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史增信 | 听完这曲战歌,毛主席连声称赞三个好!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7-25


为致敬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

中传师生发挥自身优势

与人民网合作对红色故事进行融媒体编创

快和学部君一起来看看近期爆款作品吧!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一曲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奏响,并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


▲ 扫码进入红色云展厅


1939年,在延安北门外,草色丰茂的黄土坡上,一个身穿土布军衣,赤脚草鞋的青年,正昂首挺胸,指挥着一群斗志昂扬的学生引吭高歌。这张老照片正是冼星海在指挥合唱队排练《黄河大合唱》时的情景。


▲ 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图源:延安文艺纪念馆)


这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抗日战歌,其诞生过程亦颇有一番传奇色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掀起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8年,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于延安创办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这年冬天,供职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参与主持抗战音乐工作的冼星海受邀离汉,来到延安就任鲁艺音乐系主任一职。


▲ 鲁迅艺术文学院资料图(新华社发)


也是在此时,在延安以东100多公里外的黄河古渡口圪针滩,年轻的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正率领“抗敌演剧三队”准备从这里东渡黄河,前往抗日烽火燃烧正盛的第二战区前线慰问演出。沿途光未然目睹了我军将士在黄河沿岸,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过大江大河,以“必死的决心”保卫祖国的情景。正是这段黄河之畔的奔赴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来源。


▲ 光未然(左)与冼星海(右)(图源:环球网)


1939年初,光未然因在前线坠马受伤,来到延安疗伤,冼星海前去医院探望。曾经有过密切合作的战友在延安重逢,旋即在病房里达成了再度合作的决定。


光未然胸中早已激荡着黄河奔腾的浪涛,仅仅五天时间,长达四百多行的恢弘组诗《黄河吟》便从光未然的笔尖流淌问世,全诗用八个篇章共同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


一天夜晚,在月光映照下,窑洞里,冼星海与“抗敌演剧三队”队员共同聆听了这首诗词的朗诵。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冼星海被这首壮美诗篇彻底打动,他拿走诗词手稿后躲进了在“鲁艺”山坡上的小窑洞,夜以继日地为其谱曲。


▲ 《黄河大合唱》总谱(图源:环球网)


六天六夜的时间,冼星海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抱病完成了全诗谱曲,并命名为《黄河大合唱》。音乐指挥家邬析零从冼星海手中拿到手工装订成册的曲谱,那是用白粉莲纸抄写的,字迹清晰秀丽,通篇一字不涂,每个字都在规定的位置上。在那间小土窑里,摇曳着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灯下,一次诗和乐的完美结合诞生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一百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刚一唱完,毛主席就连声称赞三个好。7月8日,回到延安的周恩来在观看演出后,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 《黄河大合唱》预演场景还原(图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唱响后,迅速唱遍全中国,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八十年来,《黄河大合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砥励奋进,奋勇前行。





一部激情澎湃的交响乐

一首震撼人心的大合唱

一组民族解放的赞美诗

任凭80余年岁月涤荡

依然回声嘹亮!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中传电视学院以融媒体作品形式

向更多人生动讲述百年来的红色故事

后续,电视学院团队还将有系列产品陆续上线

敬请期待!


猜你喜欢



来源/人民网

编辑/陈   毅   雷明宇                      

美编/钟   睿

主编/韩   飞   刘日亮   李怡滢                

监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