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研究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阅读和消费的浅层、碎片的趋势日渐明显,传统新闻报道的重头兵深度报道也面临着式微的态势。从社会和媒介发展的长远角度而言,我们也需要理性地审视内容信息深度的创新与拓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媒介发展史的视角,梳理深度报道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聚焦当下媒体融合转型中深度报道创新的方法与路径,辨析深度理性分析与浅表感官阅读的关系,警示内容生产的长远考虑,为融媒体背景下的内容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深度报道、媒体融合、交互、可视化
01
深度报道的历史体察
“深度报道”的媒介演变逻辑
根据传统媒体的界定指向,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是一种对新闻事实进行跨越时空、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综合反映。深度报道体现的是一种报道方式和报道理念,而非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裁,从操作角度可理解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揭示明日之意义”,其报道类型以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为主。
深度报道这一概念,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新闻界,于8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在报纸上开始崭露头角。在电子媒介日益崛起的背景下,深度报道曾一度被视为纸媒独有的报道形式,是纸媒为增强与电视抗衡的竞争力而另辟蹊径的产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将影像叙事手法与新闻事实挖掘融为一体,成功化解了对于电视“魔盒”的信任危机,并引发了一场电视时代的收视热潮。
△《焦点访谈》
时代变迁,技术迭代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移动化和碎片化成为媒体传播和人们消费信息的主流。笔者认为,从媒介历史观的角度体察,当下的深度报道只是处于一个阶段性的式微,是媒体传播迭代发展之初的规律。随着网络媒体与深度报道的不断磨合,新的媒体平台、新的技术手段都将成为深度报道进阶升级的有效途径。在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将以全新的面貌“王者归来”。
"碎片”与“深度”的对立统一
“碎片化”一词出自英文fragmentation,原意指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块状。在新闻传播领域,碎片化既体现为缺乏整合的网络信息碎片化,又表现为个性需求增强之下的受众碎片化。笔者认为,在融媒体交互可视化的深度报道中,存在着“碎片”与“深度”的对立统一、“分”与“合”的辩证统一,不同介质信息的“分”,更便于深度内容的多元、多样态的“合”。
△网络信息碎片化
1.碎片化重新定义了新闻真实,在“无影灯效应”之下,碎片化信息成为调查真相的一种途径。
2.碎片化贯穿于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的传播过程之中。碎片化体现了一种旨在分享与赋权的新型传播观,用户可通过评论、分享等方式表达对新闻产品的意见与感想,打破了以往的信息传受关系,用户的自主性极大提升。
3.基于新兴融合技术和大数据抓取分析技术,深度报道可以把网络上原本支离破碎的海量碎片信息按照逻辑整合起来,完成相关事实的组合,由点及面,实现深度与广度的有机结合。
4.从生产的角度而言,过去单纯依靠专业记者对信息进行调查、挖掘和逻辑梳理,某种程度上演变为深度报道记者与用户(专业余者Pro-Ams)之间的信息共建。
5.对于不同形式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将碎片融合成一个整体,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表达方式。
深度报道的意义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深度报道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清朝末期发端的“文人论政”,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启蒙和导航、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监督和求解,进而到改革开放的深水期、攻坚期,深度报道必定承担着廓清历史脉络、确定历史方位、还原事实真相、阐明未来方向和意义的桥头兵。
从社会发展而言,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教育、环境、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一直是新闻舆论场上的热点话题。也正因如此,深度报道的意义尤其凸显。
就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后真相时代”的大众对于真实可靠的新闻事实、独立深刻的分析评论充满渴求。在当今的网络媒介环境中,厘清事实方向、丰富背景信息、深度挖掘前因后果、整合碎片信息的深度报道显得尤为可贵,大力发展基于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是重建网络媒介伦理秩序的有效途径。
△“后真相”时代
从媒体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当网络媒体争先恐后地在新闻信息“速度”的“红海”中拼杀时,新闻信息“深度”的报道无疑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蓝海”市场。技术赋能下的信息精确、内容深度与体验的丰富性构成深度报道创新的发力点。
