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自信的生成逻辑与提升路径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意识形态自信是政党自信的关键标志,也是党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要具备的心理动力和精神特质。意识形态自信对于政党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确向前。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于理论认知、历史积淀、现实评判和实践推动,其生成发展有着清晰的发生学逻辑。新的时代形势对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聚焦生成根基、生成基础、生成环境和生成动力,进一步实现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化和辐射,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劲的意识形态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自信
【作者简介】廖鹏辉(1994—),男,江西瑞金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意识形态自信是国家、民族或政党等主体对自身意识形态的充分体认和自觉践行。一个政党要掌握政权,一个国家要实现永续发展,意识形态层面的高度自信是先决条件。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意识形态自信是理解中国共产党自信和成长的重要维度,是党百年发展的有力支撑。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这种深沉持久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是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自信的深刻阐释和全新注解。面对日趋复杂的时代形势,我们有必要追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自信何以需要、何以生成等“元问题”,并努力探寻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自信的着力点,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劲的意识形态动力。
一、何以需要: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自信的价值意蕴
心理学研究范畴上的自信,主要是指在自我评价上持有积极态度,这种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是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保证。“意识形态通过人的思想、价值观、精神状态等发生作用,引导和制约人、组织、社会的行为,能量非同小可,关系十分重大。”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自信表征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力量、实践效果和发展前景的深度体认,蕴含着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坚定的信仰信念,并且高度凝结着以“四个自信”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共识,不仅在政党建设和发展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通过融入执政党的政治角色,指导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健向前。
(一)意识形态自信体现思想定力,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屏障
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具备的自信,首先是信仰与信念的凝聚。在现代社会,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由信仰、信念凝结而成的自信力量蕴含着党应对世界变局的战略定力,能够确保党员队伍始终以清醒头脑面对问题,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
由于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和平演变”战略,始终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百年变局加速演变,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策略和强度都日益升级,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习近平强调,“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意识形态自信表征着坚定的信仰信念,是广大党员经受考验的精神支柱。对意识形态充满信心,能使广大党员增强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定力,从而在清醒坚定的状态下,对安全形势作出正确研判和评估。
党的意识形态自信以充分体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为前提,蕴含着高度的意识形态判断力,能够更加有力地抵御意识形态攻势。“西方现代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性的解构和挑战,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泛意识形态化’或‘去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原则立场和致思趋向。”这种理论攻势无疑具有迷惑性和杀伤力,它以理论解构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肢解,试图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科学性,进而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立论基础。受此影响,一些社会思潮主张在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领域否定和替代马克思主义。有些党员干部对此认识不清,甚至成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建立在理论认知和价值自觉之上的意识形态自信,既能矫治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症候,也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各种思潮的理论本质,是应对价值渗透和理论攻势的关键利器。
(二)意识形态自信彰显政党能力,是锻造领导核心的重要法宝
政党与意识形态存在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一个政党而言,意识形态作用发挥的好,就能起到‘立’、‘守’、‘建’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灵魂。意识形态自信是对立党之魂、强党之本的深入确证,能够强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政治底色,将意识形态的力量转化为健体固魄的强党力量。具体来说,它能够将意识形态“立”“守”“建”的功能转化为发展自我、维护自我和塑造自我的能力,推动党的生命力、影响力和领导力实现质化提升。
