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追星大法搞定政治经济学派!

觅游小七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加入觅游公益社群,解锁更多院校干货分享 

详情咨询丨觅游单姐(danjievip4)或 lulu姐(mylulu03)



一看到“批判学派”这四个字,小伙伴们有没有脑壳疼?


传播批判学派本身就是一个“杂家”,它是坚持以批判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术共同体的总称,是不同观点、不同研究范式方法的集合体,因此体系庞大又错综复杂。然而,它又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考试真题里,真是令人头秃!


之前,胖嘉学姐带着大家梳理了法兰克福学派,今天咱们就来用追星大法搞一搞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希望小伙伴们快乐逐梦学术圈~


上文指路:➤ 批判学派看不懂?先搞定最重要的法兰克福学派! 


本期知识清单

✔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概念


✔ 代表人物及其经典理论
北美流派——❶ 达拉斯·斯麦兹&受众商品论❷ 诺姆·乔姆斯基&宣传模式❸ 赫伯特·席勒&文化帝国主义❹ 文特森·莫斯可&媒介商品化


欧洲流派——❶ 尼古拉斯·加汉姆&文化产业❷ 阿芒·马特拉&国际传播观❸ 格雷厄姆·默多克的传播政治经济观❹ 彼得·戈尔丁&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


✔ 新媒体语境下政治经济学的新议题


❶ 网络与社会运动❷ 监控、大数据与云计算❸ 网络受众的劳工化



“成团”: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瞅瞅这团名,多么简单粗暴!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就是将传播活动作为经济活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观察传播现象,其理论基础源自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


“导师”马克思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此,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哥哥们选择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状态,从所有制和经济结构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内在矛盾和其不合理性。


团队分为北美小分队(达拉斯·斯麦兹、诺姆·乔姆斯基、赫伯特·席勒、文特森·莫斯可)和欧洲小分队(尼古拉斯·加汉姆、阿芒·马特拉、格雷厄姆·默多克、彼得·戈尔丁),成团口号为“媒体的所有权决定了媒介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最终决定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



“初舞台”:披荆斩棘的哥哥


 “北美四子” 👇


❶ 达拉斯·斯麦兹

 

(图源网络)


他,开辟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批判学派。


他,参与并影响了呼吁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国际运动,始终关注传播领域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控制。


他,一位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身体力行的活动家,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鼻祖——达拉斯·斯麦兹。


➤ 代表理论:受众商品论


受众商品论认为,媒介提供音乐、电影、新闻等免费节目,其目的是吸引受众,就像以前的小酒店为了吸引顾客来喝酒而提供的“免费午餐”一样。


然而,媒介真正的产品是受众,受众经过测量公司的计算,以“收视率”的形式打包卖给广告商并收取广告费,以此获取利润;广告商则将广告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在售卖产品时转嫁给顾客。


斯麦兹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免费午餐”的享用者不仅在消磨时光,还在创造价值。


但是这个价值交给了媒介,并通过购买商品时额外付出的广告附加费来实现。受众在闲暇时间付出了劳动,为媒介创造了价值,但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反而需要承担其经济后果,这是不公平的。


这一理论从经济角度批判了媒介为获取利润而将受众打包出卖的本质,提出了 5w 模式中没有的主体——广告商,因此提供了看待媒介活动的新视角,但它忽视了受众的主体选择性和能动性,被批判为“经济决定论”。




诺姆·乔姆斯基 

 

(图源网络)


wuli乔乔子生于1928年,至今健在,是团队里的“长寿担当”。他还很“刚”,是美国激进派政治人物的最著名代表之一。


他自称无政府主义者,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挑战并试图消除一切不正当的等级制度。


➤ 代表理论:宣传模式


乔姆斯基指出,媒体发布的信息要经过五重过滤——


(1)媒体规模、所有权、股东财富水平及大众媒介追求利润的取向

(2)广告的影响(3)媒体对政府、企业等的信息依赖(4)新闻批评的力量(5)意识形态控制机制

因此,无论何种制度,媒介终究是为既存的经济力量和政治体制服务的。


在和爱德华·赫尔曼共著的《制造共识》一书中,诺姆·乔姆斯基提出“有价值受害者”和“无价值受害者”概念。


他认为,“大众媒介成为社会控制或是社会解放的工具,关键是看大众媒介掌握在谁手中。除非大众操纵媒介,否则媒介将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通过五重过滤模式,大众媒体总是将“在敌国受到迫害的人”作为有价值受害者,但“在本国或合作国受迫害的人”却是无价值受害者。




 赫伯特·席勒  


(图源网络)


相比团里平平无奇的“原创小能手”达拉斯·斯麦兹,赫伯特·席勒及其作品似乎更有人气,可以说是团里当之无愧的“顶级流量”。


他的名著《大众传播与美帝国》在世界上反响甚大,并且极大地影响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观点和政策。


如果说斯麦兹是以卓越的思想火花照亮了若干理论盲点的话,席勒则以厚重的批判将这些思想发扬光大。


➤ 代表理论: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是指发达国家基于强大的传媒资源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和普及自身文化,至少在客观上造成同化他国或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价值观等,同时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中提到的现象,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


