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微信被“视频号”灰度测试了吗?

觅游 胖嘉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作者丨觅游 胖嘉
编审丨觅游 东东学长

排版丨觅游 SC



最近大家可能在微信的【发现栏】看到了一个新的入口——“视频号”,点进去会看到一些短视频内容或是图片。


因为还在内测阶段,所以一部分人还看不到。视频号中的内容打破了微信基于熟人之间的社交关系,通过算法推荐给你优质的内容,内容呈现的形式有些类似于抖音和微博的结合体,刷到短视频即刻自动播放,评论点赞的范围也扩大到所有人。

(图源网络)



微信“视频号”的缘起

微信平台是一个典型的平台型媒体,平台上建构着传播生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个生态上还少了一些内容。


首先是人人都有的表达欲和互动感,从什么时候我们发现,朋友圈里“一片死寂”,大家不愿意发朋友圈,因为有些东西发在朋友圈里略显“矫情”,也不愿意给朋友圈点赞留言,一旦点赞,共同好友再点又会提醒真的很烦。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表达欲得不到释放,互动所带来的认同感又无处安放,那么在垂死一线的朋友圈外开辟一处新的圈子可否转变这一现状,“视频号”无疑是一次好的尝试。

(图源网络)


其次,微信除了朋友圈外的表达外,还有“公众号”这个领域。


暂且不说公众号上的文章必须要在PC端上操作,不是很便捷这一点,公众号的门槛还是很高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写出来长篇大论的文章来,即便是有受众的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到最后。


为了能收获即刻的反馈,现在有很多公众号的内容在一开始就标明:该文章共计××字,阅读时长××分钟,如果没能满足受众的时间需要,受众会在一开始就退出,哪怕文章内容很好。


除此之外如果粉丝量不够的话文章打开率也很低,更何况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热点频出,话题不断,更新文章的速度单靠一己之力很难持续输出,当下人们更加青睐短小精悍的内容。


最后,微信也曾想过要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时刻视频”就是这样的产物,微信好友的头像右上角会出现一个蓝色的小圆圈,也就是好友有更新的短视频内容,点开就可以看到。


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但是并没有对现状有多大的改观,只不过是把发在朋友圈里的视频内容放在了另一个地方,社交范围依旧是熟人之间。


基于以上的一些原因,“视频号”与大家见面了,移动端操作方便,门槛低人人都可以操作,不只针对微信好友可见,社交圈扩大了,且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视频号”是否会对其他短视频平台有冲击?

当下最热门的短视频平台为抖音和快手,那么当微信的“视频号”进入到竞争中后,是否会形成三组鼎力的局面呢? 


 平台全面的自我改进

一方面,虽然“视频号”是以短视频为主发展的平台,但是自身还有自己的发展逻辑。


比方说虽然叫“视频号”,但主要核心是在于“短小精悍”的内容,既有图文也有视频,内容的比例并没有像抖音那样占据手机整个屏幕,而是在观看的同时也能看到评论区和点赞区,因此“视频号”比较关注社交性。
(图源网络)


而朋友圈中的内容都是熟人发布的,人们更需要大量优质的个性化内容来满足社交需求。


基于这一点,微信开始完善自身,所以说“视频号”可以看作是微信想要进行内部完善的一个举措,让该平台变得更加全面,从而获得竞争力,并不是想单凭短视频来打天下的。


圈子划分的用户群体

另一方面是圈子的问题,在网络中每种具体的技术或产品(应用)本身也可以造成不同的社会圈子。


媒介即是讯息,一个技术产品是一个具体的媒介,每种产品也有自己特定的讯息。


由于用户定位、支持技术、性能、使用方式、界面设计、互动规则、运营模式、产品营销以及文化认同等,不同的产品会吸引不同类型的人群,也会形塑成员的行为模式,甚至可能形成其独有的文化,因而使用同一产品的人,也成为一个社会圈子。

(图源网络)


比如说抖音针对的用户就是年轻群体,内容更加新颖多样,更多的是和当下的热点相接轨,而快手被贴上了“农村”“土味”的标签,受众主要是下沉市场的中老年群体。

当被打上社会身份、地位或文化趣味的符号或标签时,每个产品不仅成为一个圈子,也具有了层级差异,媒介产品对人群也有圈层划分的作用。


因此微信“视频号”的出现可能并不会对其他短视频平台造成冲击,其他平台上的用户不会转战微信,只是喜欢使用微信的用户会再次沉淀下来,增强了用户粘性。


移动时代的“场景之争”

