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摄影展 | 当千年古城遇见电视er,光影之间折射国家变迁
当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平遥古城
遇见电视学院20位同学带来的60余幅摄影作品
厚重的历史与激情的创作碰撞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快跟着学部君一睹为快吧
△ 从天空中鸟瞰平遥古城
9月19日-25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二十一名师生,携68幅入围作品,赴平遥古城参加第19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
自平遥院校展创办以来,电视学院团队连续参展。今年是我院入围作品最多、获批展线最长的一年。参展作品分别来自2017级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方向),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2018级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方向)和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互联网电视)专业。
△ 电视er们,看镜头!
策划&布展——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为了全方位表现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参展的电视er们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聚焦当代城乡生活的变迁,形成了一组以《当代城乡启示录》为主题的展览作品,试图用大学生的视角展现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
<< 滑动查看正在布展的电视er们 <<
布置展位也是考验参展人智慧和体力的重要一环。在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同学们亲身体会了摄影作品从印刷、设计展览形式、布置展区到撰写作品介绍等一系列参展流程,让参展的电视er们收获满满。
△ 电视学院的展位前,观展者们聚精会神地欣赏
当代城乡启示录
△ “当代城乡启示录”展览海报
《北京大肠》:我们拍的都是“垃圾”
十年前,我校2007届摄影专业校友王久良以摄影作品《垃圾围城》,引发了公众对于城市垃圾处理的重视与思考。
△ 王久良在拍摄现场调试设备
十年之后,电视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摄影)专业的刘晓虎与杨尔康的作品《北京大肠》也成为了平遥影展上的热门作品,受到了众多关注和讨论。
△ 在蓝天映衬下,五颜六色的塑料桶十分亮眼
《北京大肠》关注了城市光鲜的外表之下不为人知的“垃圾围城”。这组作品之所以引发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现实,更让人们思考人与城市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 堆积的易拉罐宛如早高峰的地铁一般拥挤
“简单来说,我们拍的都是垃圾”。杨尔康和刘晓虎用这句略带幽默的双关,开始回忆起创作这组作品的初衷:“当时受到一篇写北京城外垃圾村的特稿的启发,我们就去到了北京郊区,开始拍摄这组作品。”
△ 在堆积如山的电缆面前,人显得很是渺小
回忆起拍摄的过程,他们坦言,这次拍摄并不顺利:“我们经历了迷路、听不懂方言、被拍摄者的不配合,甚至还被恐吓威胁。”
△ 这样的金属,工人每天要切割将近半吨
“因为经验不足和时间紧迫,这组作品的成品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最初的预期。”谈到这里,刘晓虎表示有些遗憾。“不过所幸我们从中也探索了很多宝贵经验和教训,也深刻感受到了纪实摄影的难度和能具有的力量。”
△ 观展人驻足欣赏摄影作品
《与张娅莲老兵的一段路》:走近老兵
在国庆七十周年庆祝活动中,一辆载有共和国建设功勋的“致敬”方阵1号礼宾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城楼。当三位退伍老兵敬礼的画面出现时,不少观众瞬间泪目。
△ 退伍老兵向天安门城楼敬礼
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摄影)专业的张恒用镜头记录了一位退伍老兵的故事。摄影作品《与张娅莲老兵的一段路》讲述了一位曾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老兵的新生活。
△ 尘封着张娅莲老人青年时期记忆的老照片
“摄影不是对被摄者的简单纪录,而是镜头前与镜头后的情感交流”。张恒这样描述人物摄影的意义。在与张娅莲老先生的沟通中,张恒逐渐走进她的内心,也窥视到半个世纪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尘封一角。在深感幸运的同时,他也对这位英雄、这段历史抱有至高的敬意。
△ 夜幕掩映下的张娅莲老人
一次摄影展,一场新思考。 张恒说在下一次纪实创作中,他会尝试用定格镜头来传达最真挚的情感,“更加深入,拉近彼与此的距离”。
除了这两组照片,其他同学的作品也十分精彩,下面就和学部君一起大饱眼福吧!
