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中传接连教改,新传考生还将面临哪些变化?

觅游小七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加入觅游公益社群,解锁更多院校干货分享 

详情咨询丨觅游单姐(danjievip4)或 lulu姐(mylulu03)


 

2015年中传的开学典礼上,康辉在校友发言里谈及朋友对传媒业“日薄西山”的质疑,勉励同学们“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想飞奔,人人都唯恐落后的时代,当我们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要想一想是不是给自己的飞奔做好了一个完备的基础的准备。” 


五年后,“传统媒体的式微”依然是一个不断被提起的话题。


在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日益成熟的当下,新闻人的价值在哪里?“成名的想象”要如何实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中传研究生招生改革中窥得一二。

(中传研究生教育改革答记者问)

中传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史萍说,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内容,是为了“重点考查理性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研究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


而在中传发布改革公告的前几天,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发博回复一个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疑问,称“只要是做社会科学的,都要读一些社会经典”。这则微博还被刘海龙教授转发。


(杨国斌教授微博原文)

新传人怎么这么难,每天更新的热点已经让人头大,还得学文哲史?



01

学科“内卷化”倾向与学科融合需求


英国社会学家拉什认为,在第一现代性中,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相互分离,甚至“互斥”,但是,在第二现代性中,社会和技术相互交织,成为非线性的“社会-技术系统”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技术形塑社会生产结构、政治制度和传播逻辑,同时在社会系统的制约中,新技术不断衍生发展,二者早已不可分割。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科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但就从当下的研究成果来看,新闻传播学反而存在着“内卷化”倾向,这与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的困境密切相关。


❶ “宽”与“窄”的争议


“新闻传播学应侧重于通识教育还是专才教育”一直是学科建设面临的难题。


从理论上讲,“基于通识教育,服务专才教育”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可怎样界定“通识”的范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新闻传播,宽可至“万物皆媒介,万象皆传播”。就拿新传考研来说,考生备考尚且常因知识面过于广袤而陷入信息焦虑,那高校对学生几年课程的设置难度就更大了。


(图源网络)


杜骏飞教授指出,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教育对通识教育和素质培养始终停留在口头上,课程表仍然由大量的所谓公共基础课、新闻传播学专业必修课所占据,而其教学效果却颇多不如人意之处。


美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或许值得借鉴。19世纪20年代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开始挑战“密苏里式”的职业训练模式,其创始人布莱耶认为新闻教育应当包括一整套的知识,给学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一部分新闻方面的技能训练。


因此,在四年制新闻本科的课程中,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英语等内容。后来,这一课程设计成为全美大多数新闻学院的基础蓝本。

 

❷ “学”与“术”的纠葛


新闻传播学被称为“十字路口上的学问”,它不仅与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相关性很强,而且实践、实操性非常明显。


要做会写稿、会拍摄、会主持、会策划的“四会”融记者,可不是仅仅靠书面知识就能行的。


如果说以前的记者需要“新闻传播学 + 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媒体的“跑口”之需,那么融媒体时代的记者可得文能字字珠玑,理能数据分析,工能玩转计算机


(图源网络)


传媒市场对新传人在“术”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这无疑提高了高校教育的难度。


一方面,学校需要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之间达到平衡。


另一方面,在理工科和新闻传播学科的高低知识门槛差异之下,新传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人才输送上的逆差,这也就导致新传学子在财经、医疗、大数据等专业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被其他学科的学生抢挤占职业空间


今年3月,在泉州佳欣酒店倒塌事件发生的次日,公众号“任易”推出调查文章《泉州佳欣酒店倒塌真相——连环违规的人祸》,通过数据分析、图像呈现,条理清晰地指出诱发灾难的原因,阅读量高达“10万+”。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专业的调查记者,而是凭借大量数据资料推导出结论的腾讯云计算工程师。




02

从“新闻无学”走向“新博雅”


那么,这样看似任谁都可“+”、技能又不从书中来的特点,是不是正印证了“新闻无学”呢?


今年5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公告称“停招新闻本科生”,很多网友借此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新闻传播无用”。


这些言论大多愤慨新传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在学校里所受的教育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罗森在谈及“新闻业何为”时曾这样描述:


“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新闻业和新闻记者职业都不存在了,但新闻还在。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新闻较新闻业要悠久得多,也更为基本,人类有史以来就在交换新闻。”


这句话看似有理,可存在着悖论的嫌疑。

既然信息交换行为存在,那么传受双方必然也存在着,他们或许称不上“职业”,但并不代表“职业的”不被需要。


(柴静《看见》插图 图源网络)


事实上,清华停招本科生并不仅是针对新传,而是涉及多数文科专业。


而且,清华“强基计划”意图通过学院制来进行基础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用金兼斌教授的话来解释,就是要“第一专业扎实,厚基础”。


也就是说,清华大学所要推行的通识教育改革,希望打破文科之间的专业壁垒,培养宽口径的人才。


这反而是对“新闻无学”最好的批驳。因为新闻传播从不只是一门应用学科,更是人文社会学科。新闻是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而不简简单单是传递信息。


日本新闻学界就普遍认为,采访技巧、新闻写作、报纸编辑等雕虫小技不是什么学问,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但是新闻史、新闻伦理、新闻理论则必须通过高等教育完成。




03

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价值偏向


陈力丹教授指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包括三个方面: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最基本的原则,是新闻工作者不可逾越的底线,而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孰轻孰重呢?