这不仅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传播产业遭到沉重打击, 而且文化的同质化还会导致其传统文化的消失。


他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是使大部分(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像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国家的文化产业依附于少数发达国家。


二是破坏了被支配国家的形象,扭曲了被支配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三是对被支配国家的传统道德或政治体制产生了破坏作用。




 文特森·莫斯可


(图源网络)


很潮很酷的莫莫子是“北美四子”中的“忙内”,别看他出道时间没有其他几位哥哥长,但他十分“高产”,其代表作《传播政治经济学》已成为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他致力于透析科技时代的数据迷思,出版了《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云端:动荡世界中的大数据》等聚焦“技术神话”的著作。


➤ 代表理论:媒介商品化


“媒介商品化”包括传播内容商品化、受众商品化、劳动商品化、内在商品化等概念。莫斯可把传播看作是一种类似商品交换的社会过程,他指出传播商品化包括内容、受众、服务等的商品化。


其中,“内容商品化”,即媒体的内容提供,都可以进行增值操作,是具有二次价值而转卖给广告商的商品;“受众和劳动商品化”,是指读者、观众成为阅读性劳工,是可以换取点击率、阅读率、收视率的自己付费而且无报酬“双损型”“编外员工”;“内在商品化”是指传媒的资本垄断与操控属性,传媒产业在金融证券领域的厮杀运作。


在市场化的助推下,媒介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当下网络媒体的信息产品的过度商品化也契合了这一点,受众与内容成为商品,并更多地表现为“反启蒙化”和“泛娱乐化”的常态。




 欧洲“悍马”二人组 👇


❶ 尼古拉斯·加汉姆

 

(我真的尽力了555)


英国“文艺青年”加汉姆在温彻斯特大学就读时研究兴趣便是英国历史、建筑和电影,后来,他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大众传媒,关注重点也是在知识层和艺术的创造性、作品的生产等方面。


因为他认为,这些内容和现今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准则与规范息息相关。


➤ 代表理论:文化产业


在《文化的概念:公共政策与文化产业》一书中,加汉姆提出,应将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行为和公共文化政策分析的中心。


他指出文化商品的矛盾性——文化商品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损坏,这样也就难以保证产品的稀缺,而这种稀缺与价格息息相关。


于是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又通过多种方式限制接入,以制造稀缺,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文化商品有一种扩大市场份额的动力,这以获得文化门类和观众的形式出现。


因此,文化商品的生产者追求受众最大化,这导致了文化产业中明显的高度集中化、国际化。


文化与媒体产品批量生产后单位成本大幅下降,于是媒体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倾向于通过增加受众数量来降低产品成本。


这也导致文化产业中三个主要结构趋势的形成所有权集中、国际化与多样化、跨媒体所有权,这三种趋势实际上都在于尽量扩大受众群,将风险分散。




❷ 阿芒•马特拉 

 

(图源网络)


法国小哥阿芒•马特拉崇尚“peace&love”,他从启蒙共和思想出发,以去西方中心化的视角,采用历史与辩证的方法分析了传播的起源和基本思想。


他批判传播强国为了主宰其他民族和群体的文化,通过跨国媒介公司发起强制性传播的全球化运动,著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 代表理论:国际传播观


马特拉认为,自传播工业化以来,“文化认同”的希望与“文化同化”的恐惧成为国际关系的要素之一,文化同时也受到经济、社会影响,因此文化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在《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马特拉指出“传播的全球化,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全球化”。


战争对信息的需求、动员宣传的需求促进了世界传播的发展;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民族边界减弱,最终信息传播的新网络将按照资本来重新分配边界,民族国家的独立性相应的受到威胁。


另外,信息全球流动引发文化认同危机,跨国媒介集团以工业化、规模化的方式推行本国文化,并输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得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受到侵蚀。


马特拉以存在等级差别的“传播世界”的框架来分析传播的流动,批判地展现了传播的国际化逻辑。




 英国“丁克”兄弟 👇


❶ 格雷厄姆·默多克


(图源网络)


默多克是团里的全能AOE,他涉猎非常广泛,文学、艺术、传媒、广告、商业电视、家用计算机、恐怖主义、社会风险、阶级分析、游行示威、越南战争、转基因、生态环境、纳米、克隆、数字鸿沟等等。


这些看似不甚相干的领域都是他的研究对象,并且他对这些庞杂的研究对象做出了全新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解读。 


主要观点

1、重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间隔”。在默多克看来,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基础确实决定着上层建筑及其走向,但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一个间隔,这个间隔中有很多重要的社会元素、文化元素。
2、从经济结构和所有制关系的层面来剖析大众传媒的内在矛盾。默多克认为,大众传媒本身是社会权力体制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非简单的看似具独立性的文化(物化)问题。


大众传媒、大众文化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在经济和金融集团手中,其后果是: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成为他们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和发泄渠道,并自动确保了从属群体对统治阶级的支配的默许,从而得以维持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3、重新思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身份和文化权力。默多克在他的《公民权益与代表》中提出,如果人们要变成完全的公民,他们就不得不有权使用确保社会包容和促进参与的物质的和符号的资源。
除了为参与共享确保基本的物质条件,完全的公民权益也要求有权使用相关的符号资源以及高效使用这些资源的能力。