区别于盲目和自负,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是在客观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评判,这意味着意识形态主体进入了自知的境界,而且可以在意识形态自知的情况下,清楚地知道使命要求和现实不足之间的矛盾,坚持在实践中积极地发展和提升自身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具有的意识形态自信,既是意识形态层面的肯定态度,也是正视自我的自觉意识,能够催生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自我的能力。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既是政治宣言,也是时代任务,充分表明党对自我建设的把握更加全面自觉。意识形态自信也彰显了维护自我的能力。置身于风险社会,维护党的团结一致,提升党的领导力,是维护政治安全和执政地位的前提条件。意识形态自信能够切实发挥意识形态“守”的功能,强化党内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将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回归到规范性框架之内,实现党内的团结稳定。同时,意识形态不仅是精神层面的力量,而且是政党的精神标识,展示了政党形象和政治气质。“意识形态问题实质上就是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是其能否得到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的问题。”意识形态自信彰显着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哺育自信的过程,也是进行意识形态价值化的过程,推动着执政党的内在气质外化成可以被人民群众感知的外在形象,通过表达对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的坚定追求,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底色更加亮丽鲜明,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本质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
(三)意识形态自信蕴含政治意力,是坚定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柱
党的意识形态不仅关系到本身,更关乎当代中国的未来走向。因此,高度的意识形态自信必然内蕴着国家发展层面的意志力,表达了对道路选择的自我评价,既标示出道路的正确性,也昭示了道路目标及目标的可及性,支撑着党和人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走自己的路,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得出的结论,意识形态自信是对这一历史结论的深度确信。意识形态自信蕴含着对道路正确性、优越性的充分肯定,表达了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决心,能在道路实践中矫治错误心理,增强走自己的路的意志和骨气。一是可以矫正道路选择的自卑心理。道路选择的自卑感是在西方现代化叙事逻辑影响下出现的自我压抑的情绪体验,超过临界值的自卑情绪会使主体产生认知偏差,沉溺于对西方发展模式的迷恋,否认中国道路的优越性,从而失去了发展的勇气和信心。意识形态自信是对西方中心论的否定和破除,有利于消除自我压抑的负面情绪,帮助人们客观看待西方发展的成就和缺陷,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意义。二是能够消除道路选择的质疑心理。“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是对中国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内在规定的确证,引导人们理性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合理性和独特优势,有力消解举棋不定的错误倾向。
意识形态自信不仅体现在知识体系和价值信仰层面,更包含着进行时的实践意蕴,宣示了党坚持改革发展的意志。“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两条道路、两种制度并存将是长期现象,意识形态自信体现了党对这一现象的科学把握,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在阐明社会历史发展未来指向的同时清醒认识到道路的曲折漫长,从而将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点落到改革发展上,既拒斥了迷惘迟疑的心态,又有利于摒除浮躁与焦虑的情绪,推动着改革事业的稳步向前。
(四)意识形态自信积蓄发展动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心理层面的精神力量,借助一定主体,也能作用于实践之中,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在意识形态自信的观照下,可以从多个维度积蓄起实现复兴伟业的发展力量。首先,意识形态自信是强化领导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都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自身坚强有力,什么时候党和人民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党的意识形态自信能够强化意识形态的整合、引导和激励等功能。从宏观来看,意识形态自信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整合力量,能够切实发挥思想“黏合剂”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党内的认同感,进一步发挥执政党的领导力量。从微观层面来看,意识形态自信作为更积极的动员力量,能够以党性标尺优化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激发广大党员为政治目标而努力的斗志,使其从被动消极的状态转化为主动积极的姿态,从而壮大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
意识形态是政党的鲜明旗帜,是寻求社会认同和支持的精神武器。“利用意识形态的力量,政党可以造就一种文化氛围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某种统一的体系之中。”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灵魂。因而,党的意识形态自信不仅是全党意志的升华,同时也表达和凝结着“四个自信”,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中,理所应当能够进一步巩固全社会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弥合认识分歧、聚合社会共识,将社会认同转化为蓬勃而生的力量、开拓奋进的动力。
自我认同是达成他者认同的逻辑前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其根、本、魂拥有足够的自信,才能在国际社会安身立命,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各民族和世界的支持,意识形态自信具有增进国际认同的世界价值。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承载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坚定信念,清晰表达出中国发展具备正义性、正确性的叙事逻辑,向国际传递出中国发展的世界价值,有利于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偏误,使其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的突出贡献,对于获得全球认同具有深远意义。
二、何以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自信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展现出高度的意识形态自信。这种自我肯定的精神状态不是脱离现实、失去自知之明的自负心理,而是理论认知、历史积淀、现实评判和实践推动的结果,其生成发展呈现出清晰的发生学脉络。
(一)理论认知:对“科学的意识形态”之科学的深度认同
一种真实的意识形态自信必定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换言之,坚定的信念来源于理论上的认知,意识形态自信源自于对客观真理的深度认同,也只有建立在科学意识形态之上的自我认可的力量,才能是经久不衰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相区别和决裂,这是我们党具备意识形态自信的根本原因。