如上所述,微信“视频号”并不是要靠短视频来打天下,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平台上的功能,使得整个生态中“用户—服务—内容”的循环链条不断盘活。


那么为了盘活这条链,微信在内容的领域下又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板块,有公众号的长文,也有“视频号”中的短视频和图片,新增设的“视频号”即对标“短内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视频号”的发展是有自身的逻辑性。


这其中就体现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场景化思维”。场景是连接用户的另一个入口,互联网中争夺的已经不再是注意力,而是以与用户适配为导向建立起来的场景。


“短内容”作为其中的重要的元素符合移动场景的适配原则,也更具市场吸引力。


❶ 依托原有平台的场景辐射力

“场景”一词本来是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


从电影角度讲,正是不同的场景组成了完整的故事。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传播正是基于特定时空下,也即具体场景下的个性化传播和服务


那么微信平台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场景辐射力,它集社交、消费、娱乐等场景服务于一身,由此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


然而目前微信的社交场景辐射力仅限于熟人之间,因此比较局限,也存在一定的空白,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视频号”打破了原有的社交范围而推广到整个互联网脉络中,将原本的场景服务进行了填充,使得平台功能更加多元,又进一步推进场景辐射力的面向更广。

(图源网络)


❷ 以适配用户场景需求为导向

施拉姆曾提出了选择或然率,概括了影响受众选择接触何种媒介的决定性因素,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满足程度越高,费力程度越低,就越容易选择这种媒介


作为内容接收者,在没有“视频号”之前,微信上可供用户观看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文字呈现的,然而当下人们的注意力在逐渐稀释,在卧室、地铁等场景下的碎片化时间中,长文阅读对处于碎片化场景的用户来说满足程度不高且比较费力,并不适配用户的需求,用户反而会选择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在平台的摆动中会流失一部分用户。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向他人展现形象同时获得互动。


因此作为内容创作者,他们为了获得社交资本,为了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需要与更多的人建立起互动,然而当下微信中朋友圈的表达渠道太过狭窄,而公众号的表达渠道门槛又太高,也不适配用户的需求。

基于以上两点,以短内容为主且面向所有人的“视频号”有了生长的空间。
(图源网络)


❸ 算法推荐的冷思考

“视频号”的界面为瀑布式的单列信息,且自动播放,根据算法推荐使得内容更加精准对标个体,给予了用户良好的服务体验。


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来看,新媒体环境下,虽然我们具有更自由的选择信息的权力,但其实更多是我们被技术的驯化。


娜塔莉·芬顿曾说过:“社交媒体,不但没有拓宽我们交流的范围,也不一定加深我们的理解,反而它可能会强化了既有的社会等级和封闭的社会群体”。


微信的“看一看”功能就能说明这一点,在“看一看”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友分享的文章,至于看到哪些方面的内容则是由我的社交圈所决定的。


同样 “视频号”也如此,算法的加持让我们继续巩固已有的社会认知和圈层解构。


因为资本对技术的操控加剧了人主体性的异化。我们看似可以主动的选择信息,但其实我们逐渐丧失主体性。

(图源网络)


“视频号”无疑是一次好的尝试,然而我们还应该有其他方面的反思,比如说自媒体传播矩阵是否会跟随这波红利进入“视频号”同步发布同质化的内容。


当公众号与视频号接轨后,是否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人们越来越停留在视觉化的享受中,而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原本生产深度文章的公众号是否也会在注意力经济的导向下偏向“视频号”的生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资料:

[1]彭兰. 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 编辑之友

2019(11):5-12.

[2]王军峰. 场景化思维:重建场景、用户与服务连接[J]. 新闻与写作,2017(02):97-99.

[3]公众号.可能吧.微信视频号(短内容)想要什么?

-END-



觅游21全程班

 报名觅游21级全程班 
从钻研啃读开始,带读9本经典专业书籍,带你开启一年的高效备考之旅
👇👇👇: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