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博视频内测弹幕功能:有关“弹幕”的考点不来看看?

点击关注 遇见觅游遇见幸运

整合作者:觅游胖嘉学姐



编审:觅游东东学长


七月初,微博开始在视频专区进行内测弹幕功能,与博主互动性强的“铁粉”才能参与内测。将屏幕切换到全屏后可以发射弹幕,也可开启倍速播放的功能。“弹幕”不仅随着各类新兴视频网站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同时还因其即时评论、互动交流等特点,开始在追求新鲜事物的青年一代中风靡起来。弹幕视频在网络中掀起的狂欢也促使我们探究其背后的意义。

 

一、何谓弹幕?


(一)发展历程

弹幕是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弹幕”一词最早源于日本,2006年日本的动漫视频网站NicoNico推出了弹幕功能,把弹幕加入视频中。2007年我国弹幕视频网站的鼻祖AcFun成立,俗称“A站”。“A站”模仿NicoNico,推出“弹幕”这一即时评论字幕功能,而后BilibiliB站)等专业弹幕网站建立。

(图源网络)

2012年,土豆网启用弹幕视频接入门户“豆泡”;2013 年,乐视网与“A站”和“B站”进行合作,爱奇艺的部分节目也引入了弹幕功能。2014年,弹幕视频网站开始在大陆全面兴起,看视频玩弹幕成了看剧一族的新选择。同年,弹幕开始拓展到线下的电影院,出现了电影弹幕。

 

2014年8月,《秦时明月》和《小时代3》成为首批进入电影院的弹幕电影。伴随影片情节的推进,观众发出的吐槽弹幕在屏幕两侧的墙体或者银屏上直接显示出来。2015年,“满屏弹幕攻陷春晚”,当年春晚直播弹幕突破1亿。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确定,随着网络视频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各大视频网站都相继开启了弹幕功能。

 

可以看出,弹幕最先是在动漫、游戏视频网站中兴起,随后逐渐走向大众视频网站,并成为视频网站中的“标配”,最后出现在电影放映和电视晚会领域。

 

(二)弹幕的特征

1、高度娱乐性
人们在视频网站上打开弹幕,有时候不是想从弹幕中获得实质性的信息,只是单纯享受匿名性互动带来的快感。弹幕的流行与网络环境中的恶搞和吐槽文化息息相关,满足了网民在生活压力下的娱乐心理。

(图源网络)

 

2、实时互动性

传统评论被置于视频的下方,观看评论与观看视频这两种行为难以同时进行。弹幕视频则互动程度高,能够与已有评论进行及时互动,后来的观众也可用同样方法与前人互动。弹幕中经常会出现“前面绿字你是来捣乱的么”“和我一样明天要考六级还看视频的举个手”。弹幕的实时性、动态性与在场性,对于网民来说是新的体验,这也是互联网不断普及的成果。

 

3、去中心化

人人都可以在视频中发表弹幕,因此人人都是内容的创作者。用户在发表弹幕的同时,基于原有的文本进行初始解码与二次编码。视频本身是封闭的、固定的空间,而用户可以在空间内不断发表基于自身经验的见解,对文本进行源源不断的新的意义阐释。例如一些科普性的弹幕,后来者会继续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深度解读。弹幕与文本之间的交锋,也会对后来者的文本信息解码造成影响。

 

二、受众使用弹幕的动机

 

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个人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受众可以使用媒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正是基于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受众使用弹幕的动机也更加多元化。

 

(一)满足受众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需求

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理解会有偏差。用选择性理论来说,每个受众所接触到的内容不同,因此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继而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科普性的弹幕,由于人们具有想要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欲求,会在弹幕中进行适当的知识科普,其他的受众由于想要获取未知的信息,也会选择观看视频弹幕。换言之,视频弹幕延伸了受众的思考深度,信息量更丰富。

(图源网络)

 

(二)满足受众观点及情绪表达的需求

当下,传播打破时空限制,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沟通。当弹幕呈现在观众面前时,看到它的受众就会潜移默化地接收到字幕添加者的个人情感和观点,这满足了那些有表达欲的受众的需求。

 

有学者把受众在视频弹幕上的表达称为前台行为,前台行为并不是受众的真实状态呈现,但在这种互动交往中,受众获得了平等交流的机会。通过弹幕沟通的方式使志趣相投的受众自觉地团结在一起,这既增加了群体归属感又满足了受众个体的表达需求。

 

