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肖战粉丝举报风波,饭圈“力量何在”?

觅游夏之沐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原创作者丨觅游 夏之沐
编审丨觅游 侧影学长

排版丨觅游 SC



四年一度拥有29天的2月似乎并不平静,我还未从新闻实验室公众号被举报封号的无措中走出来,又听闻肖战粉丝举报AO3、Lofter等同人文写作平台掀起的一场轩然大波。


从3月1日晚“肖战工作室发表道歉声明”的微博“爆搜”,到2日上午桃厂《肖战粉丝偷袭AO3始末》推送的刷屏,我又一次见证了饭圈文化的“力量”。


今天,我们不批判毒唯粉,也不对孰是孰非做出评价,圈圈绕绕实在难以参透。我想仅仅就此事件,谈谈饭圈文化。



01


风波始末



2月24日下午,微博用户“迪迪出逃记”在微博发布肖战和王一博的同人文章《下坠》最新一章的连载。肖战唯粉看到这篇涉及“侮辱”“女化”的同人文,举报并攻击作者。


2月26日,唯粉们开始进一步讨伐包括CP粉在内的同人文创作者。同日下午,CP粉以“创作自由”为由开始反击,并得到了不少支持。(图片来源:肖战粉丝偷袭AO3始末)
2月27日晚上,Lofter平台大量文章被锁,肖战粉丝的实名举报初见成效,随后AO3百度贴吧、AO3官网、B站同性内容、Lofter写手内容被封。


“举报”对于有特殊自我保护机制的同人创作文化而言,打击的杀伤力极强,平台被封受影响的将是所有的创作者。


欧美、日韩、动漫、同人文、耽美等圈子的创作者们揭竿而起,反对肖战粉丝举报创作平台。史称227大团结。

(图片来源:肖战粉丝偷袭AO3始末)


2月29日,AO3被锁,中国用户无法访问此网站。欧美最大的同人作品平台之一沦陷。

(图片来源:肖战粉丝偷袭AO3始末)


3月1日凌晨,肖战的影视作品被刷低分,商业代言被抵制。与此同时,肖战粉丝开始切割群体,将此次事件的牵头人@巴南区小兔赞比驱逐饭圈,保全饭圈以及肖战本人。


3月1日上午,@巴南区小兔赞比发表道歉微博,却因不真诚的言语激起更多不满。


意见领袖们倡议夺回直呼艺人名字的权力,在互联网语境中掀起了针对“饭圈”的话语改革运动,并表示“不再能惯着饭圈”。


3月1日晚,肖战工作室发表道歉声明,呼吁大家理智追星。


一场因一部同人小说引发的战斗似乎还未终结,已知的是AO3社区被封,两名同人文创作者受到打击自杀未遂,而肖战本人就此受到的影响以及整个饭圈的“归途”还不得而知。


那么饭圈,究竟“力量何在”?出圈又为何遭到了一致的抵制?



02


饭圈文化为何物?



“饭”来源于英文单词“Fans”,是一个对于特殊类型化的人的限定指称,指的是对于某一人物、事物甚至文化、现象的狂热爱好者粉丝。


而“圈”是一个群体化的、蕴含着很强的边界意味的指称,是对于“饭”这一类的人的身份归属圈层的认定。


当用“圈”去对“饭”的某种属性进行区隔与限定的时候,一种群体化的主体身份建构实际上正在发生。饭圈就是粉丝的圈子,是粉丝对自己所属的追星群体的统称,又称“粉圈”。


饭圈文化是伴随着“养成”系造星模式而出现的一种粉丝文化现象,是“粉丝文化”的变体。


粉丝文化的发展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香港“四大天王”为代表的港台明星红透大江南北,粉丝是买海报、买专辑、追影视作品的“追星族”。


2005年《超级女声》热播,粉丝成为在节目现场高举灯牌、高喊口号为所支持的选手助威,通过短信投票等方式表达态度,甚至制作宣传材料有组织地向他人推广自己的偶像,号召更多人投票的群体。


2014年以鹿晗为典型代表的大量“小鲜肉”“流量明星”走红,粉丝成为偶像消费的主力军,偶像的代言买买买,偶像的电影看看看,粉丝经济成为大众文化产业的重要一支。饭圈文化逐渐成为一个显著的青年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层出不穷,粉丝很容易在线上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彼此,这就形成了各类的应援站、粉丝站—饭圈。


“饭圈粉丝”并不是寻常粉丝,而是偶像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力军。他们费尽心机地在社交平台上为偶像树立正面形象,自动自发地为偶像在各大平台打榜冲销量。


19年10月5日,肖战生日当天,小飞侠在上海环球港双子塔霸屏应援,360度无死角的投屏轮播,让人大呼“超有排面”“超霸气”。(图片来源:微博视频截图)


与以往“相遇相思相见”的追星三连和“乌合之众”的无脑追捧不同,饭圈内部有着严密的架构,精确的分工,极高的效率。


其中的粉丝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运用着自己的专业知识,组成指挥部、音乐部、视频部、美工部、文案部等,大家各司其职,贡献自己的空余时间义务地为偶像工作。



03


饭圈文化集结的力量



作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饭圈,能够形成圈层文化并产生影响,集结的力量来自何处?