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真理特性,这种客观真理性集中体现在认知—解释、价值—信仰、目标—策略层面。能否准确反映并指导社会存在是检验意识形态科学性的根本标准。“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认知—解释系统是意识形态的认识论基础,科学意识形态之科学首先来源于认知—解释系统的批判力、解释力和供给力。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世界中揭开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神秘面纱,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了科学说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认识与解释世界提供了科学的哲学方法。同时,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更新内容,保证了理论的有效供给,显示出愈来愈强大的客观真理性。在价值—信仰层面,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较之于虚假的意识形态,有着更为坚实的道义支撑,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同时阐明,无产阶级只有通过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身。这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空洞和虚伪的价值信仰,在超越了抽象人权论的基础上,克服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偏狭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彰显的正义性和感召力,不仅在于价值—信仰层面富有明显的道义优势,而且在于具有彻底的实践精神,科学地指导着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在目标—策略层面,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的总趋势,将共产主义作为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理想图景,而实现目标的道路又具有现实性品格,将变革策略诉诸于阶级斗争,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实现人间正道,既指向未来,又扎根现实,在真实的社会运动中将共产主义由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存在。
(二)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自信因子的持续积淀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彰显了空前未有的意识形态自信,“要言之,其独特之处主要有四:内容上更具有全面性,主题上突出地体现‘两个大局性’,自信的强度上更具有超级性,自信的韧度上更具有持久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所具备的强大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沉淀的必然结果,是在历史接续中的发展和强化。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凝结和积累了意识形态的信心因子,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是这些自信因子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发展。
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意识形态自信因子持续积淀和增强的历史。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自我肯定因子是在与其他理论思潮的比较鉴别中初步产生的。“自20世纪初以来,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使得关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替代性构想成为可能。”中国共产党是在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在多种理论与道路的推陈比较之后,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接受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理论,而后经过认真研究和实践认识,逐渐悟出了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的重要性,最终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提供了起点。
理论创新为意识形态自信因子的生长提供了深厚底蕴和强大支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党的成长相伴而生,党在中国具体实践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保持了意识形态的内在活力,使党的意识形态自信因子不断增强。当然,意识形态自信不会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自发形成,而是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党和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伟大成就,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信心因子。“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在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在宏阔时空长河中标注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正是因为具备科学的、强大的意识形态灵魂,我们党才成功开创了中国道路,并且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使党的意识形态自信得以夯实。
(三)现实底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意识形态自信的形成,不是纯粹取决于主观上的内在感受性,自我的内在体验归根结底其内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如果自信的发生脱离了一定的客观条件,难免被贴上盲目自大的标签。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无疑有着牢固的事实基础,它的形成是基于对意识形态实践效果的客观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意识形态自信的最大底气。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增长度、人民群众满足度和制度优势显示度,是中国共产党达成意识形态自信新境界的必备启动要件。从经济发展的增长度来看,改革开放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砥砺奋进,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大局,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持续走深走实,实现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疫情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中国经济在压力测试下仍然交出了优异答卷,成为首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折射出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新时代经济建设的重大进展离不开意识形态的保驾护航,而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成为自信生成的物质前提。
再者,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自信决不能是自我夸诩,只有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这样的自信才能是理直气壮的。从人民群众的认同度来看,广大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戴为自信生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与日俱增,这是党之所以能够自信的最大资本。从制度优势的显示度看,制度优越性进一步彰显,为意识形态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制度资源。党在新时代强化了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执行力度,不断推动制度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并且向世界积极贡献了中国智慧,使“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获得世界认可。
