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新认识姚鼐

蓬安姚波 六尺巷文化 2024-03-26

【声明】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第二十五、二十六期。

經方苞、劉大槐至姚鼐始確立桐城派之名。姚鼐是桐城派的關鍵人物。談姚鼐的文章很多,本文從新的視角,發掘别人未利用的資料,論述姚鼐之成功,除個人因素外,有其鄉里背景及家族背景。

(一)
從自然環境説:中國歷來認爲“鍾靈毓秀”,即美好的自然環境産生優秀的人物,姚鼐也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在《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中説:“夫黄、舒之間,天下奇山水也”,“浮屠之俊雄,……豈山川奇杰之氣,有蘊藏而屬之耶?夫釋氏衰歇,則儒士興,今殆其時矣。”①

從文化氛圍説:桐城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道光《桐城績修縣志》卷三《學校志(附風俗)》云:“子弟無貧富、皆教之讀,通衢曲巷,書聲夜半不倦。”“士人晨夕以文字往來,相攻錯。”

據《縣志》卷七《選舉表》,從清朝順治至道光這一段時間,姚氏中進士者十四人。卷十二《人物志•宦迹》上、下載姚氏廿九人,卷十五《人物志•儒林》載姚氏六人,卷十六《人物志•文苑》載姚氏廿一人。從這四個數字看出,姚氏確實出了不少人物。仔細分析一下,這個家族以文學成就爲最大。李大防《蜕私軒績集序》引喬損菴言:“國朝自康雍以來,父子祖孫踵爲大儒,著書之多,賡績至二世三世者,或有其人。如桐城姚氏,代有著述,歷三百年而未有已,則未之前聞。求之史籍,亦罕其匹。”説出了桐城姚氏的特色。要想了解桐城姚氏家族三百年學術傳承的具體情况,只有從家譜中發掘資料。

“桐城之姚氏有三,曰麻溪、曰苓澗、曰官莊。”②姚鼐出於麻溪,故本文只述麻溪姚氏。《桐城麻溪姚氏宗譜》民國十年姚聯奎等刊印,卷首有姚棻、姚鼐、姚元之、姚瑩等的序。姚鼐序云:“自五代至宋,故家殘滅,及元明屢遭兵火,今日天下無復有千年相傳之家譜矣。”姚家“初自余姚來居桐城大有鄉之麻溪,人謂麻溪姚氏,逮明中葉,而始有譜。”③《宗諸》以姚勝三爲麻溪姚氏始祖。自明至清,族繁人多。今以姚鼐为中心,編制姚氏主要成員世系簡表如下:
(一)姚勝三至姚承虞、姚自虞世系簡表

(姚氏后裔供图)
据表,可作如下几黠分析:
(1)姚腾三爲一世,傅至姚承虞、姚自虞爲九世。姚承虞傅至姚柬之、姚元之爲十八世。姚自虞傅至姚范爲十五世,姚鼐爲十六世,姚莹爲十八世,姚濬昌爲十九世,姚永朴、姚永概爲廿世。遣是姚氏文学著名的两支。

(2)十二世姚文烈、文然、文燕、文炎、文燮等皆入《縣志•人物志•宦迹》。姚文勛等入《縣志•人物志•文苑》。據《縣志》姚文烈、文勋、文然兄弟“能文章”,有“江北三姚”之目。姚文然、文焱等“皆以詩名”,有“潜園十五子”之稱。姚文燮“博通古今,工文辭書畫。號稱名家。”④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卷七《姚文燮文熊文焱傳》云“階州、峽江,同時并峙,姚氏人文,巍然盛矣。”今案,階州知州姚文熊,峡江令姚文焱。他們雖未能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但這個創作群體爲姚氏家族積累了深厚的文學底蘊。

(二)
再據《宗譜》將姚氏主要成員之行第、字號、生卒、學術、科名、仕宦、姻婭情况,制表如後(見注后附表):
據表,作幾點分析:

