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 电视学院48项硬核成果展示,实力够刚不怕盘!
首次组织举办,48项硬核成果展示
拍片、科研、做项目 样样在行
电视er们的实力有多刚
快与学部君一起感受大佬的skr~
1月9日,首届电视学院学生教学成果奖展示暨评审活动如期举办。从下午1点半到6点, 近5个小时的活动由电视学院副院长孙振虎主持。来自教务处、文科科研处、研究生院、校团委的相关负责老师以及电视学院全体教师也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腻害了!近5小时的“神仙打架“~
影像创作、论文特稿、学院及其他项目,共计48项成果展示,同学们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优秀!真滴刚!其中9项成果拔得头筹,分列各大项一等奖,真滴硬!快往下翻,都是一等奖“大神”们的干货宝典哟~
1. 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1个优秀学院项目激烈角逐
来瞧瞧有哪些当之无愧的“最强品牌”
最暖心的影音事业——
光明影院
“用声音传递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
以王佳敬、蔡雨、王海龙为代表的“光明使者”,从撰稿录音到混音剪辑,已制作完成30部无障碍电影,用声音的力量为视盲视障人群铺设了一条条“文化盲道”。
△冬日最温暖的声音,敬请期待!
目前,很多同学已搭上了春运的早班列车,
而光明影院团队还在制作104部电影的“追光路上”。
更多精彩内容,速戳👇
光明工程 | 请叫他们“追光者”!
最自信的累累“硕果”——
融媒体背景下的文化传播策略创新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新闻奖
“好记者讲好故事”
是我们学习锻炼、初露锋芒的平台!
△一册在手,方知新闻界最新佳作
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新媒体学生创新团队,2015年成立,与中国记协、国家广电总局等合作,不断探索新媒体在国家宣传领域的应用。新媒体展示手册,从设计整理到制作编排,可谓一气呵成。
曾林浩
2018级研
国际新闻学
我们团队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有时制作时视频链接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不断地试错和修复;有时制作模板出现了bug,我们就一起重新调整版面。一次次用心排版、反复琢磨的文字描述,得到了读者和合作单位认可,心中就会有满满的满足感。
这一系列的实践,让我们不但接触了最前沿的新媒体技术和观念,更拉近了我们与业界的距离。
最高大上的“风暴中心”——
舆情融媒体实验室项目
实时监测舆情,全网抓取数据,融媒深度共建。
△什么神仙地方?弥漫着高科技的强大气息
舆情中心融媒体实验室依托国家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研究中心,分为智慧融媒体联合实验室、中国广电融媒云,区域融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三大实践研究平台,是咱们学部技术风暴的中心地带。
孙书礼
2018级博
广播电视学
在学院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学生团队参与了智慧融媒体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掌握了实验室从硬件物理空间到软件安装适配等跨学科专业知识。
目前,该实验室已收录海量数据资源,包括境内外300套电视节目内容,涵盖2亿条电视咨询内容,云搜云剪等智能产品。
此外,实验室已接待国内外参访团队10次,也欢迎同学们积极利用起舆情中心实验室,投入到更多的学术科研中。
最强大的“中国声音”——
中国媒体优秀海外雇员短期访学项目
带领四家媒体的75位优秀海外雇员
赴五座城市领略全面而真实的中国
△陪伴是最美妙的“中国故事”
朝夕相处的28日中,学生团队参与翻译、摄像、摄影等多种活动,以热情周到的服务,陪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朋友感知中国的独特魅力。
蔡 雨
2017级研
国际新闻学
那些超级难忘的
在兰考固阳镇徐场民族乐器村,来自CGTN非洲分台的Robert被当地老百姓的古琴表演惊艳到几乎泪目!
今年,我们还组织海外雇员们体验“网购”,加入中国“双十一“的剁手军团!
那些我们学到的
锻炼了记者业务能力和新闻敏感度,新闻专业能力蹭蹭蹭提升!认识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打造出中传特色的外宣产品!
最专业的“新闻中心”——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官微
上线仅短短一年,就已有粉丝超15000人。
多篇原创文章被人民日报、央视网、凤凰网等媒体转发。一年里,立足“权威、专业、学术、引领”八字定位的官微,实现了教学创新、实践平台创新、融合机制创新。
△官微,你值得拥有!
作为最专业的新闻中心
未来,官微将继续砥砺前行!