(四)实践动力: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执政党内部来讲,意识形态自信的现实主体是全体党员,没有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可与信奉,也就没有整体强大的自信可言。意识形态需要依靠主体的自觉建构才能形成,推而论之,党的意识形态自信也需要一定的实践力量来维护和强化,从而保证自我肯定的精神状态能够持久延续。因此,习近平将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战略工程来谋划和推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强化了广大党员对意识形态的深度认同,为生成强大的意识形态自信提供了动力支持。
新时代以来,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使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坚持意识形态的自觉性有了显著提升,这些创新性思路主要有:一是以战略思维定位思想政治建设,为强化意识形态自信确立了必要基础。习近平强调,“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党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内意识形态建设极端重要性的澄明,加强了各级党组织对党内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使意识形态认同感不断增长,确保了意识形态自信的有力提升。二是坚持全局思维,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升思想政治建设实效,使意识形态生成的政治资源和组织基础更加丰厚。党内政治生态清明与否,关系到广大党员对意识形态的认可程度,关系到意识形态对党员的影响力。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在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建设全面推进能够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深厚的意识形态自信是党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成果,通过自我革命,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意识形态自信的认同基础更加稳固。三是以变革思维将思想政治建设落到实处。新时代,党内教育从集中性教育向常态化教育延伸,从领导干部向广大党员拓展,全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思路方法的创新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提升意识形态自信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何以强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自信的提升路径
任何事物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发展之中。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自信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果,而是呈现由弱至强、从低到高的深化过程,遵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发展逻辑。立足新征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激活意识形态系统中的活性成分,在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持续释放稳定因素,拒斥和克服各种紊乱因素,实现意识形态自信的存续和强化,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意识形态力量。
(一)筑牢生成根基:以理论创新激活意识形态系统的活性成分
意识形态自信离不开理论认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以其内在的真理特性磅礴于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自信生成的根本来源。因此,要在变动不居的时代潮流中保持对意识形态的高度自信,就必须保证科学真理的生命活力。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要强化意识形态层面的自信心,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认真审视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问题,从根本上强化意识形态生成的动力源。首先,应聚焦中国实际,持续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为意识形态自信的生成注入原动力。“认为撇开真理的内在的说服力而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媒介去传真理乃是一种严重有害的错误。”面对时代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持续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镜观察时代,高度认识和总结当代中国的鲜活实践,在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中不断进行理论的创新与创造,从而以强大的思想生命力促进意识形态自信的增强。
与此同时,坚持开放包容的思维,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意识形态。党的意识形态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系统,在交融交锋的文化背景下,要保持意识形态系统的内在活力,就必须勇于祛除意识形态系统中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因素,同时吸纳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从而实现自我的科学发展。意识形态自信含括着包容和整合其他意识形态的气度和能力,正是具备了直面现实和自我体认的勇气,党才能在不断提升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合理性的过程中增强其内涵的底蕴,使绝对的意识形态自信成为可能。
(二)夯实生成基础:把握以“中国之治”增进自信的制度逻辑
国家治理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意识形态指导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印证意识形态的科学程度。意识形态自信作为精神层面的存在,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支撑,而经济社会的发展绩效终归是由制度体系决定的。从现实性来看,中国制度引领“中国之治”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进一步增强了意识形态自信。因此,必须进一步把握国家治理效能增进意识形态自信的制度逻辑,通过彰显制度优势和优化国家治理效能,夯实意识形态自信生成的现实基石。
一方面,把准党的领导的制度关键,以坚强领导核心引领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巩固意识形态自信生成的组织基础、治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重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水平提升的内在统一性,是增强意识形态自信的关键点,既能在质量强党的过程中展示主心骨、领路人的执政形象,维护和提升党的威信,也可以通过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持续提升执政实效、彰显制度优势,在党心民心的巩固中强化意识形态自信。