(1)一世至四世,無學術、科名、仕宦。姚鼐云:“吾族先世,本於田農。”⑤姚瑩云:“(四世)孝友力田。”是真實情况。

(2)麻溪姚氏“家殷”而“好學,五世姚旭是姚氏家族中第一個進士,其後登科者不絶。十一世姚孫森,有女嫁大學士張英。十二世姚文然,明崇禎七年進士,仕清,累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卒謚端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有傳,稱“文然清介”,子士基、士墪(塾)“皆有治行”。文然有女嫁大學士張廷玉。可見桐城麻溪姚氏發迹之過程:先以科第起家,仕宦顯赫;繼與權貴聯姻,擴大勢力;後以文學著名,載入史册。

(3)姚瑩《姚氏先徳傳叙》云:“自明季以來,讀書仕宦,人物稱盛者,皆葵軒公後也。”今案:八世姚希廉號葵軒,這一支十一世姚孫棐,明崇禎十三年進士,著有《亦園集》。十二世姚文然兄弟等,是麻溪姚氏最早的創作群體。十五世姚範,十六世姚鼐,十八世姚瑩、姚柬之、元之,十九世姚濬昌,二十世姚永朴、永概,皆以文學著名,可謂群星璀璨。姚范對姚鼐起了領路的作用。姚鼐是群星中的一棵巨星,有了他才奠定了姚氏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不朽的地位。


(三)
在《宗譜》、《縣志》之外,參考有關資料,説明姚氏家族内部文學傳承的情况。

(1)麻溪姚氏的家庭教育。

姚瑩以“姚族望桐城,前明至國朝代有巨人”⑥自豪。源遠流長的家庭教育,是姚氏幾百年“代有巨人”的主要原因。

姚氏注重對子弟的教育,舉例言之:姚希廉“督子爲學甚勤,至鬻田以延師。……公殁,甫釋服,四子同時分入郡縣學。時嘉靖丙寅年也。”⑦姚希廉死後,作爲長子,姚承虞“督諸弟就學甚嚴”。姚孫森“教子至嚴肅,既壯,猶督課如少時,以故皆爲名士,叕巍科。”⑧姚文然有《訓子篇》,教導子弟“心正則志立,志立則氣奮……为學貴乎立志。”⑨姚孫森、姚文然還注重對女婿的教育。張英《姚珠樹公傳》云:“英爲珠樹公幼婿。公捐館舍時,英年十有五,猶及侍公左右,……古文詞無不兼擅其美,……此皆邑人之所矜式,海内之所流傳,而英得於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

清世宗曾説“桐城張、姚爲江左世家,即古之陳朱氏。”⑩張指張英、張廷玉一族。姚氏以與張氏聯姻爲榮,如姚鼐《張逸園家傳》云:“余家與君世姻好。”又,《原任少詹事張君權厝銘》云:“諱曾敞,……桐城張太傅文端公之曾孫”,“君於余家世姻,少相知,又嘗重余文。”又,《繼室張宜人權厝銘并序》云:“宜人高祖爲張太傅文端公,……其母又鼐姑母也。”“余先娶亦張氏,同出文端之父。”姚氏家族中,以姚文然最为顯赫。姚瑩在《朝議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銜從祖惜抱先生行狀》中,叙述姚鼐家世,必曰“先刑部尚書端恪公之玄孫也”⑪,以顯示姚鼐這位文學大家出於名門望族。

(2)姚範傳姚鼐。
《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傳二•姚鼐》:“鼐世父範與(劉)大櫆善,鼐本耳闻於家庭師友間者,益以自得……”姚瑩《從祖惜抱先生行狀》云:“(姚範)諸子中獨愛先生。”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編云:“(姚永概)五世祖範……學者稱姜塢先生。姚鼐以從子受業焉;姚氏之學由起也。”又云:“姚氏自範以古文義授從子鼐,嗣是海内言古文者,必曰桐城姚氏。”

(3)姚鼐傳姚瑩。

徐子苓《桐城姚先生墓志銘》云“少學於其從大父姬傳先生,與其鄉方先生植之、劉太學孟塗友善。博聞多通,議論岳岳,不少挫。”今案,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卷十《姚鼐傳》云:“海内著籍姚門,知名者甚衆,其在鄉里,植之、孟塗、石甫三先生最著,因有小方、劉、姚之目。”小方爲方東樹(植之)、小劉爲劉開(孟塗)、小姚爲姚瑩(石甫)。《清史稿》卷三八四《姚瑩傳》云:“瑩師事從祖鼐。”姚鼐是姚瑩從高祖。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編云:“瑩既卓有祖風,又師事鼐文,詩文之美,頗亦兼擅……”

