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张楠:故乡是回不去的愁,成长是勤思索的路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1-09-10

点击上方“中传新闻传播学部”订阅我!


刚刚过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黄河尕谣》举行国内首映

△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现场(^-^)


今年年初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黄河尕谣》举行世界首映

△你好,这里是荷兰鹿特丹。


《黄河尕谣》的导演是中国传媒大学

2011届广播电视编导毕业生张楠

从中传学子成长为独立导演新秀

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学部君第一时间专访张楠师兄!


△毕业七年,张楠师兄笑起来仍然像个腼腆的学生( ¨̮ )


《黄河尕谣》是邀请也是拒绝

中国西北方言中,“尕”读作gǎ,是日常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意指“小而可爱的、调皮的”。谈到“尕”字用意,张楠解释:“尕”地域指向很强,它与“小”意思相近,但还有调皮、可爱之意,又暗含“不循常规”。“尕”是出身西北的人指认家乡语言习惯的符号,也是让不熟悉西北的观众产生好奇的“扳机”。一个尕字,像半掩的门,是邀请也是拒绝。


△《黄河尕谣》海报


这是一部真诚的作品


纪录片的创作从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作者通过影像的丰富内涵同观众在心理层面展开互动,构建一个世界,传递某种信息,并以此将涉身其中的人各自的经验交织,完成多种体验。在张楠心中,一部好影片能够与人在特定人生阶段的问题产生紧密关联,并引起观众在故事之外的思考」,这样的沟通往往更有意义在鹿特丹和上海的影展上,观众除了表达对《黄河尕谣》的喜爱,也就影片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好奇与反馈。在所有沟通中,真诚都是最重要的。一部来自乡土的电影,跨越深远的文化隔阂,实现张楠所期待的“电影为媒的深刻遭遇”,这让投入五年时间与心血的他感到庆幸。

△《黄河尕谣》剧照


张楠来自西北小城庆阳,从小在甘肃西峰长大。来中传上学前,他的生活紧紧围绕故乡土地展开。毕业后他加入中央新影集团,成为一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在家乡拍摄一部影片,是他想了很久的一件事。张楠说,在西北许多地方,很多故事值得被讲述,很多变化和人类精神状态值得观察体会。工作几年,张楠积累了一定拍摄经验,拍摄时机几近成熟。一次偶然机会,张楠在网上看到张尕怂的表演视频:尕怂坐在田埂地头弹三弦,兴致勃勃而又索然疏离,这激起张楠对同乡青年民歌手的兴趣。他立即赶到兰州与尕怂见面,二人一拍即合,长达五年多的拍摄就此启动。

△在酒吧交错的灯光下,张尕怂在表演中得到释放


一部纪录片,跟随年轻民歌手往来中国的城市与乡间,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历程,感受和反映中国西部乡村多年的变化,为年轻一代人故乡情感的失落寻找注解。人在成长中,是遵循内心坚持下去,还是顺应环境作出改变?在这个难题面前,没人能轻易给出答案。


导演工作就像下围棋


张楠认为「一部纪录片无法反映一个人的生活全貌,也无法宣布它可以定义现实」。因此不如放弃“描摹事实”的安全姿态,寻求深入到细节背后不可测的感知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纪录片的拍摄就是渐进地、螺旋地到达“中心”的过程,“中心”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经历的理解变化。做纪录片导演像下围棋,落子前有千万种可能,但是随着事情发生,后面的可能性就相应缩减,同时又产生新可能性。每一步导演都要判断选择:棋为何而下?拍摄什么与不拍摄什么?通过导演的选择,最后呈现出真实生活后面意义变化的连续过程

