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刊文|钟茂初: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团结》2024年第4期第012版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钟茂初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巩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成果的战略之举,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的制度保障。《决定》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南和路线图。
本文拟从“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视角,对《决定》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阐述笔者学习相关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先导
《决定》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习近平 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决定》之所以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核心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是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而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正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二是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中共二十大战略部署,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其根本路径;三是从抓住重点,突出战略性、全局性,凸显引领作用的角度来看,必然需要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谋划和推进改革,最为核心、最密切相关和最有效的路径必然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五是从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的角度来看,处于系统集成关键环节的改革,必然是经济体制改革。
总体而言,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就要以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来带动全盘;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随着改革触及更多利益矛盾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需要协同推进经济体制关联领域的改革,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决定》之所以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内容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几项核心内容,根本上是为了有效推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制度性解决,推进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这个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归结起来,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各种障碍,尤其是资源有效配置方面的障碍以及创新方面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笔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高速增长阶段是以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持续扩张以及资本等要素集约化利用,作为其主要的增长路径。然而,这一形态的生产力发展到中后期,要素扩张显著地受到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性的约束,经济增长因此受到紧约束。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也陷入了持续改进的瓶颈。在这一转型背景下,必须寻求替代要素扩张、要素集约化驱动的增长路径,也就是,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路径,以及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路径。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决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相关改革的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的效益与效率质的提升。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二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如,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弘扬企业家精神,在改革创新和公平竞争中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等。三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如,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等。四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促进新要素有效进入、低效要素有序退出。如,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完善企业退出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等。
综合而言,上述改革方向和改革内容,都是围绕“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来构建的。基本逻辑是,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和优势,又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要提高政府行为和政府服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有效性和质量。核心内容就是消除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各类资源要素畅通流动的种种制度性障碍,降低各种制度性的交易成本。着力方向是进一步增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决定》提出,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中,核心的改革任务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了具体领域的改革方向: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 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等。改革目标是: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此外,还提出了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领域——数字经济相关的改革方向,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归纳而言,上述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内容,都是围绕“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构建的。核心目标就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特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基本逻辑是,新发展阶段的经济持续增长,要依靠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又要通过新质生产力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当前阶段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着力方向是聚焦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五、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
《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相关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一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二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三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等。四是,深化科技开放合作,聚焦应对全球挑战开展联合研究,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科技规则制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等。
综合而言,上述支持全面创新方面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内容,都是围绕激发科技创新这个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不断涌现来构建的,基本逻辑是,新发展阶段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靠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培养要依靠教育。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相关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使科技创新领域的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并使之得到优化配置,促使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地涌现。
除了前述几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外,《决定》还针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方略和具体的改革内容。综合而言,这些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在宏观层面、城乡层面、对外经贸层面推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解决,激活相关经济活动主体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在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推动全局性和全过程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钟茂初,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编辑转载自:《团结》2024年第4期
作者:钟茂初
编辑:毛程达
校审:关立辉
民革天津市委会 长按关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