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区房还是环游世界?哪有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2017-10-22 宽宽 好好虚度时光


▲主播/夏忆  配乐/胡婷婷 - 经典古诗大串烧(贰)


文|宽宽

 

很少看朋友圈,有朋友转发我,才知道又有篇热文在父母中间传播,关于800万学区房和环游世界的。特意搜出来看了一下。

 

不想讨论学区房要不要买,带小小孩环游世界有没有意义,为人父母都不易,已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了。

 

至于“最好”的标准,根植于父母的三观,各家必然会不同,实在没什么可比较和评判的。


还是那句话——不要和价值观不同的人讨论价值观啊。

 

有了孩子这几年,思考最多的是教育,由自己的经历得来的一点感受,跟虚度里的父母们探讨。

 


1

1

1


上小学二年级时,我差点失学。

 

因为老师每天布置大量抄写作业:这篇课文抄10遍,今天的生词抄20遍,诸如此类。

 

没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会用戒尺在手心里重重地打,缺几遍打几下,打完还要罚他在教室外面站一节课。

 

我从小就是个脸皮很薄的小孩,受不了当众挨罚。


因此,每天放学回家,只好乖乖地抄啊抄,没有时间玩耍。

 

一天天过去,我觉得自己快要抄成个呆瓜。

 

爸爸最先受不了了,他总是说,“你出去玩,不要做这些没有创造力的作业。”

 

可是,做不完作业会挨打,我不敢。

 

爸爸不再说什么,但听到爸妈讨论我的学校的次数逐渐增多,那已经是小城里一所不错的小学了。

 

有一天,爸爸忽然严肃地说,不要去上学了,他每天下班回家教我。

 

还跟我妈说:“那么有灵气的孩子,会被这种教育毁了的。”

 

那是我第一次听闻——上学竟可能毁了人——这样的“歪理邪说”。

 

我爸的提议遭到了我的激烈反对,那时不上学的孩子,会被同学们看成异类,我没那个胆量。

 

妈妈也无奈地说,“咱家是搞教育的,自己孩子却不上学,这怎么说得过去。”

 

那时除了公立学校,没有其他选择。爸妈都有工作,我不上学的话,白天就没了去处。所以在我和我妈的坚持下,我还是继续上学了,但我爸和我达成一个协议:


每天的抄写作业,我只能写一遍,剩下的9遍也好,19遍也好,爸爸会模仿我的笔迹,全部抄完。


我听到这个建议时都震惊了,这万一被老师看出来,后果简直不敢想。

 


第一次拿着作假的作业交给老师时,我忐忑至极,手心的汗把作业本的边角都泡软了。

 

我觉得一定会被当场戳穿,那一幕至今铭记在心啊——老师拿着作业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就在作业末尾划了个大大的红勾,竟还给我了。

 

这就表示通过了!我惊讶莫名,又窃喜不已,从此欣然接受了爸爸的提议。“没有创造力的作业”全部由我爸完成,我多了许多瞎玩和看闲书的时间。

 

后来长大些才明白,或许是爸爸找老师谈成了什么条件,既不公然反对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能让我成为这种教育之下的漏网之鱼。

 

用我爸的话说,是在夹缝中艰难地保护孩子天生的一点灵气。

 

有了女儿后,我常常想起这件事,于我学到的是面对权威也要独立思考,“灵气”很重要,还有消极反抗的方法。

 

 

1

2

1

 

还有一件事,到现在都记得特别清楚,小学三年级时,我沉迷于一本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那时和课本无关的书,都被视为“闲书”,学校不鼓励甚至不允许。


我家是班上的闲书之源,爸爸的书满坑满谷,我想看什么看什么,从来没有“闲书”之别。

 

有一晚,爸妈在里屋看电视,我在外屋看那本小说。


正看到结局,年纪小没见识,泪点超低,边看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眼泪哗哗地湿透了半本书。

 

妈妈听到动静,揭开门帘看了我一眼,啥也没说又退了回去,再没出来过。

 

直到痛哭流涕地看完,爸妈也没有出来跟我说过一句话。不打扰,就是一种默许和鼓励。

 

多年后回忆起那个痛快淋漓沉迷书中的夜晚,仍能感到是种莫大的享受。

 

后来无论境遇如何,只要躲进书里,就觉得拥有了整个世界,以致对现实生活少了许多欲求。

 


1

3

1


上学时,考试成绩好与坏,都不会在家中被讨论。


成绩好不会奖励,成绩差也不会惩罚,总之,对成绩这个东西,爸妈像是无感。

 

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稀里糊涂地拿了小学各科第一(仅此一次撞大运),还有一张画在全县评比中得了一等奖。


拿了一堆奖状回家,妈妈的反应淡淡的,也没有像同学家那样把奖状贴上墙,我当时还有些失落。

 

