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个昆明都去看的艺术家,你们看展时究竟在想什么啊?

保持在场的 绝对昆明 2023-10-16



张晓刚?


这个名字那么熟悉,却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如果你是个对艺术一知半解的普通市民,在7月22日起拉开的朋友圈大战中,你想必发出过如上诘问。


当这位响亮的“国际一线艺术家”“阔别昆明40年”回乡办了首个个展,半个昆明,I mean,从艺术圈到网红圈到媒体圈到文玩圈到亲子圈到所有人的所有圈,都像是在进行着狂开全城趴体的大动作。



“48块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当最爱举着相机四处打卡的闺蜜向我发出热情邀约


——我却无情地拒绝了她。


“首先,我已经二刷过了。其次,你的情报不完全严谨:全网最低价分明是38块钱。



“啊?Ok fine. 所以,你们看张晓刚的展览的时候,到底都在想什么啊?”



1.保洁阿姨在想...

作为公园1903(是的,我不习惯说park)的保洁,看昆明当代美术馆(是的,CGK三个字母翻来覆去总记错)人山人海看得不少。但是打从我来上班以来,开幕式那天的阵仗真是第一次见。


感觉半个昆明的人都来了。



台上发言的都是艺坛大腕儿,我一概不认识,不过不妨碍我记住了这次展览艺术家的名字。


张晓刚。之前也不认识这个人,这个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得就像隔壁村里老王家的某个远房侄子的名字一般。


但是听说他很厉害。最贵的一幅画卖到了9800多万港元,么么三三,简直是不敢想的天价。



下工后我就去看了展览。


一进展厅,就看到了熟悉的绿墙。那是我们年轻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会涂的墙裙,有人叫部队绿,有人叫邮政绿。总之吧,绿墙已经是一个年代的记忆了……



哎哟,展厅够大的,上下两层楼也保洁得干净光亮。第一层是张晓刚的油画,第二层还是张晓刚的油画。


眼花缭乱的,他真的好能画。



但是有一个系列我似乎在哪里见过,那是一家三口,好像叫《大家庭》。


女的齐耳短发,男的平头,知青的衣服……就连眼神都是我们那个年代家庭照的那种,有点麻木、空洞还有点回避的感觉。



我猜这个艺术家也是有过岁月阅历的吧?观察得也很到位。我不晓得这个是不是他们说的现实主义。


第一次近距离看这么大还这么多的画,挺震撼的。




2.红薯博主在想...

昆明新展 | 张晓刚首次回乡大展 闭眼🐛


好看又好拍!年度重磅展览!昆明人不骗昆明人,宝子们给我冲!


📝《隐语之书》是张晓刚离乡四十年后首度在昆明的个展,展示了张晓刚在不同创作时期与文学意象关联相映的代表作品,尤其从未公开展示过的早期作品及他的日记、随笔、书信、草图等私人笔记(迹)。



🤳推荐打卡位:


▪️ 《我的母亲》绿墙系列就在入口处,光线柔和色调干净,非常好出片!



▫️ 《忘川》部分有神秘气息。而且空间挑高足够,利于构图,能拍修长。



▪️《在黑白之间》部分,听说馆方专门将这个空间涂刷成铅灰色,配合艺术家在住院期间生死幽灵系列的小稿,非常有“亡灵序曲”的神秘感!



▫️《大家庭》最为名气在外的作品,现场看非常震撼,必打卡!



📷展馆本身的建筑设计也很适合构图练习~

致敬昆明老建筑黄墙的主题色美哭我,可以说是昆明天花板级别的规模水平了,集美们快来看!



记得逛逛周边,我买了一本小本子很实用。


穿搭推荐素一点,复古的碎花裙也会很搭。



🎨 隐语之书 ENIGMATA

📍 昆明当代美术馆F8-9

🕘展期 2023.7.23-10.22

👩🏼‍💻展人 鞠白玉、许知远、聂荣庆


#昆明看展 #展览打卡 #昆明周末 #值得看的展览安利 #云南



3.十八线编辑在想...

参加了预展,策展人的导览非常翔实。“如何做一个好看的展不难,难的是做一个有气质的展”,聂荣庆馆长这样描述展览策划的背景。


气质如何体现?



