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 | 2018年中国电视点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学者刘宏 Author 刘宏



2018,是中国电视60年

花甲之年的中国电视行业

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快跟着电视学院刘宏教授的笔尖来一起感受吧~


作为央视《百家讲坛》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使用了习近平的原声话语,创新了政治传播模式。



中国的电视新闻今年在节目形态上出现了一个静悄悄的变化,就是新的栏目相对很少。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栏目化,这也被认为是电视专业化的一个阶段。电视栏目化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培养了一批主持人,也可以说是节目的主持人化。


而现在之所以放慢了节目栏目化的脚步,就电视新闻而言,与报道的直播化和平台化有关,新闻节目之间的隔断被打通,新闻出现一体化特征。当然,我们还不能忘了新媒体对电视的影响。


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可以说充分表现了人民的美好向往。40年在历史上并不长,但是,它很可能是历史化的时光,对中国人来说,这40年充满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它已然被定义为一段特别的历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站在这段历史的节点上来回顾历史,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湖南卫视的《幻乐之城》是国内首档音乐创演秀节目,耗费较大,似乎也只有湖南卫视可以承担这样的成本。这个节目再次证明了湖南卫视的原创能力,现场观众和网络观众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可以全方位观看节目的生产过程,节目的后台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前台,制作的策划和花絮也作为节目的一部分呈现出来。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物有所值,这个节目肯定是花好多钱的,但是,它有重播价值。换句话说,它不是一次性消费,它接近于一个个可以独立播放的作品片段。



《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节目都显示了网台一体的影响力。即使你没有观看节目,也可能会知道一个叫杨超越的女生。乃至于节目打造出来的中国优质女团可能还没有杨超越锦鲤体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与讨论。而王菊则是另一个典型,从不被看好到超高人气。



《非正式会谈》是一档全球文化相对论节目,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一个独特的变化,就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提高了不只一个档次,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和国外的信息不对等主要表现在,中国人对外国的了解远远低于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而现在情况恰恰发生了逆转,同样是信息不对称,如今是中国人了解海外的程度大于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



《一本好书》节目用舞台还原名著的经典场景,用演员演绎书中人物故事,用朗读和画面呈现故事情节,这种场景式读书在以往的节目中是没有的。它旨在用戏剧的方式引领我们读好书。但问题在于,演员的表演关系着一期节目的质量和效果,搞不好便不能准确的传递书中思想。其次,专家的点评如果缺乏深度或者精确性不够将会影响观众的理解。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选择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所谓戏剧化,就是将演播厅变成了剧场,整个过程充满了未知性。我们也许可以将这种现象理解为媒体的回归,最初电视节目制作者为了极大程度满足不同受众群的需要,将传统的话剧、音乐剧、和歌舞剧搬到了电视荧屏上。而在新时代,很多观众已经不愿意走进演播厅去观看套路节目。


市场看上去是促成戏剧化形式节目出现的重要因素,未知性和悬念感带给现场观众电影般的体验。而电视机前和网络空间里的观众,即使看到的依旧是经过加工剪辑的媒介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还是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比较而言,这个节目的成本显然是很低,因此,有关书的内容的表演很难成为一种完整的作品,更像是一种普及性的图解,一次性观看还可以,重复观看率不高。这里恐怕就涉及到视频作品和音频作品的差异,人类的听力和视力是不同的,因此,音频作品往往可以比视频作品简单,但是,这种简单是相对于阅读来说的,比如说,诗歌是非常适合于广播的,电视上表现诗歌就比较困难。这并非因为耳朵更抽象,恰恰相反,耳朵更可能接受复杂的背景。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在深圳卫视已经坚持了好几年,今夜他还要继续,并且今夜会有更多的跨年演讲人分布在几个省级卫视。看上去罗振宇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些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从知识付费到内容付费,罗振宇独领风骚。


坦率的说,这样的独角戏节目很少见,对比《超级演说家》节目,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显得很安静,有点像是罗辑思维的产品发布会,又像是前沿书籍的解读会。看过央视《对话》节目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就是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有点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思,具体说就是一种面向市场的高端对话,听众多是所谓的高端人士,演讲者走的是一条经济与文化之间的钢丝。



电视剧《延禧攻略》上了全世界的热搜榜,问题是,这就是我们拿来与世界对话的文化产品吗?


电视剧《风筝》充满想象力,通常,我们会认为历史不应该有想象,因为它是尘埃落定,似乎只存在事实的认定,但是,我们在《风筝》中还是可以看到想象的影子,很多人想象郑耀先这样的潜伏者几乎必然在解放后的反右和文革中遭受那样的迫害。这个电视剧的敏感之处也正是与这种历史想象力有关。


我们可以把《风筝》和《潜伏》做一个比较,孙红雷演的角色是因为女朋友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他的信仰是逐步建立的,他更像个秘密战线的小人物,做的是大事情。而柳云龙的角色是从一开始就是个非常坚定的共产党员,他是隐蔽战线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做的也是大事情。《风筝》是跨年大戏,这个戏的解放前部分显得中规中矩,没想到解放后部分反而跌宕起伏,在国民党内部潜伏多年的风筝居然在解放后继续隐姓埋名,难以想象,这种情况在电视剧中很少见。



《风筝》推迟了几年播放,却没有过时的感觉。新中国解放初期的戏很难把握。对手戏也不好写,把敌人写的太愚蠢,就变成了抗日神剧。把对手写的太厉害,又有赞扬对方的嫌疑。信仰可以说是谍战剧的最高境界,每次有谍战剧的时候,媒体往往喜欢给它们打星,比如说伪装技术是几颗星。《风筝》播了后又是如此,这像是对严肃的嬉笑,虽然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要有信仰,但是,至少不应该嘲讽信仰。


作者介绍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学术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时期新闻传播高等教育

学术 | 影像文化志的观看方式

学术 | 变革动因与背景范式——对互联网与印刷术社会作用与历史影响的比较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顾问吴炜华

  编辑/董志奎                       

  美编/陈嘉慧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