△2013年9月,张楠跟拍张尕怂回家,尕怂告别爷爷奶奶


除了不断做出决定,导演还需处理与拍摄对象的关系。《黄河尕谣》讲述的是西北民歌手张尕怂和他的家庭、家乡的故事。在长达五年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张楠与张尕怂已经从最初的同乡、导演和拍摄对象,逐渐变成一种难以定义的关系。有几次张尕怂希望中断拍摄,张楠没有选择说服沟通,而是顺其自然。他觉得「影片的面貌事实上是摄影机前后所有关系的总和,因此拍摄只是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在尊重之上,对关系的感知、觉察和面对也是塑造影片的过程。张楠和张尕怂有过关系紧张之时,但如今他们又都释然了。

△五年多的拍摄,张楠(右)和张尕怂(左)逐渐从陌生变得熟悉

【尕怂版“笑到模糊”


在围棋中,“赢”的念头牢牢占据棋手的脑海,但在拍片子的过程中,张楠却觉得需要“放下自己”,否则会变得不能实事求是。张楠说,「影片在表达上总是很主观的,但是在这个过程里失去客观是危险的」在沟通中没有绝对的对错是非,只有双方的理解和“我愿意”


后期制作如大浪淘金


作为导演生涯的起点,第一部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资源和机会,往往是新人导演最大的困难。但对张楠来说,“自己对电影认识上的局限”是成片过程中最困扰他的问题。《黄河尕谣》有数百小时素材,是断断续续拍摄五年的成果。怎么取舍影片的主要故事线索,张楠花费一年多时间思考。随着影片项目在国内外多个影展、论坛提案融资成功,他和团队得到许多机构支持、前辈指点。其中有央视、国家地理频道等国际主流电视台的投入,也有CNEX制片机构、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美国圣丹斯电影学会纪录片支持项目、韩国政府文化部门发起的亚洲新导演计划等独立电影的平台支援。

△《黄河尕谣》核心制片团队!左起依次为:郑仪飞,张楠、张勇、邱予宸、李金澎


《黄河尕谣》的剪辑指导是剪辑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离巨星二十英尺》的北美剪辑师Douglas Blush,主要剪辑师是参与剪辑《归途列车》和《千锤百炼》两部金马奖纪录片的加拿大华裔女剪辑师凤兮。影片初剪版本超过150分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调整到鹿特丹电影节国际首映的108分钟,又调整到上海电影节国内首映的90分钟。两年打磨,让一直参与剪辑和后制的张楠瘦得脱了相。鹿特丹电影节开幕当天,制片张勇(我校2005级毕业生)奔赴荷兰做影展前期工作,而用来做DCP放映的终混文件还在北京录音棚。展映前两天,张楠才匆匆携片飞到鹿特丹。在飞机上他好好睡了一觉。

△2017年春节期间,制片人Sinae进行韩国短片版本剪辑


张楠说,「对于导演来说,做纪录片是“打开你的眼”的过程」。纪录片导演需要仔细观察、思考并反映真实生活,当在一部片子上下的功夫足够深,便可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相比,对生活与电影的理解深度是不断变化的,假如再有一次重新做《黄河尕谣》的机会,成片肯定与现在的版本有所不同,「这是纪录片制作中最有意思的地方」


学在中传,释放表达的天性


不错过任何创作机会


张楠年少时便对电影制作深为着迷,但其实在中传上学后,他才开始接受系统的视频摄制教育。兴趣使然,张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较快,一次次的作业训练使他的创作表达更具目的性。张楠经常帮班级活动做视频,为其他专业同学的作业出主意,在学校电视台拍摄、剪辑新闻短片,自己尝试策划、拍摄特定概念和主题的短片。在2007级广播电视编导班里,大家在拍作业时都喜欢与张楠同组,因为他常常有许多新点子。

△大学伊始,张楠(右一)和同学们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留念

【摄影师:张辰


大二暑假,张楠没有像往常那样回家。他参与凤凰卫视一档纪录片节目的制作,不厌其烦地从写稿剪片到改片录音,一个人在学校的机房里度过了整个暑假。片子制作完成,张楠收到节目组发放的三千元酬劳,心里特别开心。对当时的他来说,那是好大的一笔钱。这笔钱对想要创作的年轻人,无疑是莫大鼓励,激励张楠此后投身到更多创作实践中去。