9楼一句“写作乃是一种甜蜜的美妙报偿,但是报偿是什么呢?”将我深深击中。卡夫卡写给马克斯·布洛德的书信,串联了所有写作者的心脏。


文学性,这个展览的策展手段和进入方法,正是是这个展的特别之处。



现场可以难得地看到数量可观的信笺,以及其他张晓刚的书写痕迹。


作为出过书信集《失忆与记忆》的艺术家,他一直保持着写作和阅读的习惯。黑塞、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萨特……他阅读他们,洞悉他们,审视他们,贯彻他们,也映照他们。



而他本人的画作也深刻地体现了一种叙事结构。中国唐代文人王维有雅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当代的张晓刚也是如此。


书写是他表现在画面中的“第二图像”——他将文字直接书写在画面上;同时也用画面讲故事,呈现出一种成线成章的叙事性。


  “蜉蝣日记”系列
作品顺序颠倒,也不影响连环画般的叙事性


因此展览结构以文学概念谋篇布局,各展区也以文学世界的吉光片羽作为镜像,统摄着对应时段内张晓刚艺术创作的主线。

现场有几张艺术家云南相关的作品,有毕业作品,有圭山写生。


  草原组画:行走的藏女,
纸本油画,78x109.5cm,1981


他对故乡的记忆是碎片化的。对偶尔触碰、终成他者的故乡的记忆,是池子里的鱼;当他需要对往昔做出回应,他便从池子里摸出随机、异质化的鱼,再行拼贴组合,炖煮成汤。

这种拼组、调取的方法,我一度以为只会出现在文学世界。作为观者,我理解的张晓刚是位“蒙太奇大师”,他完美地显性了这种图像与文学的交织性的迷人之处。


  蜉蝣日记:2020年9月4日-阅读者2号,
纸上油画、纸张、杂志拼贴,79 x 101cm,2020

对了,当天有同仁提问许知远,他如何看待当下文学的式微、精神世界的坍缩。我等待着许知远给出与和马东对谈时一样的答案。

却没曾想到,他说,无疑旧有的文化秩序受到了冲击,但当下短平快这种高度视觉化的文化秩序的建立,是年轻人在建构着他们重新叙述和应对世界的方式。



哈哈哈,许老头你变圆滑了。



4.来昆游客在想...

我此前就知道张晓刚了,声誉满全球,拍卖创新高。但是这次来昆明消暑吃菌,才知道他算是半个云南人。


这次“给故乡做的汇报展”,必须来看。


  自画像,木板油画,45.8 x 34.8cm, 1983


他1958年出生在昆明,3岁去了成都,高中回来去晋宁插队,川美毕业后则在昆明过了4年嬉皮士一般的文青生活。出名后就大鹏远飞,鲜少回来。


昆明/云南对于他是什么?借这个展览我想来找找答案。


第一展间的第一幅作品,他就用在昆明首位师从学画的老师林聆的作品开篇,画的是60年代的近日西路。



展览末章则以《圭山寓言》作结。


张晓刚曾说“每一个艺术家是否应该在心灵深处寻找、保留一块像糯黑那样小小的圣地,以使我们身处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不致轻易地迷失呢?”


  圭山寓言,布面油画,
120 x 150 cm(私人收藏 ,昆明),2016

对过去的重访、在虚实之间、生死之间、公域私域之间抽离又游走,这个展览正如其名,像是博尔赫斯的记忆迷宫。

好神秘,好冷峻,好超现实,好好玩。


《在黑白之间游荡》系列的创作,缘起于他在昆明游荡的四年间,喝酒喝到胃出血进医院的所思所见。

我好奇始作俑者是什么酒?他本人解答:当年5毛一瓶的劣质假酒。


哪怕如此,80年代末的昆明对张晓刚和毛旭辉等同辈而言,“盘龙江即塞纳河”。

知识青年盛会,新兴思潮井喷,或许充满彷徨无解,却正是乐哉痛哉、情绪能量和创作力一并翻涌的尖峰时刻。


从南到北骑车15分钟走完的少年。把昆明当左岸的满脸蓄须的年轻艺术家。为了逼迫自己逃离故乡,在昆明不买房不恋爱的青年啊。


今天看到的只有城市在时代剧变中模糊不可辨的音容。




5.彩蛋:《隐语之书》上还有什么特别的、值得思考的?


你还能看到: 



展厅入口处有张晓刚亲笔手绘的展厅地图,有一处可爱的“笔误”



张晓刚为1988年在中国首度出版的《小王子》做的绘本草稿


来自昆明藏家出借的多件作品,昆明限定


给周春芽、毛旭辉等艺术家的手信及其他压箱底的私密手稿


今年3月刚于上海龙美术馆展出过的《蜉蝣日记》系列,关于疫情三年的集体记忆



试试看,你能找到戈雅和埃尔·格列柯吗?


ENIGMATA意思是?“谜”的复数形式,为什么不用ENIGMAS?


《大家庭》系列的小稿,可爱组上分



很多戴伊丽莎白圈的猫和狗


很多插头和电线


很多断臂


很多隐喻符号


很多疑似张晓刚本人的“自画像”


碰碰运气吧,可能会偶遇张晓刚亲自给你导览!




绘画,写作,讲述。实体的物件像是证人,一切都出于对遗忘的拒绝,对瞬间的抵抗。


我看展览的时候想的,大概也就如此了。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