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是媒介进化的结果,更是社会环境、用户需求、媒体竞争这三重时代需求下的必然产物。
02
深度报道融合创新的着眼点
信息流平台化趋势
本文所指的“平台化”脱身于“平台型媒体”(Platisher)这一概念,杰罗姆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认为平台型媒体是“同时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和面向受众的平台所特有的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
在“平台型媒体”的发展中,“新型信息节点及节点集群”的构建与维系被视为重点。换言之,平台整合信息的能力被看重。在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的呈现上,平台能够突破内容介质,为“融合产品”提供多元介质的载体。
不仅如此,开放共享的平台不仅能够汇聚不同时空、不同形式的内容,还在关注某一深度报道主题的用户之间建立了联系。平台还为深度报道在同一类目、合集、主题下的即时更新与长期扩充提供了便利。最后,互联网平台的超链接让深度报道的信息得以延伸。
总之,“平台”在整合性、集成性、动态性和开放性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深度报道丰富、开放的有效载体,也让融合产品的更新、延伸和跨平台联系成为可能。
信息的深度挖掘
深度报道的核心是“深度”,如何对深度进行挖掘,决定了报道的质量。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曾提出,新闻有两种模式:故事与信息。以往的深度报道多从故事内容入手,进行深刻性的挖掘;现今的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在注重故事深度的基础上,也在信息呈现形式和内容的整合方面探索出了越来越多的深度挖掘新方向。
1.加强信息与用户个体的关联
观察现今的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其最突出的创新是信息的在地化和服务性,通过开放记者获取的原始数据和材料,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和贴身订制的信息流。英国信息设计师和策展人德鲁.汉迈特将数据和地理位置结合的呈现方式视为“新的交流方式”。这一开发颇具启发意义,在我国的各个地方媒体的转型中,如何从过去跑冒滴漏、鸡毛蒜皮的民声新闻转型成用户可以依赖和使用的信息数据,这样的深度信息交互无疑将会成为一个突破点。
从另一方面来说,翔实的数据和在地化信息也让每个用户有机会从身边开始调查,成为信息的解读者、分析者进而成为一个公民记者。
2.简洁高效的引导
达芬奇说,复杂的极致就是简洁。深度并不意味繁复,信息内容和思想上的深度,恰恰需要高度的简洁和明确的指向。借助于新媒体可视化技术的呈现,深度报道需要有简洁、形象的指向。
长时广域在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中已不再以繁复呈现为代价。当“融媒体交互可视化”使深度报道脱离了对绝对的文字长度、图片数量、视频时长等依赖时,海量信息与简洁不再对立,用户可以在非线性叙事中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效率大大提升了。
3.互动构建
在技术变革下,交互式的出现赋予了用户在获取信息时的自主选择权,满足了用户与新闻产品进行实时互动的需求,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的友好性。
借助于互动技术,深度报道可以在报道者与用户之间的圈层构建,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并通过即时发布与直播的形式向用户即时呈现。在社交网络中发起话题,赋予用户表达权,既充实了深度报道的内容,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与参与度。
4.多元数据可视化
在数据等信息的处理方面,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有更多手段进行多样化诠释。以《意大利共和报》融媒体产品《“罗马王子”弗朗西斯科.托蒂》为例,在这个产品中,数据处理不再是一套数据、一次加工、一次呈现,而是一套数据、交叉使用、多样呈现。
△《意大利共和报》融媒体产品《“罗马王子”弗朗西斯科.托蒂》
5.沉浸性体验
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的另一个趋势是极力确保用户在浏览作品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沉浸其中,从而深入主题,了解真相。
一方面,由于交互性和富信息,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将着力点放到为用户模拟真实的世界,让其换位选择与思考。另一方面,叙事视角的丰富性则为用户构建了一个多元立体的沉浸世界。
即使没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加持,沉浸性依然可以通过报道视角的多元和个人化得以实现,用户转变单一的客体地位,成为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的推进者与选择者,在虚拟的平台世界中亲临现场,亲身参与,更深刻地体会深度报道中人物的命运与抉择。
03
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发展趋向探析
结合对案例内容和背景的梳理,笔者从生产、叙事、呈现三方面的发展趋势出发,对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的发展进行分析。
生产模式
报道比较突出的转型是内容生产模式的创新,具体表现在出生产机制和合作方式的演变。
1. 垂直化合作生产
与传统的纵向生产模式不同,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多采用了垂直化一贯到底,多方横向合作的生产模式。以《雪崩》为例,其团队中,记者、多媒体制作人员和发布技术人员三方从一开始就融合协作。这种生产模式,克服了传统生产模式在制作思路上的不连续性,也将不同工种分段参与可能出现的问题消弭于前期充分的沟通中。