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


在网络并不发达的以前,“饭”偶像可能只是各饭各的,粉丝之间没有组织成一个队伍,相对比较松散。社交媒体给了饭圈文化蓬勃发展的机会,改变了以往粉丝之间的松散联盟,饭圈的组织化、规模化、效率化全部依靠于社交媒体才能建立起来。


尤其在微博上,我们更能看出社交媒体在粉圈中所起的作用。在微博中,偶像们会发布自己的心情,生活或者自己的行程,偶像所po出的照片就是给粉丝的福利。


粉丝在微博中无时无刻就能搜索关于偶像的信息,获得关于偶像的资讯,偶像也会和粉丝在留言版进行互动。


饭圈粉丝饭偶像注重的是和偶像们的互动,饭圈消费的是一种和偶像同在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图片来源:肖战微博)


❷ 身份认同的实现


在“饭圈文化”中,身份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两个方面。


粉丝在对偶像的“投射”中实现自我认同,这在“养成”系偶像中的粉丝行为表现的尤为明显。其次是和其他饭圈粉丝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群体认同


饭圈内的粉丝人际交往越活跃,她就越能得到其他人的肯定。


一个是把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昵称和个性签名改成与偶像相关,形成粉丝之间的抱团,在群体中得到肯定和认同,在饭圈的鼓励中获得群体满足感。


这和库里所强调的“镜中我”理论不谋而合: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自我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另一个是为偶像付出做实事时在群体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饭圈中,为了不成为“白嫖”粉丝(没有为偶像做实事,只知道享受的一类粉丝)被群体所抛弃,粉丝会各司其职的为偶像做美图,反黑粉,还有各种安利。


如果自己为偶像做的事得到了其他粉丝的认同,便会加强其在群体中的自豪感,实现群体认同。
❸ 心理需求的伴生


纵使人类的天性就是孤独,但是人也是社会性动物,当偶尔的空虚有了寄托时,免不了会产生依赖感。


当代的追星主力军90 后00 后是独生的一代,在享受着长辈的关爱时,也会产生无手足情的孤独感。


追星与这一代人在城市化流动性加大、传统家庭结构解体、人际关系疏离、网络“群体性孤独”中渴望陪伴的心理要求相伴生。对于这些需求,娱乐圈作为造梦工厂都能满足。


正如日本国民天团岚的成员樱井翔说:偶像是贩卖梦想的职业,粉丝有什么需求,娱乐圈都能紧追其上。


如今,“姐姐粉”“哥哥粉”等“手足”的粉丝情流行,从为追星行为不断正名,再到人设的打造与输出,造星产业功不可没,但也始终脱离不开独生子女对于成长过程中一份缺失的亲密关系的强烈想象。


粉丝崇拜偶像,是对于现实生活当中无法得到满足的直接精神需要的补偿机制,并不是马斯洛所提的审美指向需求,而是后现代语境下“实体”价值分裂与缺失的后果——从偶像这样的“他者”身上去求得想象性的满足。


04


“举报”—饭圈的畸形文化



通过梳理饭圈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出,粉丝行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娱自乐的追星,而变得极为复杂。


这次风波中,肖战粉丝最令人难以原谅的“举报”行为在饭圈也屡见不鲜——利用公权力进行打压异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像小学时期跟老师打小报告一样。


粉丝团为维护自家爱豆建立反对恶意黑粉、恶意侮辱偶像内容的组织——反黑站就是辅助举报的存在。


只要是被反黑站挂过的帖子或相关博主主页等,都会有大批量的粉丝自发去举报,并将举报数据反馈给反黑站,以达到控制舆论走向的目的。


肖战粉丝举报同人创作者及平台,行为本身并不违法,但抱着“异己见者杀之”的目的,便成了对公权力的滥用。


恰巧又是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宣布正式施行的特殊节点,举报行为是不是“别有用心”?恐怕也让人后背一阵发凉。


这次饭圈逻辑的举报不仅让肖战路人缘尽失,也让这群粉丝“成功出圈”—推特上的海外AO3用户注意到了此次“艺人粉丝举报平台”事件,正式从饭圈内部缠斗转变为国际文化交流事件。


尽管“始作俑者”、工作室、后援会相继道歉,但后续的波折尚未完全息声。



05


编后语



想必大家对这次的风波多多少少有自己的见解,饭圈之所以称为“圈”,就是因为这个圈子是有边界的,圈内的规则不应涉及到除此之外的公共领域。


极端的个别粉丝固然有错,但仅仅是粉丝的个人问题吗?恐怕不然。


杜骏飞老师在《谈“二二七”》中写道:“明星,你有多少人跟从,就有多少责任。而一个粉丝如你,如果一定要粉一个人,理由一定要是一场芬芳的花事,而不是一潭险恶的泥泞。脑残粉并不是生来脑残,而是身处环境的泥淖,良知得不到发育。”


3月2日晚,“偶像失声”成为新的热搜话题,偶像为何失声?为何沉默?自由表达并不难,他们是不愿,不敢,还是不能?但无论为何,该承担的后果恐怕没人能够替他们承担。


事到如今,大家面对这场风波的情绪大概都是意难平吧。
 参考资料:1、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肖战粉丝偷袭AO3始末.https://mp.weixin.qq.com/s/XnOn5zAvqkZfxyguTuOktw2、姜雯嘉.传播视域下的“饭圈文化”探析[J].东南传播,2019(06):51-53.3、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9(05):69-70.4、杜课.谈“二二七”.https://mp.weixin.qq.com/s/Ku_vxHXovlujSRgKfHTEEA5、窦薇.“饭圈文化”:当下青年的主体意识[J].社会科学报,2020(01):26、网视互联.举报成瘾的肖战粉和“宗教化”的饭圈.https://mp.weixin.qq.com/s/Ii4WqUT3hGCIstOPDoI0lw

-END-




觅游21全程班

 报名觅游21级全程班 从钻研啃读开始,【通识核心课+针对院校课】模式,带你开启一年的高效备考之旅👇👇👇: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