另一方面,坚守人民至上的制度取向,在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中强化全党全社会对党执政的政治认同。从现实来看,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自信不仅是对科学真理的内在信服,更建立在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绩效之上。“一个政党合法性危机的起点是党员对本党的纲领和章程所确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动摇和转移,这是对执政党合法性提出的最严峻的挑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承担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使命。一旦怀揣初心使命的普通党员对党的性质、纲领和执政理念都产生了怀疑,也就意味着这个政党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执政合法性危机,意识形态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将经济发展增长度、人民群众满足度和制度优势显示度统一起来,以满足人民现实愿望和利益需求的方式践行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避免出现“意识形态漂浮”的现象,从而真正强化意识形态自信。
(三)优化生成环境:坚持正向引导与强化斗争精神的同频发力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既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氛围和环境之中,意识形态环境对主体发挥着构造和浸染作用。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环境能够塑造意识形态层面的自信心,反之,负面消极的意识形态环境则不利于个体良好心态的构建。因此,应着力为主体心态的构建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正向引导和思想斗争优化意识形态自信生成的环境域,不断用主流意识形态塑造个体心态和社会心态,使其内化和沉淀为主体的意义世界。
优化意识形态自信的生成环境,应充分发挥正面宣传的引导作用,以正确的思想舆论涵养精神家园,激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度认同。在媒介智能化和个体影响力凸显的当今社会,正向引导需要从工作理念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发力,实现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化和辐射。在工作理念上,应树立生活化的理念,不断增强优质内容、精品内容、正能量内容的有效供给,把握好时、度、效,在主旋律充沛的环境中促进意识形态自信的生成。在传播手段上,充分运用象征形式推动意识形态融入日常生活;借助算法逻辑,精准化、个性化地推送信息内容,塑造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使用体验,使其成为强化意识形态自信的有利资源。
开展积极的意识形态斗争是净化生成环境的必要手段。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是在推陈比较、批判斗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新征程上,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必然也包括要继续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积极健康的斗争。特别是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的情况,更应该掌握思想舆论斗争的主导权。不仅要增强主动,明确立场,理直气壮地批判异质、负面、有害的思想观点,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思潮的渗透和影响,同时也要提高斗争能力,科学研判意识形态形势的走向,把握斗争尺度,区分各类问题的性质,使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识形态自信在思想舆论斗争的正确开展中更加坚定。
(四)壮大生成动力:以制度机制和能力建设全面强化实践力量
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都需要一定的现实力量来维护和支撑,实现意识形态自信的存续和强化,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题中之义。为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抓住关捩之处,坚持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和能力的双向并进,进而提升党内自信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自信。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凸出“能力本位”,着力提高在理论武装、话语体系方面的能力,真正发挥出思想理论对于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基固本功能。在理论武装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强化意识形态自信的最新思想资源。立足新征程,必须从立场、思想和情感上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坚持不懈地通过理论武装巩固全党思想基础,培植全体党员的意识形态自信。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提高话语叙事能力,创新叙事体系、叙事方法和叙事策略,处理好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关系,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叙事中实现主流价值观念的深入人心。“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特别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历史的认识和解释,从来都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正当性、政治正当性和意识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历史叙事意义重大,能够从宏阔的时空记忆中激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凝聚成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提升意识形态自信的实践力量,既要依靠能力的内在支撑,也需要制度和机制来保障,使意识形态认同和自信的稳定性得到确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制度,这是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遵循。一方面,应聚焦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理想信念教育、文艺创作生产等重点内容,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打造多方参与、上下协同的工作格局,形成维护意识形态自信的持久力量。另一方面,着眼于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的设计、执行、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建立规范合理的评估体系,持续提升制度机制的科学化和常态化水平,从而实现意识形态自信的有效强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
温馨提示:
本期刊不会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投稿请认准以下官方渠道(其余皆为假冒,请勿上当)。
文章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1期
编辑部邮箱:
shzyyj@vip.163.com
编辑部网站:
http://socialismstudies.ccnu.edu.cn
投稿方式(均可):
1、纸质版邮寄,并备注联系方式
(建议使用顺丰、EMS、挂号信等方式)
至: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园区2号楼
2、《社会主义研究》官网投稿系统
编辑:徐丝斯 校对:王硕
“转载请注明来源,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