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蓓|1964年生于中国重庆,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谢蓓试图建构新的废墟图示,在人性欲望迷失、废墟痕迹模糊的社会语境下梳理着彼此对应关系的全新代码。现工作生活于重庆。(由谢蓓工作室供图)
自我与世界共处之的一瞬间,无法摆脱理性思维的辩解,而具象绘制的景观图像亦只是一种隐秘的幻境。在谢蓓锁定和勾勒的零星破碎的物象、目标形象里,隐喻的是艺术家对自然“景观”被人为修整调理过后呈现的蹩脚突兀的新景观样式;图像文本的交织和形象截取暗含着艺术家因工业化进程急剧变化对人类自然生态被淹没摧毁的深沉体悟;严重失衡的景观生态环境也是他对人类无休止开采自然欲念的映射哀悼和反思。
——惠书文
■ 谢蓓 --《废墟之外》展览现场
Beyond ruins · Exhibition Site
© 一甸艺术|An art space &Xie Bei’s studio
2019猎质·历史的个体症状 西安当代艺术展
艺术家个案研究之谢蓓个展《废墟之外》
.........................................................
Xie Bei|Another Attribution of Fate
--- 宿命的另一种归属 ---
谢蓓个展《废墟之外》, 策展人:惠书文 , 2019
© Xie Bei’s studio / Xi’an CuiZhenkuan Art Museum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景观”的自然碎片,二.废墟之外的划痕,三.宿命的归属,四.展览后记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1.Natural Fragments of Landscape,2.Traces beyond the ruins,3.Fate Attribution,4.Postscript of Exhibition
谢蓓 ·《废墟之外》个展现场一
Xie Bei’s studio,Beyond ruins,2019
©Xi’an CuiZhenkuan Art Museum
谢蓓 ·《废墟之外》个展现场二
Xie Bei’s studio,Beyond ruins,2019
©Xi’an CuiZhenkuan Art Museum
引言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绘画对于谢蓓来说,几乎是他的宿命。
绘画艺术无疑是艺术史中最为古老的艺术语言,媒介表达的方式以客观物象的“原型”的生命状态为基础特征,进而诠释个体异质面貌来表述思想语义和精神诉求。有机图像的捕捉与虚拟物象的物化,明晰了视觉动态影像的输出和界定。自然景观的描摹书写是谢蓓绘画中的主要形象之一,其中鲜有显现明确及特殊的指示性语言符号,甚至在画面中少有出现光鲜亮丽的色彩铺陈。显然,这是艺术家对时过境迁之物遗迹在记忆深处的回望念想。
©谢蓓,《黑石》,200x200x2cm,布面油彩,2018
Xie bei’s studio, Artwork ©Xie bei Studio.Photo: Xie bei
(一)
···· “景观”的自然碎片 ····
当我们放空个体杂念和私欲,置身于自然之境时,身体机能的反应、五官感知的视野将替代我们真实的“眼睛”观察所属世界,周围的一切景观和物象也会随着时光推移缓慢定格。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是构成自然景观的两个基本要素,诸如奥威尔式[1]的“景观即真实”,自然景观是现实条件下自然生发的最庞大最切实的景观,趋于动态和静止之间。谢蓓的作品既有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景观的图景启示性,又有人类直接影响或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人为景观(文化景观)的词汇注解,既定图像的原生态还原和再次解构则是他心之所属的“景观”的自然的刻度法则。他用碎片化的生活常态遮蔽或企图挑战宏大叙事的权力崩塌以此达到一种客观现实,我们身边的所有图像时刻都在裂解和分离,在变为原子尘埃前艺术家尽全力去把控它们原本的肢体结构及内在温度。谢蓓 · 工作室一角,2019
©Xie Bei’s studio,Photo: Xie bei
1839年,L.达盖尔[2]将摄景物放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影像,第一次记录了固定实景和动态图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碎片化的城市生活和自然景观在瞬间被提取为某一具体像素,新新技术控制的碎片化景观也正成为不断重构着像素式的蒙太奇[3]样板。如何将自然界中的“景观”碎片植入个体情感并进行合适拼接和重组正是谢蓓绘画表现的主要导向点及精神指向所在,他的绘画实践以现实主义为脉冲点,在绘画幅度和频率上运用实地场景或经个体变化的虚拟物象实施自由转换、解构挪移。©谢蓓,《黑石·B-170911》,230x160cm,布面油彩,2017
Xie bei’s studio, Artwork ©Xie bei Studio.Photo: Xie bei
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后工业社会文明的进程,在全新的自然与社会语境里,自然与个体的从属概念正在发生着平行交叉的系统重构,社会景观图景的模糊性拉大了自然与个体边界范围。谢蓓看待世界的视角正由实体的景观转向“抽象”的幻境,在城市进化演变的过程中,他的绘画语言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全息景观新城市景象的换新更迭,在人与景观、空间之间,正成为一种不具生命症候的假性的自然生命有机体。自我与世界共处之的一瞬间,无法摆脱理性思维的辩解,而具象绘制的景观图像亦只是一种隐秘的幻境。在谢蓓锁定和勾勒的零星破碎的物象、目标形象里,隐喻的是艺术家对自然“景观”被人为修整调理过后呈现的蹩脚突兀的新景观样式;图像文本的交织和形象截取暗含着艺术家因工业化进程急剧变化对人类自然生态被淹没摧毁的深沉体悟;严重失衡的景观生态环境也是他对人类无休止开采自然欲念的映射哀悼和反思。