或许是他们有意为之,或许是真的不在意,总之造成的结果是,学习不是一件为了达成目标的事。

 

那时学校里按成绩排名之风盛行,好在家里对此淡漠,让我有空间发展出自己的评价标准,以及凡事重视过程大过结果的心性。

 

也留下一个后遗症,我至今不擅长竞争,心中少有与人竞争的念头,工作之后更是,喜欢就做,不喜欢就走人,不会为了赢而做什么。

 

这一点在刚入职场那几年,让我吃了不少苦头。职场哪有不竞争的啊,我是逢争必输,实在觉得没意思,不肯花心思。

 

后来,从职场的动物园跑进单打独斗的原始森林,不善竞争这一点才终于发挥了它的正面功用。因为心里没有别人和对手,才能最大程度享受到做事的乐趣。

 

在时代强大的扭曲力场之下,我有幸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生存。也因为不上别人的擂台,就无所谓成功与失败。

 


1

4

1


小时候家中有个习惯,每天早上等妈妈端早餐上桌前,爸爸会随手从书架上抽一本书,随意翻到一页念一段。

 

念诗是最经常的事。他不过多解释,也不要求背诵,只是要我们感受。

 

他说,诗是作用于心灵的,而不是作用于头脑。要我放下分析,去感受意境。

 

一日日过去,我没有记住多少诗句,没有可供在外面炫耀的东西,但诗对生活的滋养,却从此留在我的人生里。

 

被生活消磨时,处在低谷时,读上几首诗,心中积郁便能散去大半。

 

那些个早晨,一家人围坐炕上,吃着早饭,北方早晨稀疏的阳光从炕上的窗户照进来,饭前爸爸读过的诗句,还在心中回味,像是写诗的人,此刻也在我们身边。

 

这是人生中一想起来,就觉得幸福的画面。

 


有一些诗句蕴含的意境,也形成了类似精神家园的东西: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这首诗的那日早上,窗外大雪纷飞,家中灶火烧得正旺。好像自己就在那片孤舟上,天地之间的冷寂与旷达之气笼罩周身,还有一种我虽渺小却与这苍茫天地连通的静谧。

 

多年后,一想起这句,就觉胸中疏朗,呼吸之间,都是冷冽的雪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种磅礴的景象,让我第一次听到,就对边塞之地充满幻想,以致长大后一有条件就独自奔走在边疆地带。


大漠,戈壁,茫茫荒原,冰川与雪山,这些意象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足以抵抗现实的各种鸡零狗碎。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这一股气冲山河的正气与豪气,当年第一次听到,眼泪便翻涌而上。这一生因这句饱含家国深情的词句,便再不甘滑入为了一己小利而营营役役的境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年岁日增,每想起这句就更觉唏嘘不已。

 

还有中学时极爱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人生多的是这种无处诉说的痛彻心扉,无论贫富,渺小或伟大,这悲喜何曾放过谁? 

 

爸爸说,都说读诗无用,其实是最有用的,没有这些无用的趣味,一生就像一口枯井,多活一日都不耐烦,那种苦才是真的苦。

 

如今读诗的潮流再次回归,周围有孩子的家里,至少都有一本金子美玲,或者《给孩子的诗》。

 

想起爸爸为我们读诗的岁月,是90年代被全民下海的浪潮裹着的,文艺最无用的时代。我不知道他心中的定力从何而来,却成为我如今的指引。

 

不比较,不竞争,不唯有用,教育当如春风化雨,是从爸爸身上学到的。


 


时代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但我们这个物种还同属人类,获取成功的方法会随时代而变,但感知幸福的途径,从来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孩子,一生是不是一个常常觉得幸福的人?这取决于他的内心是否总是充满力量,是否对生活感到知足,能否与欲望和谐共处。

 

这些,外面看不到,只有自己清楚。好的教育,作用于看不到的内心,作用于一个人的本质。

 

这是孩子长成一个完满的人,该有的内核:

 

1、内在的小宇宙不被压抑——活着的自主动力。

2、一生仰赖的求知的兴趣不被损害——一个人可持续成长的能力。

3、与人交往的动机不是出于比较和竞争——容易发展出亲密关系。

4、有一副好身体,和伴随一生的阅读习惯。


 说到底,所谓教育,不过是做父母的,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们自身的修为,是托举孩子的那只手臂。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所以,800万的学区房还是用800万环游世界,又有什么区别?重要的,从来都是每天24小时如何度过。

 

把不时涌出的焦虑看作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是否牵着孩子走在真正向往的路上,是否已经尽力了。

 


-END-


推荐阅读:

抓住“天启”,持戒前行

能活在盛放,也能活在凋零

从斗士变隐士,亲手毁掉2000张画,半生离群索居,他是最孤独的一代宗师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唐七餐桌美学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