(三)满足受众吐槽消遣的娱乐需求

视频弹幕的受众参与,对视频内容的再生产和重构产生较大影响。弹幕经大众传播后,把每一次的社交互动放大,创造出大众化的新内容,其中绝大多数是影片中的“槽点”。在综艺节目中,弹幕已经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弹幕中的吐槽能更好地帮助受众理解节目组打造的“话题梗”。当受众在看剧时发出的弹幕得到回应时,其消遣娱乐需求得到了满足。

 

(四)满足寻求参与感的陪伴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受众在看视频弹幕过程中,发送的“飘过”、“路过”等字幕都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缓解自己的孤独感。网络视频兴起后,全家人观影的时刻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各看各的。这种情况下,弹幕无形之中充当了陪伴者和倾听者的角色。

  

三、弹幕视频的文化解读


(一)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解构与重建

亚文化的前缀是“sub”,意为从属的、次要的文化地位以及具有叛逆和反抗意识的文化精神。伯明翰学派将其概念界定为“一种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青年亚文化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形式也会带有时代的印记。

 

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文化更加多元化,青年群体可以通过媒介建立自己完整的、独立的精神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亚文化不再处于边缘地位,亚文化群体成为了统治者,可以通过独特的娱乐方式在彼此之间获得认同感。

(图源网络)

新媒介的出现本身就带有亚文化的基因,迎合了当下青年群体叛逆性和抵抗性的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新媒介文化属于青年亚文化中的一部分。视频文本属于主流文化的范畴,而用户以弹幕的形式随意发表评论,表达对主流文化的调侃与背离,对主流文化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神话和价值观进行颠覆。

 

主流文化在转瞬即逝、纷繁多样的弹幕中,被肢解为碎片化的符号。在这些符号的基础之上,弹幕视频的参与者不断对其进行解构与组合,表现出自身所处群体的精神面貌与集体心理。

 

(二)“N级传播”模式下的大众狂欢

任何文化形式都具有仪式性的存在,作为仪式性存在的文化大都会出现集体狂欢的现象。巴赫金认为狂欢就像人们在广场上的欢声笑语的“第二种生活”,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受拘束进行自由自在地进行交往。在这种程度上,狂欢文化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相对的文化状态,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狂欢文化则倡导标新立异,追求精神的解放与张扬,其精神的真正原则是平等与自由。

 

约翰·菲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认为:狂欢节的功能是解放并承认一种创造性的、游戏性的自由。随着文化工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不再是受体制欺骗的“文化笨蛋”,而是具有相当大的主动性,不再不加判定地接受文化产品,而是参与到大众文化的生产过程中,并在其中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

 

弹幕建构起作品与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使得视频空间内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成为过去,“多对多”或“N级传播”模式成为潮流,这使得引发群体的狂欢成为可能。传统网站视频下的评论区侧重个人意见的表达和用户间的交流,而新形势下,弹幕视频的用户在已知自己的评论必然会被他人观测到的情况下,更加热衷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和生产意义,以引发他人的关注。

 

(三)传播仪式的再现

在仪式观中,传播的原型是指一种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是一种共同信仰的表征。弹幕视频所具有的交互性正是传播仪式的再现。在用户观看弹幕视频时,一方面接受视频文本传达的信息,另一方面在“虚拟在场”中,与其他用户共享符号被解构和再创造后的意义。

 

在同质化群体充斥的网络精神空间中,视频文本中情感的表达能够在瞬间引发人们的共鸣,促使人们表达自身情绪,产生弹幕刷屏行为,继而人们会在这样仪式化的行为中获得极大的认同感。在密密麻麻的弹幕布满屏幕时,与其说人们在视频与弹幕文本中寻找意义,不如说是发泄情感、寻找共鸣,以此享受给自身带来的高度的仪式化快感。

 

微博视频开始进行弹幕内测,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弹幕文化”如今对于受众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之大。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视频弹幕也会越来越受欢迎,微博视频弹幕功能的开放也将会在不久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亚雪,张菊兰.视频弹幕的特征和使用动机分析[J].新闻世界,2019(04):69-72.

[2]宋豆豆.弹幕视频的大众狂欢及其文化溯源[J].新闻论坛,2019(01):103-106.

[3]张敏.“弹幕”流行的文化原因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3):57-58.




觅游大型公益活动【真题论文计划】进行中!

学姐们正在一一通过好友申请,大家耐心等待,可加入下方小程序先行学习打卡


详戳:『真题·论文计划』24篇优质论文+50道真题!拥抱盛夏,光速成长!

- 温馨提示 -

助力高分的觅游冲刺“专题热点论述班”9月开班,敬请期待!


遇见觅游 · 遇见幸运

微信公号 : 觅游新传考研

新浪微博:觅游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FM:觅游新传考研

伴随式教育 ▏相信坚持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