©谢蓓,《观·山水》,200x300cm,布面油彩,2018
Xie bei’s studio, Artwork ©Xie bei Studio.Photo: Xie bei
(二)
···· 废墟之外的划痕 ····
戴维·玻姆[4]曾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具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在世界的各种现象中显现自身,叫“显展序”;而另一个世界是更基本的层次,它掩藏在深处,叫“隐卷序”。废墟本义特指建筑物、城市等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
在谢蓓近些年作品中,他真实面对主体环境已发生改变的周遭现象和生态变迁,面对画笔、一块画布时,毅然抛弃丢舍了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的情调意味,继而在画布上记录着他走过每一处“废墟”留下的废墟之外的痕迹。废墟之外,痕迹的跨度深浅在艺术家每一次走寻的过程中愈显深刻,并在画面编排上提供了有力佐证。正如法国作家保尔·艾吕雅[5](Eluard, Paul)在诗歌《废墟》中所述:语言首先离去了,随后是窗户四周的一切,只有死亡盘据,在寂静之上,幽暗之上。©谢蓓,《罪NO.8》,100x100cm,布面油彩,2018
Xie bei’s studio, Artwork ©Xie bei Studio.Photo: Xie bei
作品《巡游记》里,他客观描写了人与自然、山川、礁石之间的关联性。前景景观的废墟实态密布着自然性的天然图景,风平浪静的川河,礁石有意无意阻碍他们分流的方向,去之终点竟无处可寻。画面中的1/3处,一叶扁舟上的七个虚幻人物也并不在乎川河和礁石之间的位置距离,但艺术家设定的巡游路线似乎也并未在他们抵达目的地前去考量测探,而是自然而然的让他们划过。从这个层面上而言,谢蓓营造的画面氛围与老子的“道法自然”[6]哲学思想有着某种关系属性。他将自然界中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的“废墟”之态划定无序的界线,“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他绘画之前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他在这一过程中自身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谢蓓,《巡游记》,180x220cm,布面油彩,2010
Xie bei’s studio, Artwork ©Xie bei Studio.Photo: Xie bei将具象的废墟之境与绘画语言紧密结合是谢蓓绘画的另一特征。恣意粗粝的笔触无不尽其力甩、点、压、溅到画面中各自需求的局部位置,浑厚饱满的颜料一遍又遍地堆砌在画布上;反反复复的叠加覆盖于色彩起始底层中;隐秘诡异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争相沉浸于画面之中;有意无序的拼贴图片打乱否定着预设的关键部位。在作品《观·山水》1中,一只布满全身黑色羽毛的鹰傲然独立于枯木之上;尖锐的利爪死死地钉在上面;凝重犀利的眼神、扭动着脖颈低头垂视;周边散落的似是而非的不规则的黑色块与画面中的大面积白色互为对比,滴落滑淌的稀薄颜料自上而下倾泻。©谢蓓,《观·山水》1,150x200cm,布面油彩,2018
Xie bei’s studio, Artwork ©Xie bei Studio.Photo: Xie bei
另一件作品《观·山水》2中同样呈现着这般诡异气质,满目疮痍的粗壮的枯木坚韧地支撑着生机勃勃的树杆枝杈,并通向画面左右两极,在松树背后的石头映衬下更显磅礴力量。左侧一只长颈鹿从石头后方全力奔向前方的松树,经过几处泥潭过后,依稀可见苍穹悲凉的废墟残留的诗性之美。展览现场中,还有一组人物肖像(《肖像No.2》《肖像No.3》)甚是引人注目,两件作品的嘴部造型已荡然无存,充斥着画面的面孔仅剩下眼睛、鼻子、耳朵以及形状不太明晰的下颌骨。这些充满惊悚紧张的表情:怀疑惊愕、空洞忧虑的眼神,狭窄精细、夸张变形的鼻梁骨,隐匿于黑色背景中只剩下外轮廓的耳朵……昔日的废墟场景,残留的痕迹斑斑,仿若给这些生灵注入了某股欲跃出画面之外的精神力量。组画《罪》系列中(四件作品),我们方可发现谢蓓对于绘画本体语言“破坏毁灭”又有意重新组建的新的语法结构;鸟儿已不再是鸟,骷髅头依旧还是骷髅;英文清晰或不确定的书写更加强了画面语序的层次和丰富性,这在为我们看到废墟之外的痕迹前铺垫了更为全面消融的废墟原本的面貌雏形。
©谢蓓,《肖像NO.3》,95x75cm,布面油彩,2018
Xie Bei’s studio, Artwork ©Xie Bei Studio.Photo: Xie Be
(三)
···· 宿命的归属 ····
谢蓓不懈探索并试图建构新的废墟图示,跨越不同维度:时间和空间;在人性欲望迷失、废墟痕迹模糊的社会语境下梳理着彼此对应关系的全新代码。即,宿命的另一种质感归属——废墟,诗性痕迹的遗失与再生。他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游离而又飘隐着,与千变万化的人间百态保持着适当距离;在氤氲悠然的山川云气间,雾淡风清的密林河流间;往返穿梭行进,时远时近;每一件作品的呈现既平淡无奇却又神秘莫测。他与范宽、四僧的人生境遇虽有时代之隔,艺术之别,但他们的共性都是固执地描慕定格令他们感动迷恋的那一片“景”。不仅是一棵枯木的体态,一壁断崖的形象;还有一潺溪水和一只老鹰的声音……在他们的心中,这一片“景”,在宿命的归属瞬间时,正是他们内心世界希冀渴盼的一片神往之地。正如诺伯舒兹[7]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所言:“在罗马,阶梯并不是用来创造不同存在领域的距离;反而表达了地面本身的一种明晰性。伟大的罗马阶梯让我们更接近大地,增强我们对场所的归属感。”