学院项目点评 · 陈欣钢老师
上下滑动哦👇
平台
我们要为同学提供怎么样的作品创作的平台?可以看到优秀的作品背后都有很强大的教师团队、指导老师团队和学院支持,比如主流媒体的项目、国家课题和国家奖项目、国际传播项目,让同学有机会参与到书写和记录社会历史的实践中。
跨界
在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怎样再去理解视频产品?人民日报提出“万物皆媒”的概念,作为最传统的媒体开始用其他形式,比如在三里屯做的快闪、军装照,通过矩阵进行传播。从这个方面看,21个作品从数量以及类型上说,和跨界的万物皆媒的组合,很好的契合了主流状态。
期待
好作品做出来之后要怎么办?希望作品在成为成品之后需要在创作的时候,打通从前期到后期,从作品设置到最终推广之间的关系。
2. 影像魅力
在15项影像作品中,两项获得一等奖,
大家肯定久闻大名了!
最励志微电影——
We Go Up
这部作品都火遍大江南北了!
有多火呢——
1天内登热搜榜第一
在抖⾳获得1300万点击量、60万的点赞量
多家媒体转载报道
△只能源于我们,全都源于青春
更多精彩内容,速戳👇
最温情纪实短片——
昆曲 把青春抛得远
如何在古稀之年活出青春?
她又是如何通过昆曲找寻自我、实现梦想?
怎样的温情故事能够打动国家广电总局而被推选为
“年度优秀大学生纪实短片”?
更多精彩内容,速戳👇
影像作品点评 · 张雅欣老师
上下滑动哦👇
看了同学的作品之后有这样几点感受:
蓬勃的青春气息
《地铁物语》、We Go Up、《郭德刚:我与衡水中学》这些片子只能出自你们的手,而且是出自你们的直接感受,才会有这样的选题和目光。
创造力
比如We Go Up绝对是有感而发,所以它有这样一种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绝不是偶然。
敏锐的捕捉能力
所有的作品选题非常丰富,而且题材的覆盖面也很广,既有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感受,同时也有自己作为电视学院新闻传播方向的同学对于社会现实的责任感和担当感。我觉得在你们这样一个年龄能有这样的担当,并且愿意拿出自己的肩膀来扛起社会当下的责任,令人印象深刻。
社会影响力
在这些片子里有很多作品已经获奖了,有很多作品不仅仅在校园网,还在一些公开传播平台上得到了极大的传播,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力,这和同学们的专业能力是相关的,比如编导摄的能力,能够考虑在片子中戏剧的张力,比如敢于在片子里表明自己的态度,甚至没想到同学们有这么强的表演天赋。
希望大家再注意几点
准确性
当拿到选题的时候,在挖掘选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的度以及把握的准确性,这样一个社会现象是不是真的和你得出来的结论呈现正相关性。所以我们需要更大的视野、更深的社会洞察力。
鲜活性
有个别作品的画面表述方式过于传统。我也希望能够在90后甚至00后以后的作品里面能够更多的感受到时代的鲜活性,尽量避免口号式的宏大的表述方式。
同期声
同期声的处理不如在后期制作的声音上处理的精准,特别是在纪实类的作品,在接下来的节目制作中,比如拍新闻、纪录片的时候,对声音的处理还需要再磨练、提高。
时间分配
在表述呈现作品和表达作品的主题意义价值以及创作过程的事情的时候,把握时间的分配百分比,尽量把自己的作品最大程度的给所有的观众有最好的呈现。
3. 严谨治学
科研是研究生主要做的
一等奖却是本科生拿的
惊不惊喜 意不意外
最国际论文——
中国大陆弱势群体影视呈现与受众分析
“不抛下任何一个人”
如何推动公众对弱势群体的认知
他们用研究发出自己的声音
△写论文 我们是专业的(左右滑动哦)
研究小组将研究对象对准了中国弱势群体中的性少数群体,通过数据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分析观众对弱势群体及其影视形象的认识和态度。
胡振超同学跟学部君分享了有趣的研究结论:
胡振超
2016级
广播电视学
影视剧中的性少数群体形象在北京市大学生的观影感受中是偏向正面的,其负面行为的成因往往被归结到人,而不是性取向。影视剧中的性少数群体形象对于观影者是有影响的,对于同一性少数形象,性少数群体内部不管是在以往印象上还是观看全新影片,对于性少数形象的认知都有较高的统计学上的同质化倾向;其基础影响模式为“观影者通过现实生活中相类似或相反的人(不一定是性少数)来对影视剧中的性少数形象进行理解。
不得不提的是,这是一篇优秀的英语论文。该论文参加了第四届国际大学生学术研讨会并获“优秀联合国提案”,同时在亚洲本科生学术研讨会展示量化阶段研究成果并在会上发表,获第五届媒体与大众传播研讨会优秀论文,将于今年5月参加第69届国际传播学会(ICA)年会主会。
对于参投国际会议,胡振超同学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一是本科生要敢去做学术,而且要充分利用个人的、身边的资源,比如专业课的老师,身边群体、身边人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等等。二是有的放矢、有目的性地参加会议,不要最后变成旅游了哈哈。
论文点评 · 崔林老师
上下滑动哦👇
从呈现出来的几个作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特点,我说三个关键词:
