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新春首场新闻发布会,说的都是这件事!
2月21日,最高检召开“迎两会·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与实践”。 发布会有三项议程:一是通报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经验做法和突出成效;二是发布2023年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职办案典型案例;三是回答记者提问。最高检新闻发言人李雪慧主持发布会。
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
基本价值追求
最高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司法公正的这一原则性、基础性要求,最高检党组提出,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在实体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在效果上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做到检察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于公平正义。
聚焦公正司法
树牢“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
检察工作理念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介绍,“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一检察工作理念,根本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融于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一是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绝对领导的必然要求;二是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具体抓手;三是加快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牵引。
检察机关对认为确有错误的
刑事裁判提出抗诉7000余件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介绍,最高检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等部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监督侦查机关立案、撤案13万余件。持续加大刑事审判监督力度,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提出抗诉7000余件。同时,还加强刑事执行监督,深化“派驻+巡回”检察,既监督“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又防止该减刑不减刑、该假释不假释。
检察机关依法纠正
“假官司”9000余件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介绍,检察机关着力提升民事检察工作水平,对认为确有错误的民事裁判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1万余件。对民事审判和执行活动违法情形提出检察建议13万余件,协同破解“执行难”。特别加强了对虚假诉讼的监督,依法纠正“假官司”9000余件,起诉虚假诉讼犯罪900余人。
对行政审判和执行活动违法情形
提出检察建议4万余件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介绍,检察机关着力补齐行政检察工作短板,对认为确有错误的行政裁判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600余件。对行政审判和执行活动违法情形提出检察建议4万余件。完善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衔接制度,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
最高检正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
加快研究推进检察公益诉讼立法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表示,着力规范推进检察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勇担“公共利益代表”职责,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9万件,在环境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烈士名誉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最高检正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研究推进检察公益诉讼立法。
立案侦查司法工作人员
相关职务犯罪1900余人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表示,检察机关着力强化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坚持加大力度、务必搞准,共立案侦查1900余人,最高检直接立案侦查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原常务副厅长杨光明涉嫌徇私枉法案,清除了司法队伍中的一批“害虫”。
完善制度机制是实现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
重要保障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表示,完善制度机制是实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重要保障。去年以来,在以下几个机制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①健全依法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机制;②健全数字检察工作机制;③健全检察业务管理机制;④健全执法司法配合制约机制。
健全依法一体履职
综合履职、能动履职机制
《人民检察院内部移送
法律监督线索工作规定》
是落实一体履职的重要制度保证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表示,最高检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内部移送法律监督线索工作规定》,这是落实一体履职的重要制度保证。去年,按照该规定移送线索7万件,成案率97%。
研发法律监督应用模型6000余个
批量发现监督线索62万余件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介绍,检察机关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制定数字检察规划,构建“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机制。总结在办理个案中发现的规律,研发法律监督应用模型6000余个,批量发现监督线索62万余件,推动法律监督由个案到类案、由一域到全域拓展。
调整优化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
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介绍,最高检制定加快推进新时代检察业务管理现代化的意见,调整优化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让求真务实、担当实干成为全体检察人员的鲜明履职特征。规范检察权运行,围绕刑事案件不捕不诉、民事抗诉等容易出问题的重点环节,进一步健全内外部、上下级制约监督机制。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突出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与检察长领导检察院工作相统一,坚持放权与管权并重、管案与管人结合,加强对检察权运行的制约监督。
一体推进执法司法
配合制约机制建设
童建明在发布会上介绍,去年以来,最高检分别与最高法、司法部建立年度交流会商机制,与最高法、司法部、全国律协建立年度四方会商机制,共同破解执法司法堵点难点问题。一些地方检察机关还探索推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衔接机制、法律监督与法治督察衔接机制,促进增强法律监督质效,共同维护执法司法公正。
电影《第二十条》是检察机关
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
艺术化呈现
童建明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电影《第二十条》诠释了“忠诚、为民、公正、担当、廉洁”的新时代检察精神,是检察机关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艺术化呈现。影片中塑造的韩明、吕玲玲等检察官形象正是新时代检察官的缩影。检察官日常履职办案中要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持续做实,一是始终坚持公平正义的职业追求;二是坚定恪守司法为民的职业良知;三是努力养成专业娴熟的职业能力。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依法做到
该严则严、当宽则宽、罚当其罪
最高检检察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宽严相济是我国基本刑事政策。落实到具体案件办理中,就要统筹处理好“宽”与“严”、“惩”与“防”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严”的一手不动摇,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等,落实当严则严。对于虽然罪行较轻,但情节恶劣、人身危险性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比如,殴打、残害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也要体现从严精神,依法予以追诉。另一方面,要规范“宽”的一面,对于轻微犯罪案件以及其他具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犯罪嫌疑人,通过发挥“宽”的教育作用,减少社会对抗、增进社会和谐。
五项措施
提高职务犯罪案件办理质效
“确权、控权、明责、追责”
推动司法责任制全面准确落实
修订完善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
不被数据所困不被考核所累
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主任申国军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是加强检察业务管理的重要方式,为了真正做到“不被数据所困,不被考核所累”,检察机关主要做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精简评价指标;二是做好评价指标的培训解读;三是做好指标本地化备案审查和指导;四是科学运用评价指标指导工作;五是加强指标数据质量核查。
通过“高质效管好每一个案件”
促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申国军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案件管理部门作为检察业务管理的“枢纽”,检察机关将通过“高质效管好每一个案件”促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一是抓好《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检察业务管理现代化的意见》的落实;二是抓好评价指标的分析研判、评价指导功能;三是抓好“三个统筹”。努力统筹好业务办理与业务管理的关系,统筹好管案和管人的关系,统筹好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关系。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