(4)姚鼐、姚瑩傳姚濬昌

《清史稿•姚瑩傳》云:“子濬昌,能繼家學。”《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編云:“濬昌則一秉家法,屬辭比事,蔚然與姜塢同風,而骨力之清遒,神情之俊朗,則鼐之遺也。”

(5)姚鼐、姚濬昌傳姚永樸、姚永概(附:馬其昶、范當世)
《桐城耆舊傳》卷十《姚濬昌傳》云:“其治身論學爲詩,諸子及女婿等,各以所性,師而承傳之。”姚墉《姚仲實行述》云:“曾王考自江右罷官歸,買屋挂車山,以奉親教子。府君兄弟三人隨侍,祖姑父馬抱潤先生,亦時來山中,相與談藝論學者七八年。”“再隨曾王考官安福,適祖姑夫南通范伯子先生來就婚,日相切劘,學益宏邃。”今案:吴汝綸介紹范當世娶姚倚雲爲妻。

徐昂《范師伯子先生文集後序》云:“後壻於姚氏,益得惜抱之遺緒,故夫異之、伯言而後,江蘇傳桐城學者,當巨擘先生焉。”管同(異之)、梅曾亮(伯言)均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姚鼐弟子。

《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編云:“先是其昶[chǎng]甫逾冠,就婚姚氏,永概則十一歲耳。其兄長曰永楷、次永樸,每從其昶商論文史;以永概幼,未遽語也;永概則愠見辭色,謂:‘奈何輕我!’永概以其昶及范當世爲姊婿,以永樸爲兄,耳濡目染,神與古會。”又:“桐城姚永樸、姚永概兄弟爲古文,亦兼能詩,禪其家學;爲文淡宕而坦迤,每不欲盡,而其詩清刻而峭發,又不害盡,蓋篤守姚鼐之教也,而永概名尤著。”姚永概《慎宜軒文目》云:“編中所載圈點、擇録……馬通伯、范肯堂姊夫之筆。”

(6)姚鼐傳姚元之、姚柬之

《清史稿》卷三七五《姚元之傳》:“元之學於族祖鼐,文章爾雅。”同書卷四七八《循吏傳三•姚柬之》“從族祖鼐學。”方東樹《貴州大定府知府姚君墓志銘》云:“族伯祖以詩古文詞爲海内所宗,世所稱姬傳先生者也。君早聞緒論,亦欲以著撰學問文章名世。”

(四)
吴敏樹《與篠岑論文派書》云:“今之所以稱桐城派者,始自乾隆年間姚郎中姬傳稱私淑於其鄉先輩望溪方先生之門人劉海峰,又以望溪接續明人歸震川,而爲《古文辭類纂》一書。直以歸、方續八家,劉氏嗣之,其意蓋以古今文章之傳,系之己也。”這一段話,揭出姚鼐創建桐城派之用心。

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云:“曩者,鼐在京師,歙程吏部、歷城周編修語曰:‘爲文章者,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維盛清治邁逾前古千百,獨士能爲古文者未廣。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姚鼐在京師與程晋芳、周永年論文的這段話,是他構建桐城文派的主要依據。借程、周之口(劉大櫆是程晋芳的老師),贊譽方、劉,比姚鼐自己説有效;姚鼐把這段話寫在祝劉大櫆八十大壽的文章中,以取得劉的支持。至於文中所云“士能爲古文者未廣”云云,則并不符合清初文壇的實况。據《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傳序》:“(錢)謙益歸命,以詩文雄於時,足負起衰之責。而魏、侯、申、吴,山林遺逸,隱與推移,亦開風氣之先。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師儒崛起,尤盛一時。自王、朱以及方、惲,各擅其勝。”姚鼐與程、周爲了凸現桐城之方、劉,故意壓低别人。

姚鼐爲了建立桐城派,抬出了方、劉兩位祖師爺。他與方苞無師生關係,他從兩個方面向方苞靠攏。

(1)世有姻親。姚館《方氏文忠房支譜序》云:“方氏與姚氏,自元來居桐城……其相交好爲婚媾二三百年。”⑫《方恪敏公詩後集序》中又云:“鼐家與方氏世有姻親。”

