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专业建设研讨会召开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3-31

文化数字化方兴未艾

培养高素质数字出版人才愈发必要


为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与传播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于7月16日

举办了“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专业建设研讨会

一起来了解数字出版领域的前沿知识吧!


齐聚云端,共商数字出版未来发展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为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和传播建设,中国传媒大学于7月16日召开首届“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专业建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承办。来自学界、业界一线的数字出版教育的先行者、数字出版行业的领军者、数字出版理论研究和学术刊物的引领者齐聚云端,为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出版专业的建设献计献策、分享真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懿和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发表致辞,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秦瑜明主持。


杨懿

中国传媒大学

党委常委、校长助理

党委宣传部部长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懿对各位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电视学院在传媒行业、广播电视教育、传媒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视学院承担的数字出版专业建设也将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杨部长提出,数字出版专业不仅要开拓出一条独特的、具有中传特色的专业发展道路,同时更需要和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视听传播等优势专业和学科方向互为助力,协同育人。


王晓红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对于支持、鼓励和帮助数字出版专业建设的各位专家表示由衷的感谢。王晓红教授指出,一流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对实现国家文化的数字化战略任务和目标极其关键,需要学界和业界产教融合、协同共进。


秦瑜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秦瑜明教授主持“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专业建设研讨会。秦瑜明教授对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与各位专家、学者和老师们共同努力,共同前进,共同推动数字出版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主题研讨,共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学界、业界的数字出版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数字出版专业前景与学科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魏玉山院长对于推进出版融合发展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是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出版融合发展,要关注技术对于出版的重塑已经贯穿整个流程;二是要在融合发展中壮大出版事业、出版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学习阅读的需求,坚守出版的本色;三是要围绕内容创新这个核心来推动融合发展,坚持内容生产为核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郑旺全指出,要从顶层设计、培养模型和内容建设上推进融合发展,强化人才支撑;要对接行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数字出版人才的业务能力提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许洁介绍了基于文科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她指出,出版人才培养需要转变观念,重视文科实验教学;需要创新实验教学形式、 内容和方法,保障文科实验教学效果;需要改革实验、教学、科研考核制度,提高文科实验教学质量;需要推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验的内驱力和外在动力的协同。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执行院长陈丹论证了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她认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出色的数字出版人才”,推进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出新的数字出版人才”,加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建设需要“出彩的数字出版人才”,破解人才供需失衡需要“出众的数字出版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与文化系主任邓香莲用“通识”“融合”“卓越”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华东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模式,介绍了“卓越育人”的专业定位、“通识、融合、卓越”的专业优势、“课程思政”和“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王鹏飞教授对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学理性的思考。他指出,对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媒介意识的养成,万物皆媒是这一出版时代的背景;文化为经、媒介为纬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不仅需要提升人才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还需要提升人才的数字技术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编辑出版学系副教授白晓晴对电视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进行了分享。白晓晴老师指出,电视学院紧跟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提炼出版教育实践观的新理念数字出版专业不断创新育人模式,以适应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出版专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跨媒体文化传播实践平台”;打造“融媒体图书馆”等数字出版项目,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力和职业胜任力;坚持项目制产学研协同育人,不断升级数字出版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圆桌论坛,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主论坛结束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虚拟的圆桌论坛讨论,共同探讨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为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出版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考。虚拟圆桌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吴炜华教授和郑志亮副教授主持。


▲ 线上虚拟圆桌论坛



全国科技名词委编辑与出版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田胜立指出,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应体现传媒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应该和优势专业做一些关联,体现自己的特色与不同。他认为,未来融合叙事将成为主流,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将会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传播者的方案设计带来新的要求。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针对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提出两条建议:需要考虑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问题,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意识形态导向、和为社会真善美的建设服务三方面;建议设立中国出版史和红色出版史课程,并将其设为必修课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位置。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王卫权强调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中三种能力的重要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优化用户体验能力和综合素养能力。他指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识建设尤为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各学科在培养人才的综合优势,打通课程设置,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系主任张文红认为,融合、产业融合的背景下,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学,在现实层面很难分开,专业教育者需要对此做出清醒的思考;此外,出版学科强调厚基础和强实践,在联合业界培养人才的方面需要考虑可操作性。



《中国编辑》杂志常务副主编李文玲认为,数字出版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视听体验。数字出版环节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把关工作,网络编辑要善于结合新媒体传播的议程,引导公众进行正向理解,培养公众的信息素养。如何在专业建设中融入职业素养,是人才培养思考的重点。



《中国出版》杂志副主编杨晓芳在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三点建议:要讲政治,聚焦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势,要有鲜明的大局意识;要扎根出版实践,创新应用意识;要不断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针对新要求、新问题开展相应理论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编审李建红表示,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充分发挥了学校、学院、学科的优势,特色明显,前景广阔。希望在未来能够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为传统的编辑出版学带来新视角和新动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出版周刊主编左志红认为,数字出版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国传媒大学成立数字出版专业恰逢其时。《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设置了专门版面,反映数字出版的新趋势,她欢迎与会专家老师们积极投稿,分享新闻出版的新进展和新方向。



《现代出版》杂志副主编张毓强指出,数字出版是一个不太稳定的概念,在政策研究、产业化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上都会遇到概念界定的基础性问题,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他表示,希望对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的观点进行一个专题性的研究,在深化分析后进行整体性的呈现。



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和跨学科专业发展

数字出版专业继往开来

开拓数字新场景的文化潜能

相信在研讨会的推动下

各高校将会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探索

为数字出版专业的新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编  辑/雷明宇

美  编/钟   睿

主  编/韩   飞   刘日亮   李怡滢

监  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