我的作品只想触碰“高限”


同其他同学一样,张楠在学校里也要完成许多拍摄作业。当大部分同学为自己的片子能否符合老师的拍摄要求发愁时,他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作业短片进行真正的自我表达。张楠说,在拍摄上他对自己要求很高,他的作品只想触碰“高限”。DV专业课的老师张雅欣教授这样评价他:上学期间你把纪录片做不成的事都试了一遍!出于细节的苛求,他的作业通常比较长。课堂作业展示时,常常因为播放和讨论他的片子导致全班下课拖堂,后来他的作业就“系统默认”最后播放了。


 △摄像机就像“充电器”,今天又是活力满满的自己


大四时,身边的同学忙着写论文、找工作。张楠做完毕业作品,便到央视新闻评论部的一个纪录片剧组学习,一去就是八个月。张楠说,他回来后,发现大家工作几乎都有着落,自己却完全忘记怎么留京这件事。一次机缘,张楠去了中央新影集团(前身为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他们看他喜欢拍片,就要了他,张楠成为部门最年轻的导演。2013年,为了拍《黄河尕谣》,他走上独立导演之路。碰“高限”的想法一直延续到工作中。于他而言,拍纪录片不仅是要符合单位、频道或出品方的合格标准,更是探索如何做出值得“再看”的作品的过程


同乡校友到合作伙伴


2005级广播电视编导的本科生张勇是张楠的同乡,在还未上大学之前便已相识。来到中传之后,虽然张勇高他两个年级,但是他从未把张勇当成师兄,张勇也没有把他当成师弟,两个人一直是亲密的朋友关系。后来听说张楠要拍片子做导演,张勇便从上海文广离职加入到项目中,成为《黄河尕谣》的制片人。几年来,张楠主要负责片子的拍摄、制作,张勇负责外部资源联络和资金周转,二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对于这两个出身西北的年轻人,坚持这部黄河上的影片具有特殊的意义

△2018年鹿特丹电影节首映后张勇(左)、张楠(右)合影


之前参加国际电影节展,张楠和张勇一起出席活动时,由于姓氏相同,家乡相同,体态发型相似,经常被别人认做是兄弟。其实在性格上,二人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导演急而制片人缓,性格呈互补的状态。在学校时,他们经常就拍片创作讨论、切磋,也曾共同拍摄作业。离开学校,张楠和张勇仍保持联系,最终成为亲密搭档,将最初在学校里的想法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张勇(左)和张楠(右)参加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为影片做国际提案


张楠说,一位前辈曾经讲到做导演要牢记两点,一个是进取心,另一个是虚心。如果缺少进取心,就不能走得足够远;如果少了虚心,就容易被虚妄所蒙蔽“掉在坑里”。所以他说,今天看来,导演工作没有什么特别复杂和神秘的秘密,重要的是要“睁眼”,要“走心”

写在最后:为了拍摄《黄河尕谣》,张楠在张尕怂家里度过了四个春节。谈及家人,他心里难免愧疚。年初,张楠和张勇把亲友、同学邀请到当地大学礼堂,将刚剪辑完成的《黄河尕谣》放映给他们。父母和上年岁的长辈,都为张尕怂的故事动容。家人了解两兄弟这些年在忙碌的事情后,不禁替他们高兴。一路的创作离不开众人支持与认可,对张楠来说,这无比幸福。


△共同分担烦恼,分享硕果的家人是张楠精神上的依靠


说了这么多

《黄河尕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张楠师兄说影片已经取得“龙标”

计划在国内上映

学部君先为你奉上片花过过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688dlfufq&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关于张楠师兄的成长经历

或者《黄河尕谣》这部纪录片

你有怎样的感触?

咱们留言区见!


猜你喜欢


人物 | 从学霸到国际电影导演,「我从未真正离开中传」

人物丨徐玮超:唯影像是我的人生选择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张    楠蔡艺芃    

采编/刘    月                           美编/付晓雅   

主编/丰瑞   郑石                监制/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