©谢蓓,《罪NO.10》,100x100cm,布面油彩,2018
Xie bei’s studio, Artwork ©Xie bei Studio.Photo: Xie bei
(四)
···· 展览后记 ····
如果说《废墟之外》个展是谢蓓阶段性作品的一次小结的话,我更想表达的是,我们所耐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废墟,在我们被废墟吞噬前,一切的生态不平衡产生的后果终将由我们人类自己来承担和背负,而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间段也将慢慢被搁置……
Xie Bei’s studio,Beyond ruins,2019©Xi’an CuiZhenkuan Art Museum
Xie Bei’s studio,Beyond ruins,2019©Xi’an CuiZhenkuan Art Museum
Xie Bei’s studio,Beyond ruins,2019©Xi’an CuiZhenkuan Art Museum
注:
[1]奥威尔式,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
[2]L.达盖尔,1839年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3]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包括室内设计和艺术涂料领域。
[4]戴维·玻姆(David Joseph Bohm , 1917~1992)是饮誉当代的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
[5]保尔·艾吕雅(1895——1952年),法国当代杰出诗人。一生写诗和战斗,参加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反法西斯斗争。
[6]“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
[7]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挪威城市建筑学家。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 ■ ■ ■ ■ ■
关于2019猎质当代艺术展·西安站
艺术家个展文献研究梳理·公告
2019年6月22日上午10:30猎质·历史的个体症状 西安当代艺术展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盛大开幕(展期两个月:6.22-8.22),接下来每一期推文将由策展人惠书文对30位艺术家个展进行逐一分析梳理,为大家呈现从如何选择艺术家到展陈方式;以及个体思想表述等多维度全面透视艺术家个展的面貌和脉络。
本期推介艺术家·谢蓓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亮/陈清勇/陈蜀/董冰清/黄凌云/蒋佑胜/李浩/李勇/林惠兴/刘强/米小西/邱兴健/时永华/孙小川/王朝/王琳/王韦/王文聃/王旭/吴江涛/谢蓓/谢珍良/杨加勇/杨涛/曾臻/张丹/张海君/郑大弓/郑龙一海/朱峰
2019猎质 · 历史的个体症状——西安当代艺术展
开幕时间丨2019.06.22(星期六)/10:30 am
研讨时间丨2019.06.22 15:00 pm
展览时间丨2019.06.22—2019.08.22
展览地点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策 展 人 丨惠书文
出 品 人 丨崔迅
学术主持丨廖廖 沉默
特邀批评丨苏中秋
展览总监丨上官争奇 刘玲
主办单位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
协办单位丨上海惠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郑州彩虹盒子美术馆、 重庆目击者当代艺术空间、一甸艺术空间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蓝色文字🌈
杨加勇|解读自我的作品就像强奸自己一样
陈蜀|贰柒拾——符号里的生命表达
尼奥·劳赫|一幅画应该比它的作者更有智慧
弗朗西斯·培根|像蜗牛留下黏液一样,留下人类存在的痕迹
Louise Bourgeois|路易丝·布尔乔亚
张贯一|ZHANG GUANYI
艺术要么是剽窃,要么是革命
王音|WANG YIN
耿建翌|GENG JIANYI
毛焰|剩山图
惠书文:当代艺术中的“猎质”行动
© An Art Space
This article is published by exclusive AN-ART SPACE, the artist authorized to publish, without permission, please do not reprint.
AN ART SPACE
DIGITALl MEDIA OPERATION PLATFORM
Copyright © 2019 AN ART SPACE. All rights reserved.
/
Learn More About Art Information
▼
© AN ART SPACE
© 2019 AN ART SPACE | Design by Think Web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