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传新考纲解读:2021考研儿如何应对新变化?

觅游林云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加入觅游公益社群,解锁更多院校干货分享 

详情咨询丨觅游单姐(danjievip4)或 lulu姐(mylulu03)



2020年是见证历史的一年,除新冠肺炎疫情和各种时事热点之外,对于新传人而言,大家最为关注的就是教改。


目前最为轰动的应该就是清华“取消”新传本科和中传的研究生招生改革。


面对中传考纲的巨大变化,对于考研er来说,目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考中传的,一类是考其他院校的。


而大家关注的问题归纳起来也是两类:


❶ 报考中传的考生:如何准备初试科目?是否更换报考学校?


❷ 报考其他院校的考生:中传的改革是否会引发“蝴蝶效应”,导致自己的报考院校也跟风改革?


中传在发布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之后,就迅速公布了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也算是给备考的同学大体指明了一个复习方向。


经过对中传改革方案和新的考试大纲的研读,我们从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以及考生的复习备考两个视角出发,对中传最新考纲作出如下解读。


 中传最新大纲内容 


➤ 783主题写作


 883人文社科基础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440大纲变化不大,不再另附)



学硕783

综合能力成为“硬”指标


学硕的改革特别彻底。乍看完全放弃了原本的考察范围。新的大纲中,科目783考主题写作,根据考试要求来看,就是学术论文写作。科目883考人文社科基础,简单说就是“文史哲”。


如果对各个院校的考研真题做过分析,会发现这些考察内容并非是完全的陌生面孔。


科目783《主题写作》,其他院校如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上海大学都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有“作文题”。


真题如下

小论文:阅读重庆公交事件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理论写一篇小论文。(中南大学,2019)议论文:未来,我们如何研究传播学。(华东师范大学,2019)小论文:根据以下材料(材料为饿了么记者节社论),撰写一篇有关当下新闻的处境和专业主义精神的小论文,题目自拟。必须要有理论的运用,分析和充分论述。(上海大学,2017)小论文:结合新的媒介生态环境,谈一下新闻媒介如何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自拟题目,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小论文,并写50字左右的摘要,列出3~4个“关键词”。(湘潭大学,2020)作文:观七十年直播有感。(武汉大学,2020)作文:我(或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这样看来,中传的783科目还是有经验可循的。回到“《主题写作》考试大纲”,细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❶ 考题会给出材料,但材料类型未定。


❷ 主题提炼包括三个要求:①具有问题意识→根据材料提炼研究问题,并可以就提炼的问题进行合理假设;②立意诚正→符合主流价值观;③观点明确→可以基于XX理论展开具体分析。


❸ 理性分析部分,要求“围绕主题展开论证,逻辑结构完整,论证合理”,也就是说,拟定问题之后,要仅仅围绕问题,构建自己的逻辑框架,然后展开论述,用论点搭建逻辑,用论据和论证过程解释论点,做到逻辑自洽、论证合理。


❹ 文字表达方面,遵循学术规范,避免出现硬伤(知识点错误、错别字等)


❺ 文体:论说文。简单说就是议论文+说明文。


❻ 其他要求: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到这里就完全明白了,主题写作实际上就是写一篇学术论文。


专硕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也是“主题写作”,专硕334与学硕783的区别比较小,从考试大纲来看,区别在于给定的材料不同。


学硕的题目材料未定,专硕大体圈化了范围:“新闻与传播历史、理论或现实问题”,并且要求是结合“专业知识”,也就是说,专硕的“主题写作”基本还是在专业范围内的。学硕的不确定性很大。


整体来看,所谓的“主题写作”就是学术论文写作。并且是偏思辨类的论文,实证类的论文基本没办法操作,但不能排除给出很完整的设计、数据等内容,要求进行实证论文写作,或者报告数据分析结果等(可能性比较小)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聊聊学术论文写作的问题。在完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假定题目要求自选角度。


那么,考场上拿到试卷,阅读材料之后,最核心的就是选择分析视角,尽量朝自己熟悉的方向上靠拢。


在实际操作中,比如论文标题的拟定,最简单且实用的两种:


❶ XX视域下的XX研究


❷ XXXXX——基于XX视角

这两种方式可以直接点明分析和写作的角度。而学术论文基本都是小角度切入,在某种视角下对某一个问题/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这些都可以在后续的学术论文写作和研究方法的课程和练习中不断强化。


就复习来看,783和334科目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考生要对一些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并对主要学术观点进行记忆。这些理论也不限于传播学范畴。


比如中南大学2019年的真题:阅读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理论写一篇小论文。


这个事件可供分析的角度很多,常规的视角比如:①舆论反转/新闻反转;②后真相;③媒介伦理失范。


一些其他的角度,如:突发公共性事件报道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基于女性主义(或其他)的视角←从早期对女司机的报道切入。


这就要求考生对形象、修辞、媒介形象、女性主义理论等知识点有较好的理解和知识储备。这就是学术论文写作的难点之一。


另外一个难点就是“正文”部分的架构,既要体现逻辑,又得注意学术论文应有的结构和写作规范,包括摘要写作、拟定关键词等,这些都有相应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技巧,需要考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方法,并多加练习。



学硕883

高三的知识储备你还记得多少?


