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么人人都在谈“原生家庭" ?

2017-06-23 七月 好好虚度时光


原生家庭的问题,

不是我们讨论人性缺点的挡箭牌,

更不能躲在这个挡箭牌后,永远做孩子。




曾经一个很亲密的人,在我们确认关系一周后,讲了关于他家庭的故事给我。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去拙见听周云蓬的分享,分享会结束后因为某些原因闹了小矛盾,两个人一言不发走了很远的路,走到街边一家宵夜摊坐下,他突然开口说:刚刚其实我不是有意对你发火的。


然后伴随的是后面的故事:父母离异,后妈不那么善意,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关怀寥寥无几。


总结起来是,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很多的爱,成年后心里有巨大的缺口等待被爱填满。同时因为没有得到过爱,所以不懂得如何去爱。当然,这些总结都是后话了。


我那时听的心疼,在他低着头一股脑说完所有的话后,一把抱住了他,说:我不生气了,不生气了,刚刚我也有错。然后和好如初。




我是一个很容易母爱泛滥的人,那段关系里尤为明显。


从小在非常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父母恩爱,几乎没见过他们吵架,父母爱我但不宠溺。虽然后来的人生发生巨大变故,但在成长的前十八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自认为得到了满满的爱。也因此,从未怀疑过自己爱人的能力。


那段时间,面对这样一个坦诚说自己没得到过太多爱的恋爱对象,我一头扎进去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


后来分开之后再重新审视,这并不是一段正常的恋爱关系。那种充斥着“母爱”关怀的所谓的爱,在男女关系里,是一种畸形的感情。


不认同他的看法,却不反驳,不欣赏他的生活习惯,却不去指出问题,谈及家庭时,总会小心翼翼生怕碰到他的点,自以为是的一味付出,去填补那个巨大的缺口。


但事实是,那个缺口也许是正常人的十倍大,对方对于爱的感知力无限低。


而我自己,自以为是的付出,其实也并不能称之为爱,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付出欲”,享受那种沉浸在虚幻中的感觉。


而真正的爱,是成全彼此,让对方成为更好、更完整的人。




后来,他去另一个城市创业,投资人是共同的朋友。那时我们快要分手,他扔下广州的所有什么都没带就奔赴杭州,同时扔下的,还有在广州的我。


那天下班后,我正在他租的房子里收拾行李,为他打包寄去杭州。朋友打电话来说:你要理解他,他小时候遭受过创伤。


我拖着箱子站在楼梯间突然不知所措。


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我们的亲密关系,他讲他家庭的故事给我,而是,身边亲近的朋友几乎都知道他家里的事。


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母爱泛滥无限度忍让,身边的好朋友都在顾及他的感受。


这个所谓的原生家庭问题,从他的口中讲出,仿佛成了一张挡箭牌。


感情中的无限度索取,工作中不信任工作伙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诸多问题都归为一句:我小时候遭受过创伤。




我不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每个人成长为现在的模样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但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


当我们追根溯源去探索自己内在的问题时,原生家庭是方向所在,朝着这个方向去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发现自己内在问题的根本,然后去纠正,去愈合,逐渐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灵魂。


我们每一个人,穷极一生,都走在这条完整自我灵魂的路上。


但原生家庭的问题,并不是我们讨论人性缺点的挡箭牌,更不能躲在这个挡箭牌后,永远做孩子。


那些不去粉碎不去重建不去修补的东西,会伴随一生。而这些东西,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延续给后代。这条完整自我的路,始终是不完满的。


后来,他的创业也不了了之。很久以后的一次和朋友通话中,朋友说:好像谁没有什么家庭问题一样,好像没有个家庭问题,都不好意思出来混了。


如果一个走在奔三路上的成年人,还把自己所有问题,都归于自己的原生家庭,那我只能说,他是个Loser。




这段经历已经过去很久,本没必要谈起。


想起这个话题仅仅是因为昨晚下班后,坐在创意园的夜空下和朋友聊天,她在这条完整自我的路上走了很久,走得异常艰难,但一直没有停止探索。


“以前我会习惯于跟别人讲我的故事,获得别人的同情,这其实是给自己一个保护伞,我以为有了这个保护伞,我所有的不好都可以推给它去承担,但事实并非如此。


那些存在在你里面的缺点,是要一个个去攻破的,逃避没有任何用,你要承认,并敢于直面它。”


退回到自己,十八岁的那场变故,直接导致这几年性格里称作缺陷的部分。


二十岁以前,我的处理方式是隐藏,只要我藏的好,别人就不会发现,只要我不去触及导火索,就永远不会有人发现。但事实往往都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没有什么是藏得住的。


如今,我终于不再隐藏什么,敢对自己足够坦诚。最大的恐惧在面对自己,这几年来,我感受到这份恐惧在逐渐消失,同时伴随着,对自己的接受度在无限扩大:任凭扔进来什么,全然接受,生命里好的坏的,照单全收。


这条路太过漫长,也许要终其一生。但是,不同的原生家庭,不正是生命给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有趣经历吗?


慢慢走在这条完整自我的路上吧,路还长。




 


本期作者:七月,好好虚度时光签约作者。生于西北,现居岭南。来自乡野,愿为尘埃,风在哪里,人在哪里。


图片提供: 七月


-END-


推荐阅读:

从朝9晚12的加班族,变身5年出9本书的花艺作家,人生的改变没有你想象的难!

耐得住消磨,才享受得了小确幸的生活

这样的“在路上”,我再也不渴望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