 彼得·戈尔丁

戈尔丁和默多克是一家“公司”出道的好兄弟,他们在英国媒介与传播重镇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积累了深厚的兄弟情,共同发表了大量关于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经典著述,在全球批判研究版图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两人合著《资本主义、传播与阶级关系》,强调对阶级关系、阶级权力以及阶级斗争的研究;共同发表《呼唤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一文,被认为是欧洲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纲领性文件。


➤ 代表理论: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


戈尔丁依据时间和意图,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类——


(1)短期的预期效果: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表现为个人的反应;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无关,表现为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觉反应,有益或有害;(3)长期的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包括知识的传播,推广和普及等;(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产生的综合或客观效果,包括个人社会化、媒介的社会控制、媒介与社会变革。


“周边”: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新议题


❶ 网络与社会运动


新媒体矮化传播的门槛,打破行动者边界,越来越多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学者开始关注网络新媒体对社会运动的影响。


传统政治运动关注宏观议题,而新政治运动关注微观议题,即日常生活的政治,这些议题更能够激发公众的参与欲望。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社会运动的规模变大,众多社会议题和挑战都带有全球化的特点。网络技术使全球网络和全球抗议得以形成并得到协调,而社交网络提供了全球抗议运动从集体行动到连接式行动的转移的可能性。


通过网络技术,异质化、碎片化的社会公众被动员起来,新的抗议模式为个人创造表达的机会与空间,网络将个人经历同“个人行动框架”连接起来。

 

(图源网络)


❷ 监控、大数据与云计算


监控这一传统政治学术语已广泛运用于网络语境中,“网络监控”遂成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默多克指出监控的网络化已逐步显现,安全监控、公共监控、商业监控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监控体系,身处其中的个体无处躲藏。


然而,大众对被监控及生活透明化的处境却毫无知觉,更重要的是虚拟监控强化了真实世界的不平等,因而对某些社会群体脆弱性的约束或控制,应该成为理解网络监控的焦点。


传播新科技使得公众置身于“全景监狱”,但其内部也蕴涵着冲破樊篱的力量。通过建构新型的规则,政府和企业更加透明,同时个体面对新媒体的主体性也得到提高。

 

(图源网络)


❸ 网络受众的劳工化


无论是主动的用户内容生产,还是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无意识地“贡献”数据,互联网产业通过网民的参与将其转化数字资本的一个缩影。


数字资本所创造的越来越隐蔽的、娱乐化的资本增值方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休闲娱乐越来越受到商业规则的操控,并使得人们的传播互动行为越来越从属于消费性的数字劳动。


在商业意识形态的“召唤”下,用户被吸纳进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空间里,也在信息消费的过程中被转化具有商业价值的数字劳动行为,迅速推动着数字资本的增值与扩张。


从信息生产到综合服务,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物理空间与交往空间的一步步拓宽,使人类日常生活全面数字化,由此完成网民生活的商品化与社会空间的工厂化。

 

(图源网络)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干货”你get了吗?最后,咱们再拿真题来练练手吧~


真题链接

文特森·莫斯可(2020 中央民族大学)、文化产业(2020 上海大学)、媒介霸权(2019 北京师范大学)

简述数字劳工的内涵、相关研究议题及其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2019 浙江大学)

论述文化帝国主义的基本内容。(2019 南京大学)

信息与网络时代,工作与劳动发生了什么变化?(2019 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蔡润芳.“积极受众”的价值生产——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受众观”与Web2.0“受众劳动论”之争[J].国际新闻界,2018,40(03):114-131.

[2]姚建华,徐婧.数字时代传播政治经济的新现象与新理论[J].全球传媒学刊,2017,4(03):30-43.

[3]吴鼎铭.网络“受众”的劳工化: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网络“受众”的产业地位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39(06):124-137.

[4]宁威.莫斯可“媒介商品化”再论[J].西部学刊,2017(06):70-72.

[5]徐婧,秦朝森.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前沿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03):133-136.

[6]朱振明.国际传播中的“全球化”与“世界化”——阿芒·马特拉的国际传播观[J].法国研究,2009(04):59-63.

[7]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32-43.

[8]郭镇之.席勒——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领袖[J].国际新闻界,2002(01):65-69.

[9]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麦兹[J].国际新闻界,2001(03):58-63.

[10]马驰.格雷厄姆·默多克和他的传媒政治经济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00-107.

[1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0

-END-

整合作者丨觅游 小七
编审丨觅游 大羽学长



新闻实务训练营

【专业课程+二稿批阅到考前】

提升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助你高分上岸!

👇👇👇




觅游21全程班

【通识核心课+院校辅导】模式 

全面建构课程体系,助力你高分上岸!

👇👇👇


 详情咨询  觅游单单姐或觅游lulu学姐


danjievip4

mylulu03




往期精华






(滑动可查看更多)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