这样说其实是欠妥的,毕竟883考察的“媒介与社会”部分与高三关联度不大。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不可否认,《人文社科基础》的“文学”“文明史”和“哲学”部分确实有很多是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人文社科基础》考察的也正是考生的基本素养和知识储备。883考察的基本内容如下:


文学: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文艺思潮、代表人物、风格流派、经典作品等方面。


文明史: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以及不同阶段代表性文明的主要特征、重大成就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基本状况。


哲学: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的基本概念、核心命题、主要人物和流派等方面。


媒介与社会:媒介社会学分析视野,以及媒介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关系互动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就考察的内容来看,“文史哲”作为考察内容也并非中传的首创,其他院校如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有相关的题目。尤其是武汉大学,武大617综合知识科目,就专门考文史哲、法律政经等内容。


就题型来看,考试大纲列举了“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四种,但最后有一个“等”字,也即最后的考试题型未完全确定,就比如文史哲的考察中有很大概率考“填空题”等。


目前的考察来看,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都考过“选择题”或“填空题”。


此外,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已经发现了,有6个门类/一级学科专业的考生要考科目883,而“883人文社科基础”在考试大纲目录中共出现了9次。


可以猜想,这6个门类/一级学科的考生是否考同一份试卷?还是各个学科各有侧重?我们倾向于后一种。虽说和学校进行统一改革,但各个学科之间的差异较大,且老师们的研究也是各有所长。


 这样就可能出现两种出题情况:


一是各招生单位各自出题,这样每个门类/学科的试卷基本都不一样;二是学校统一组织招生单位出题,通识类的考察相同的题目,然后各招生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增添本学科的题目。


也就是说,不论何种情况,招生单位都不会完全放弃本学科的知识。


883人文社科基础列举了4本参考书,分别来看:


❶ 刘跃进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刘跃进老师主编的《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基本是按照中国历史朝代的发展脉络来进行梳理的,这里就可以借助“朝代歌”来进行整理和记忆,最后加上现代文学部分就全部搞定。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部分)




❷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马克垚老师主编《世界文明史》逻辑层次也比较清晰,分为三大板块:


①农业文明:古西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唐宋文明、中古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以及农业文明的相互交流。


②工业文明:科学革命、现代民主政治、工业革命、早期工业化时期、俄罗斯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西欧工业文明。


③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展:欧美工业文明、苏维埃文明、拉丁美洲、南亚、东南亚、东亚、中东伊斯兰世界、非洲。


单纯从历史角度来看,历史的复习就三个字:背多分。


但从新传的角度来看,如何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理解历史,尤其是世界史和文明史是近些年的热点话题


一些思考角度:文明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传播),媒介与文明(媒介环境学派;如工业革命带来的传播变革),媒介与文明的扩张(全球化、文化霸权、媒介帝国主义等)




❸ 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张世英老师的《哲学导论》是按照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五大板块进行书本架构的。


在具体复习时,可以结合第29、30两章各自的第二节“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进行时间线、人物梳理。此外,还要注意补充哲学核心命题、主要流派等内容(网上有做得很不错的西方哲学史脉络图)




❹ [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邱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这本书是4本参考书中唯一一本学科内参考书。这本书的主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产业、受众、形象、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媒介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来探讨和阐释这些关系和影响。


书中讨论的话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媒介“所有权”,媒介产品(传媒经济、媒介经营),媒介规范理论,媒介形象,媒介与政治,意识形态理论,积极的受众,媒介技术,媒介全球化等。


这些话题全都在考纲未变之前的参考书的射程之内,可以按照专题,分类整理。媒介社会学/新闻社会学是当前的研究热门,也是新闻传播学积极介入社会的表现。


同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本书也给783的“主题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角度。



专硕440

史论+综合能力


对比2020和2021年专硕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的考试大纲,2021年增加了10.5条新的考试范围。


这里的0.5指第二部分第4点“新闻传播的传者、受众、媒介、效果及传播技术”,在整合的基础上增加了“传播技术”。


从新增的内容来看,一是专硕全面增加了中外新闻传播史,二是重视新技术、媒体融合以及理论的本土化发展,三是业务的考察更加细致。


从实际内容来看,新增的内容全部都在射程范围之内,没有知识点盲区。但需要注意强化史论部分的复习。




招生变化

综合选拔如何应对?


