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百变 | 一江清水向北流,为有源头活水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牢固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十年百变用丰富的融创手段
讲述中国开发自然、利用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来跟学部君一起看看吧!
01
南水北调:千里水脉连结生命线
▲ 点击欣赏《南水北调:“千里水脉”筑牢调水生命线》
作为中国的“千里水脉”,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三条线路——东线从江苏扬州输水到天津、山东烟台和威海;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至北京;西线计划从长江上游调水进入黄河。
借助于南水北调工程,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南方丰沛的水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北上”,最终有效缓解了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 “南水北调”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从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到2014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再到2022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全线正式运行,十余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共完成设计单元155个。
南水北调不仅使北方众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摆脱了缺水的制约,还发挥了发电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绿色能源。到2021年底,工程累计发电量达到了289.1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了2324.3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 “南水北调”令1.5亿人直接受益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总量超过576亿立方米,南水成为北京、天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的主力水源,让1.5亿人直接受益。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过去十年里,南水北调深刻地改善了人水关系;在今后,这条水脉也将更好地守护国家水安全和调水生命线。
▲ 点击欣赏《南水北调:“千里水脉”筑牢调水生命线》(英文版)
02
休养生息:多管齐下保护母亲河
▲ 点击欣赏《焕发新生机与活力的母亲河》
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成为中国首部有关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标志着长江大保护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流经11个省份的长江,蜿蜒在中华大地上,这条长达6300多公里的河流是中国第一长河,也是孕育中华大地万物生灵的母亲河。
▲ 绵延6300公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曾几何时,长江污染严重、流域生态功能退化,近30%的重要湖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甚至一度达到最差的“无鱼”等级。
为了使母亲河恢复生机活力,十年来,中国探索并形成了完善的长江保护机制,出台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以系统化的思维推动长江生态保护,治渔、治污、治岸,齐抓共管,上游、中游、下游,有机协同,全面改善了长江的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
▲ 政策指引之下的长江生态改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再次为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显示出保护好母亲河的决心和意志。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质及生态环境明显向好,优质水断面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流域水质优良,江豚、胭脂鱼、长江鲟、桃花水母等珍稀水生生物频频现身。如今大河上下,水清岸绿,长江母亲河正在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点击欣赏《焕发新生机与活力的母亲河》(英文版)
▲ 《十年百变》系列海报
从2022年9月开始,《十年百变》先后推出大国重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科技兴国等系列主题。系列片以十年为时间跨度,以发展变化为叙事角度,契合媒体融合传播环境和新的国际传播格局,将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横截面和小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由点及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系列片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分别在中国新闻网中英文官网、客户端、微博、视频号、公众号、海外社交平台等同步上线。
千里水脉连起群众生命之线
政策指引保护祖国大好山河
《十年百变》用系列融创精品
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创新驱动生态保护
科技赋能民生福祉
共同见证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发展吧~
猜你喜欢
资料来源/《十年百变》编创团队
供 图/电视学院实践创新团队
编 辑/王昭阳 卫睿杰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