01 敏锐
在论文选题上能够聚焦于具体问题展开探讨,选题范围比较宽泛,而且研究对象多元,涉及到主流媒体的、弱势群体的,有现实热点也有历史问题。
02 专业
研究方法上,量化和质化的结合特别多,而且在量化上显示出非常熟悉、专业的操作。文本分析效果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等,运用的都很纯熟。同时历史的脉络的梳理,现象或者热点的理论关照,都有很多亮点。
03 功底
在理论应用上,几项成果都能够用一个或者是几个相关的理论对问题进行研究框架、逻辑层次等的搭建,展现出来一定的理论素养,也表现出来比较好的思辨能力。
还有几个需要加强的地方,也说三个关键词:
01 悟性
在选题上还要进一步的提升学术研究的悟性或者说敏感,要研究的可能更加具体,切口要更小,尤其是观点提炼要更加的明确。
02 数据
在研究方法上要更加注重数据的使用,尤其是对传播效果的研究,要尽快的从抽样这种方式进入到全样本的状态。同时在资料积累、文献掌握这些方面也需要加强。
03 突破
在理论层面,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式是用西方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理论,来解释现在非常活跃的中国的现实问题。理论的适用性、局限性一定要特别谨慎,也提醒我们一些现实问题已经很大程度上溢出了传统西方理论的框架和边界,所以我们有很多机会对传统理论进行校正、突破甚至进行创新。
最前沿特稿——
数据标注: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
先于国内外媒体进行报道是什么体验?
如何用文字书写社会前沿?
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文关怀?
△实地采访是写出好作品的重要基础
在人工智能产业崛起之时,人工智能背后的底层人工却鲜有关注。这支仅仅大二的年轻小队伍眼光极具前瞻性,将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底层基础,通过对科技公司底层员工、中层经理、业内人士等的采访,展现了中国10万余数据标注行业员工的生存现状。
△扫码 欣赏特稿哟
通过实际采访研究,叶锦仪同学对这一行业有了较深的认识:
叶锦仪
2017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
这个行业和我们想象的“人工智能的富士康”还不一样,不一样之处在于:不像集中化工厂,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比较分散,主要在二三线城市的中小公司;不像富士康这样成熟,产业还在初期,有很多监管不到的灰色地带;产业分层明显,主要按公司大小和地域,有产业上中下游之分;最重要的是,前景不明,业内人士有的说这个产业会消失,有的说不会,理由都非常充分。和富士康一样的地方在于:都是在产业金字塔的底层。
特稿点评 · 杨凤娇老师
上下滑动哦👇
选题的开创性、前沿性
我们同学的触角和眼界,其实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关注到社会发展的前沿,可以说是在拨动着时代的脉搏。比如说写数字标注的,他们写完之后很快有媒体就跟进了。我们同学关注高智能产业后面底层工人,包括他们所处的生态链,他们的价值、处境,未来的命运,做的思考是比较深的。
特稿的深度
不管是写人还是写问题,都是在做深层次的揭示,或是多维度的呈现。采写的深度不是说仅仅是体现在写,而是建立在比较扎实艰苦的调研基础之上的。除了文献收集,还有实际走访、亲身体验,这是我们需要传达的专业风范和态度。
特稿的文本之美
作为一个优质的长文,其实文本之美对特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特稿作者的人文意识
因为我们在写特稿时都是在写故事,是在通过故事来展示时代,承载、诠释社会问题。但是反过来我们通过人物来写故事何尝不是在关注社会问题背后的个人命运呢?我们其实是在关注社会发展中人的价值的实现,关注社会问题背后人的处境、将来的命运何去何从。作为记者或者深度报道的从业者,它是我们要有的素质。我们讲的采访也好,写作也好,支撑我们前行的应该是有人文意识。一些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是浓厚的人文情怀。
如此丰富的成果不仅证明了同学们才华横溢,作品中所传递的社会主流价值也体现着同学们对当代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电视人!
2018电视学院学生教学成果展示暨评审活动
结果公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刻查看!
本次成果展示活动圆满结束
没参加的同学也不要 🍋哦
我们相约下个学期!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马风驰 卢肖依 李超鹏 赵 鹏 胡振超
叶锦仪 蔡 雨 曾林浩 孙书礼 王海龙
刘日亮
采编/胡 芳 姚利明
美编/李玉璞 邵暨阳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