新传学子应该都知道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饥饿的苏丹》吧——一个赤身裸体、瘦骨嶙峋的苏丹小女孩,因为饥饿痛苦地趴在非洲贫瘠的土地上,而远处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位奄奄一息的生命。它客观、真实,却引发了世界人民对新闻职业和人文关怀的讨论。


(《饥饿的苏丹》 图源网络)


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娱乐化、流量至上等媒体乱象丛生。数月前,财新网特稿《高管性侵养女疑云》因为技术操作、阐释框架上的问题而饱受诟病。

在此之前,南风窗对李星星的报道亦存在着时间线不清、立场倾向明显等问题。

从信源平衡的角度来看,财新网的报道可以被看作是对南风窗报道的补充,但其缺乏媒介关怀,没有以人性的、总体的、基本的“善”作为追求,因此同样是在专业程序上存在问题,财新网的报道更不被人们所接受。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客观、公正、平衡、真实,维护新闻自由,为公众服务。但是,新闻报道框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介组织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价值判断的潜在影响,纯粹“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


因此,专业主义作为程序规范,应为社会理想服务。当面对人性的善和专业的程序正义之间的伦理困境,新闻人不仅需要追求真相的智慧,更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


(图源网络)


在智媒时代,人的价值关怀就更为重要。


人机交互的信息生产模式中,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信息采集、内容生产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对新闻传播从业者在其中的主体性地位造成冲击。


然而,技术“黑箱”之下,新闻传播从业者更需要以价值观和专业理念引导和干预智能技术,生产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


与此同时,算法介入下的舆论生态也要求新闻从业者强化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传递主流价值观,防止舆论的过度分化。


基于用户行为和偏好的算法推荐降低了信息环境的异质性,易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之中,还可能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强化娱乐议题、削弱公共议题,不利于公民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公共讨论的形成。


因此,智媒时代里新闻人的价值正在于其通过人文意识纠正机器的偏狭与误区,在光怪陆离的景观世界里传递人的理性和尊严


(谨防技术对人的异化 图源网络)




04

通识素养与职业标准的平衡


对于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而言,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学生秉承媒介社会责任、坚守新闻职业良知,为他们提供通行于不同社会群体与结构之间的媒介社会价值观。


《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中就指出,“一个新闻记者最需要的不是关于本行业的计谋和机器使用方面的训练。如果他要成为一个胜任的公共事务评判员,那么他需要接受最广博和最丰富的教育。”


这样的通识教育也恰好是迎合当前传媒业的职业需求的。


传播的网络化正在迅速改变社会结构和运作模式,重塑行动者边界——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自媒体通过各种形式获取用户注意力,商业性信息聚合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源,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受到冲击,形态各异的新媒体成为媒体信息扩张渠道的主要平台。


在这种状况下,信息的选择、识别和理解能力被置于突出地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标准由此被赋予更多的价值内涵,通识教育成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职业能力教育的应有之义。


中传通过考试倒逼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社科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重视个体精神建构, 培养主体自我与社会、他者的情感、意识、精神的沟通能力,以减少学习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


改革对于考生们来说猝不及防,但就通识教育而言,的确是一个好的尝试。





05

写在最后


中传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校。


武大学硕一直都需要考综合知识,包括大学语文和法律政经两部分;清华2020暑期夏令营考了“如何评价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人类最强的本领是‘无中生有’”。


所以你看,不管报考哪所高校,总会有难题,也总会有人上岸,那个人怎么就不会是你呢?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愿你抬头看到了月光。





 参考文献 

[1]徐芳.新闻何去  大学何从——从“清华停招新闻本科生”中读懂舆论关切[J].新闻前哨,2020(07):45.

[2]赵新利.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启示——兼评清华大学取消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招生[J].青年记者,2020(16):68-69.

[3]姜红.走向“新专业”与“新博雅”——新媒介环境下新闻学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考[J].青年记者,2020(13):67-68.

[4]李晓静, 朱清华.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 业界的视角[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8): 160-165.

[5]蔡雯.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7,39(03):6-18.

[6]李荣.职业标准与通识素养的价值平衡——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16,37(05):92-98.

[7]陈昌凤,王宇琦.创新与坚守:美国经验与新环境下国内新闻教育路径探索[J].国际新闻界,2015,37(07):26-35.

[8]杜骏飞.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J].新闻大学,2009(01):24-30+18.

[9]陈力丹,阎伊默.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新闻前哨,2007(07):86-88.


-END-


原创作者丨觅游 小七
编审丨觅游 大羽学长




新闻实务训练营

【专业课程+二稿批阅到考前】

提升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助你高分上岸!

👇👇👇




觅游21全程班

【通识核心课+院校辅导】模式 

全面建构课程体系,助力你高分上岸!

👇👇👇


 详情咨询  觅游单单姐或觅游lulu学姐


danjievip4

mylulu03




往期精华






(滑动可查看更多)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