2.众包化
深度不再由传统单一的专业者来定义,深度转型为用户的群策群力的集合。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用户生产内容(UGC)成为了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的内容生产模式呈现出了一种众包化趋势。将众包模式应用于公开进行的调查性报道之中,既可以增加报道的关注度,也同时极大地节约了新闻生产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在突发性事件的深度报道中,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照片、视频等新闻线索能够第一时间为新闻报道提供材料,众包模式带来了新闻时效性的提升。
叙事模式——非线性和线性逻辑并重
本部分所探讨的叙事模式,并非传统意义上深度报道的叙事模式,而是深度报道在媒介融合时代如何利用多元技术搭建结构。
叙事较为规整的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一般会保留传统的简介或回顾部分,在此基础上展开若干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作为中间部分,而在总结部分给出的结论,多为开放性的,如互动视频、游戏或数据库。同时,开放性的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则较为自由,不拘泥于逻辑的完整性。
由此,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的叙事,通过非线性逻辑与线性逻辑相结合,实现了多样化表达。
呈现模式
1.报道产品化
单条的新闻报道、单一的题材形式向融合化的新闻产品发展,记者的功用也从单纯的讲好故事、封闭性的呈现状态,转型为对整个新闻产品乃至新闻产品线的维护,产品中各种介质形式的融合呈现、用户的互动设计管理、留言评论反馈无不体现出新闻产品的整合性和立体性。
2.产品风格化
新闻产品所呈现出的视觉风格,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主观视觉感受。根据深度报道的主题,进行恰如其分的原创设计,能够提升新闻作品的风格化,更好地突出主题,成为作品在视觉呈现上的点睛之笔。这也是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深度报道多元融合的丰富视听元素所决定的。
3.布局——可视化为核心
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适应于当前社会审美趋向,体现出影像和图片可视化为核心布局信息的特点。总体而言,在平台中的呈现方式较为简洁,大致可分为卡片式、瀑布式和图文分栏式,三种方式都体现出可视化为基础的体验友好性。
卡片式即以规整的扁平四边形分割不同的图文内容,典型案例是《肤色背后》;
△肤色背后
瀑布式的版面即文字随鼠标滑动而向上滚动,背景图片或视频保持静止,典型案例是流动的卡车(Truckbeat)官方网站系列可视化深度报道和环球邮报的融媒体网页作品《启航》;
△启航
图文分栏式的版面即左右两栏分别是文字和示意图,随着鼠标滑动到相应文字内容,另一栏即出现相对应的示意图,典型案例是Nexo期刊网的多媒体网页作品《马里亚纳:悲剧的起源》。
△马里亚纳:悲剧的起源
这些排版模式使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的用户体验更加友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与传统的图文混杂的排版相比,这三种排版方式都让深度报道中文字的视觉体量比实际小,减轻了文字量带来的心理压力。
其次,瀑布式和图文分栏式版面都通过设置一个前进方向,和用户实现了浏览过程中的交互。
最后,这些排版方式也颇有实用价值。
04
结语
互联网社交传播的时代是“后真相”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长于事实剖析、理性分析、逻辑辨析的深度报道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但是,只要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时代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人们对问题的释疑解惑、指明方向的需求渴望就依然存在,深度报道也就有他存在的价值,而且,尤其在支离破碎的碎片化信息时代更弥足珍贵。另一方面,从媒介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介迭代期的新媒介信息往往呈现出浅显、平面、即时等特点,但随着新媒介的逐渐成熟,其深度性逐渐凸显。浅表化、感官化的信息消费固然已成流行趋势,但作为传媒人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断引领和提升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而这正是深度报道向融合、交互与可视化的进化与创新的意义所在。
作者介绍
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入选人员、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广播电视新闻学”核心成员;第21届、23届、25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首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王俐然、潘九鸣: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2017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简写版,全文参见《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顾问/吴炜华
编辑/贾艺宁
美编/邵暨阳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