从选拔机制来看,中传此次改革最大的变动在于增加了材料考核模块。


准确来说,这也不算新鲜事,国内目前博士招生的申请-考核制都是类似的模式,考生提交各类材料,通过材料审核的考生进入到综合面试阶段进行比拼。


甚至可以看看当前的高考招生,香港地区的高校,除了看学生的高考成绩外,还有面试环节,也是一种综合选拔模式。


中传的这次改变算是一次教育观念的进步,毕竟纯粹的考试是存在缺陷的,而有的人真的就只会考试。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中传的这次改变如此之大,准备报考中传的小伙伴是否要换学校呢?


大家都有各自的考虑,尤其是二战的同学,会有强烈的风险感知,但冷静下来想一想,大家其实都在考虑换学校的问题,或许一部分人已经决定了换考另外的学校。


这样,绝对数值上的竞争对手减少了。从出题的角度来看,在重大改革面前,第一年的考题应该倾向于中规中矩,题目不会太难,这或许也是一个机会。


对于坚定要考的人而言,应该如何准备呢?


首先得端正一种思想,报考人数的可能减少和第一年考题可能的“中规中矩”并不代表着你可以放轻松,反而是要做更加全面的准备。


其次是必须做更加有针对性的练习,比如主题写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需要有练习环节,实打实地写出来。


再者,新传基础理论不能丢,该掌握的必须掌握,甚至还需要有更加深刻认识,为主题写作部分打好基础。


最后,虽然这次除了最新的考试大纲,但目前并没有2021年的招生简章,这个可以再等一等,看学校到时候是否有新的通知和要求。


另外还有两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❶ 中传的改革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报考院校?❷ 跨考学生的机会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研究生扩招是未来教育的一个趋势,在扩招的基础上,需要对研究生的培养做出相应的改革,所有的高校都会有相应的改变,或大或小。


按照中传的招生和培养改革方案,核心要素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这是所有高校都看重的。


况且,前面已经指出中传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题型、类似的考察内容,所以不能排除自己报考的学校也做出相应的改变,但“剧烈”变化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要先“试点”,再推广。


所以,现在能做的就是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复习,打好基础,然后等院校2021年招生简章和考试大纲。现在打好基础,就算到时候有变化,自己也能有时间去准备新的内容。


针对跨考生机会的问题。看到一种论调,认为中传的改革让跨考生变得更加艰难。当时看到这种论调,脑袋里就想:国家大力发展交叉学科是为了什么?难道脑子进水了?


这样一想,这个问题就清楚了。新传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有时候甚至感觉这个学科不存在边界,因为啥都在研究。


实仔细想想,就比如现在比较热门的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这一研究方向,导师肯定青睐语言类专业的学生,毕竟要先能看懂才能研究;而现在的热点前沿,尤其是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方向,懂技术的肯定有更大的优势。


所以,跨考生的问题还是可以回到这次改革的核心:综合能力。一个有能力的人,我想老师不会拒绝。


最近看了国内97所高校/科研院所2016-2020年的考研真题(部分院校不完整),超过12000道题目,最大的感受就是题目越来越灵活,考察的形式越来越多元,知识点也是一样,有热点、有冷门。


并且,写作和研究方法部分的考察越来越多,写作在前面已经说过,研究方法有很多种考法,除了基本概念,还有研究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抽样方案设计、实验设计、内容分析设计、概念化与操作化的实施……


这些也是大家需要普遍注意的问题。毕竟做研究始终逃不过三个词:问题、理论和方法。


另外一点嘱咐:



我不祝你一帆风顺,我祝你乘风破浪!——献给中传的考研er,以及2021所有考生


-END-

原创作者丨觅游 林云
编审丨觅游 侧影学长
封面图源丨中传官微



新闻实务训练营

【专业课程+二稿批阅到考前】

提升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助你高分上岸!

👇👇👇




觅游21全程班

【通识核心课+院校辅导】模式 

全面建构课程体系,助力你高分上岸!

👇👇👇


 详情咨询  觅游单单姐或觅游lulu学姐


danjievip4

mylulu03




往期精华






(滑动可查看更多)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