△ 镜头下的社会百态
常能嘉《北京站前的中国人》
聚焦北京火车站广场上的旅客,展现社会百态
陈依然《跳出我人生》
北京延庆记录下一支高跷队伍,关注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方逸伦《被捆绑的“快递”人生》
用镜头记录下外卖员们忙碌或休闲的时刻
李慧《他们》
聚焦为城市建设默默付出的建筑工人
刘晓虎《旋转·极坐标》
用极坐标旋转的非常规方式,展示图片中蕴含的魅力
马凤驰《山河故人》
展现在大发展大变革时代下农村人民与土地、乡村的血脉相连
申皓文《 色彩与几何视觉构成》
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万物
申皓文《夜上海》
春节期间的南京路,填满了人气
申皓文《回家的路》
日复一日,北京站用《东方红》的旋律,讲述着60年来的旅途故事
沈宇博《二胡》
关注传媒大学地铁站的天桥上,一位靠卖艺为生的盲人老大爷
佟蔚颖《伟大与渺小》
看稻城亚丁中山川、平原和林木抚平城市喧嚣
王厚原《故乡印象》
关注故乡中的人、物、历史与未来
王思远《城市异化》
在城市迅猛发展的如今, 我们与城市将会彻底割裂吗?
王正健《二环内的“鬼楼”》
逐渐被隐没在城市之中的安化楼
王正健 王语欣《三轮车导游》
作为历史见证者的黄包车,已成为城市里一种逝去情怀的缩影
杨尔康《生活》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
张洛嘉《海岸线》等
海的颜色如绸缎般青黄交织,如莫奈的油画一般,带着柔和的色彩
佟蔚颖 张洛嘉《献世》
三里屯酒吧中为招揽生意而存在的舞蹈演员, 用自己的方式和生活抗争
张云龙《奔牛》 等
乡间愤怒的公牛与一旁围观的人群,人与自然在同一舞台竞技
钟程祥 吴修远《 The Right of Changing Sex》
性别转换背后对于自我性别认同、自我权利授予和自我本我真我
钟梓昂 《膳传富华斋,炉烘自来红》
关注北京富华斋饽饽铺的糕点制作技巧的传承
△ 上下滑动查看参展摄影作品 (按作者姓氏首字母排序)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精彩作品 <<
“成为那个发现故事的人”
在现场,学部君注意到展位旁有不少观展者在留言簿上写下观赏感想——“同学们的作品很像新华社记者走基层,赞!” “中传学徒们在黑暗中记录生活的微光”。
△ 观展人用纸和笔记录下定格光影带给自己心灵的独特感受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杨健老师评价我们的作品,切入城乡生活实际,反映一些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无论是从它的题材意义还是表现上来讲,都是很有价值的”。新华社记者王劲玉也说,这些图片是有力量、深入底层的。
△ 杨健老师点评《北京大肠》
平遥之行,参展同学收获颇丰。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互联网电视)专业的陈依然同学对于纪实摄影有了更多的思考:“纪实摄影是所有摄影种类中最能够打动观者的,最直击观者内心,与观者产生共鸣的。因为一张照片,去了解一段故事和一个人,变得更为宽容”。
陈欣钢副教授是本次电视学院参展团队的带队老师,他说:“展出的作品能够体现出电视学院同学纪实影像创作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这恰恰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让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具有这种纪录身边美好、推动社会发展的情怀”。
△ 观展者用影像记录影像
延伸阅读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始创于2001年,作为国内创办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摄影展,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本届展览以“幸福·奋斗”为主题,共设置六大板块、十二单元,吸引了来自31个国家的12000余幅作品。
△ 弗拉基米尔·维亚特金的纪实作品
此次摄影展国外展区大师云集。既有俄新社首席摄影师弗拉基米尔·维亚特金的经典的新闻纪实,也有澳大利亚巴拉拉特国际摄影双年展主席、创意总监杰夫·莫夫特的艺术创作作品。国内展区也主题多样,囊括了从国家成就主题的铁路建设摄影、文化探讨部分的禅意摄影到田野调查类型的村庄摄影的各个类型。
在院校展区,有多达103所高校,1162名学生和4644幅作品在本次摄影展中亮相,南洋理工大学、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等知名国外院校的学生也前来赴展,来自各地的学生们在分享和碰撞中学习。
平遥摄影展是一次新的开始
勉励着仍然在路上的电视er
怀着敬畏之心
用光影去追逐这个世界
哪一组作品打动了你?
快到评论区留言和大家聊聊吧!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吴修远 陈依然 李 慧 钟梓昂 沈宇博
供图/钟程祥 杨尔康 王厚原 王正健 张 恒 申皓文
编辑/何旭东
美编/唐懿茗
主编/丰 瑞 刘日亮
监制/顾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