经达到11款。基因治疗方面,纽福斯治疗眼病的NR082和信念医药的B型血友病基因疗法BBM-H901也已经申报临床。

总结
恒瑞医药大分子新药申报数量达到23个,远超其他一众公司,布局范围包括单抗、双抗、细胞因子、ADC等,多个靶点位于国内领先地位。传统药企除恒瑞外,齐鲁制药、石药集团的转型最为坚决,申报数量分别为12款和10款,布局范围同样覆盖了单抗、双抗和ADC药物。百济神州的核心特色是少而精,对标国际标准,如PD-1+TIGIT联合治疗头对头对比Keytruda,寄望于击败K药奠定市场地位。信达生物和康方生物申报数量分别为11款和10款,信达生物自研与引进并重,康方生物全部为自研产品。复宏汉霖、科伦博泰也是为传统药企(复星医药和科伦药业)布局大分子新药较为成功者,随着临床进展将进一步释放预期。
纵观中国新药研发格局,尽管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很大的过度竞争问题,但无论是差异化设计的尝试,还是国际化的努力,都体现了国内生物制药公司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随着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终将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达到新的高度。

关于汉康资本

汉康资本(原上海建信资本)是一家专注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业投资机构,公司将“赋能医药创新,守护人类健康”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追踪全球最新研究成果和新药研发趋势,围绕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针对肿瘤、自身免疫、抗病毒、代谢性疾病、精神神经等疾病领域重点布局,聚焦重大疾病和重大临床需求,开展深入研究,提前布局具有一流团队和技术平台的创业公司,提供专业的见解、经验和资源,推动其早日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