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立方】激活“数字密码” 赋能监督治理
2024年以来,鄠邑区人民检察院按照最高检提出的“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检和省、市院关于数字检察的目标任务,推动办案方式由被动向主动、由个案向类案、由办理向治理转变。截至6月底,依托陕西数字检察中心,坚持建用结合,自主研发法律监督模型3个,应用陕西数字检察中心上架模型3个,办理监督案件23件,制发检察建议及发出纠违共23件,切实提升监督治理质效。
一、转变工作理念,激发检察监督内生力
一是优化组织机构。
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各部室负责人及业务骨干为成员的数字检察工作领导小组,为数字检察工作队伍注入新动能。
二是夯实工作责任。
按照“总体统筹、择点突破、边用边建”的工作思路,明确各业务条线干警发挥好主责作用,数字办发挥好辅助作用,由分管数字检察工作的副检察长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数字检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各自业务条线提出的建模构思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工作方向,解决推进难题,推动数字理念转化数字自觉,力争形成数字成效和优势。
三是融合考核方式。
结合省院下发的关于数字检察考核标准,将省院推广应用的监督模型使用情况纳入基层院建设考核,从成案线索、模型应用情况等方面确定年度目标任务。
二、依托数据整合,实现信息数据互联互通
一是重点用好内部数据。
积极挖掘检察业务应用系统、12309检察服务中心、电子卷宗等检察机关数据资源。对近三年办理的各类案件关键字段进行归集、筛选、汇总,形成检察业务数据池2.0版,汇集数据1625案88175条,为模型使用构建良好数据基础。
二是灵活运用外部数据。
与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签订数字检察工作结对共建协议,通过应用双方已有的5个大数据监督模型,共享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的经验方法,共同提升数字检察工作质效。同时聚焦数据上影响制约检察法律监督效能发挥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通数据壁垒,积极请示汇报、主动上门协调,最大限度争取党委政府和各单位支持,与区司法局、公安鄠邑分局等10余个部门取得协作,实现20类行政执法领域数据共享。在看守所延期交付与监管执法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应用实践中,主动与区人民法院和看守所沟通联系,在保密前提下,通过提取相关法律文书关键字段获取部分数据信息,对“交付延迟”“混管混押”等监督点的异常数据线索进行分析研判,目前已向区看守所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8份,实现精准高效监督,增强了交付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压实工作成效,提升监督治理质效
一是聚焦“小切口”,促进大提升。
结合地域性案件特点,从监督治理易发生问题的领域入手,梳理案件线索,总结案件规律,深挖所需监督的具体领域与需要研发数字模型的具体方向,以“小切口”促进大提升。应用《未依法为未成年人指派辩护律师侦查活动监督模型》发现3案7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未被指派辩护律师,向公安鄠邑分局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3份,有力促进法律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应用违规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类案监督模型,办理了某废品收购站超范围违法经营监管不到位监督案,对废品收购站超范围经营及范围不规范的情形依法进行纠正,目前已向公安鄠邑分局、区行政审批局发出检察建议2件,加强了辖区内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监管,对违反废旧金属收购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的行为依法处置,避免引发新的销赃犯罪风险。
二是坚持建用并举,强化社会治理。
鄠邑区人民检察院邀请市院技术部门同志前来指导业务部室干警自主建模,使干警能独立完成数据注入、筛选、碰撞和规则设立,从技术操作应用的角度以“拖拉拽”方式在平台实现“无代码”建模,实现3个模型在陕西数字检察中心上架,自行创建的如违规医保报销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前期从医保局等单位获取的23289条数据进行对比碰撞,发现有31人在同一时段出现在医保报销和公安机关交通事故和轻伤害事件中,涉嫌医保违规报销。通过核查比对,发现22人存在违规报销医保金126666.53元,其中12人单笔报销金额超过6000元,目前该模型已发现线索及制发检察建议10余件,进一步促成高质量、实用性的模型并推广使用,让数字检察赋能监督促进社会治理。
下一步,鄠邑区人民检察院将持续聚焦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搭建和使用,切实提升大数据法律监督的能力和水平,以“数智”赋能鄠邑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建设“诗画鄠邑、品质新区”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