(2)拜方澤爲師。姚鼐《方侍廬先生墓志銘有序》云:“先生(方澤)與鼐伯父編修府君少爲交友。編修府君仕京師時,先生館於鼐家,鼐兄弟皆受業。先生論學宗朱子,論文宗艾干子,惡世俗所奉講章及鄉會闡墨,禁其徒不得寓目。”⑬方澤“以文學名於時,蚤與同裏姚范、葉酉……等,號龍眠十子。”⑭

姚範、方澤、葉酉、劉大櫆都是姚鼐的老師,姚對劉最崇拜。姚瑩《從祖惜抱先生行狀》云:姚鼐年幼時“尤喜親海峰,客退,輒肖其衣冠,談笑爲戯。……(編修公)卒以經學授先生而别受古文法於海峰。”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也説:“鼐之幼也,嘗侍先生,……及長,……學文於先生。”⑮其《劉海峰先生傳》又云:“先生少時,與鼐伯父薑塢先生及葉庶子酉最厚。煦於乾隆四十年自京師歸……屢見之於枞陽。……嘗謂鼐:吾與汝再世交矣!”姚鼐有詩《懷劉海峰先生》“四海但知存父執,一鳴嘗記值孫陽。”以伯樂比劉大櫆,而以千里馬自喻。又《送朱子潁孝純知泰安府》詩云:“文筆人間劉海峰,牢籠百代一時窮。”⑯

《清史稿•文苑傳二•劉大櫆》云:“時方苞負海内重望,後生以文謁者不輕許與,獨奇賞大櫆。”又云:“姚鼐繼起,其學説盛行於時,尤推服大櫆。世遂稱曰方、劉、姚。”雖然姚鼐捧劉大櫆,但是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實際地位,是不能與方、姚相提并論的。吴汝綸《答張廉卿書》云:“往時文正公言:'……近世作者方、姚之徒,可謂能矣……’。”黎庶昌《績古文辭類纂序》云:“本朝文章,其體實正自望溪方氏,至姚先生而辭始雅潔……”。王樹枬《桐城馬通伯先生墓志銘》云:“桐城方、姚闢文軌。”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卷十一云“吾縣文章之傳,自方、姚後,吴先生極其盛。”曾、吴、張、黎、王、馬是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只稱方、姚。爲什么姚鼐一定要抬出劉大櫆呢?他把劉大櫆作爲他與方苞之間的連接人,表示桐城文脉不中斷。

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云:“桐城姚姬傳先生鼐,善爲古文辭。……當時立派無助,傳之五六十年,近世學子,稍稍誦其文,承用其説。”又,《聖哲畫像記》云:“國藩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啓之也。”前一段話,從歷史的事實説出了桐城派建立過程之不易;後一段話,從自身體會説出了姚鼐文章之魅力及其對曾國藩的影響。

綜合以上所述桐城姚氏文學的傳承關係,制簡表(見右圖)。

姚鼐之成功,值得研究,故本文發掘别人未利用之《宗譜》材料,重新加以論述。



【卞孝萱~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武黎嵩~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候選人】


注釋

①姚鼐《惜抱軒文集》卷八。

②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卷六《姚康傳》。

③姚鼐《惜抱軒文集》卷三亦載此文,題爲《族譜序》。

④姚聯奎《桐城麻溪姚氏宗譜》卷五,姚文燮條。

⑤姚鼐《族藉序》。

⑥姚瑩《東溟文集》卷二《姚氏先德傳叙》。

⑦姚聯奎《桐城麻溪姚氏宗譜》卷一,姚希廉條。

⑧張英《文端集》卷四十三《姚珠樹公傳》。

⑨姚文然《姚端恪公文集》卷十六。

⑩《桐城績修縣志》卷十六《人物志•文苑•國朝》。

⑪姚螢《東溟文集》卷六。

⑫姚鼐《惜抱軒文集後集》卷一。

⑬姚鼐《情抱軒文集》卷十三。

⑭《桐城績修縣志》卷十六《人物志•文苑•國朝》。

⑮姚鼐《惜抱軒文集後集》卷五。

⑯二詩并見姚鼐《惜抱軒詩集》卷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